香港,内地逃离战争的庇护圣地,也曾经在炮火之中风雨飘摇,在侵略者看似温和的统治之下苟延残喘,貌似歌舞升平的它如走钢丝般维系着脆弱的平衡。灯红酒绿之下,隐匿着无声的反抗、呐喊与战争。
袁建华的《三年八个月》如画家之笔,描绘着这一段历史的空白。
历史价值与文学想象
袁建华用一种写实与创作相结合的宏观历史视野,赋予了这部作品以双重意义:历史价值与文学想象。《三年八个月》重现了至香港开始遭致日本侵略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之间那三年八个月的黑暗岁月。这其间香港充满了血雨腥风与壮志满怀,刀兵如何凶险,都抵挡不了香港同胞抗日救国。
《三年八个月》始以“重走港九抗战路”为契机,笔触悬疑,在抗战老兵对现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回溯中,引出沦陷时期波香港澜壮阔的抗战历史。袁建华对历史的重构独具匠心,他的历史时空观既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编年的体例与纪传的笔法相互交错,相得益彰。
全书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然而每一个章节又集中讲述一段相对完整的历史故事:英军抗日始末、营救著名人士、组建抗日武装、铲除日伪汉奸、发展情报系统、进行游击战争等。就各章节独立而言,描述生动,每一部分都是一首烽火激荡、波云诡谲的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若想在历史保真的前提下有所想象发挥,几近难事。文学向来给人一种飘乎、想象的感觉,在还原与建构之间,很难不做到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对于饱浸家国情怀的抗战题材,作者更显得难以两全,要写实,留给作家自由创作的空间并不多;而若要自由地创作,很难不落下夸夸其谈、曲解历史的口实。历史价值与文学想象若想并行不悖地行走于作品之间,在需要技巧之前,作家更需要勇气与魄力。
《三年八个月》中,袁建华在搜集大量真实资料的基础之上,以一名学者该有的严谨,史学家的眼光,小说家的创作以及爱国者的勇气与担当,游走于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之间。历史真实使作品得以有一个逼真可信的历史氛围与话语叙述环境,情感真实更使叙述显得真情实感,切肤动人。
还原香港那次“伟大的抢救”
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言行表达着对世界及人类的生存与精神世界理性的深度诉求,是考量一个国家现代性的重要标准。袁建华用手中之笔,描绘了战时知识分子于动荡乱世的生活与命运,并生动地还原了香港那次“伟大的抢救”。
这次营救任务之艰巨、规模之大、时间之短、营救人员之多,不能不说是军事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营救行动中,香港人民为掩护这些知名人士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由此可窥。作者在书中惊呼:“(这批人)若救之不及,遭遇不测,则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巨大损失;若落入敌手,为敌所用,则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巨大灾难;若救出‘虎口’,回归祖国怀抱,则为中国近代史今日之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难怪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会在《脱险杂记》一文中赞许道:这次营救活动是 “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为祖国而死,那是最好的命运。”这句话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诠释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纵观全书,袁建华通过历史时刻的重现试图为读者展现香港抗战期间开阖阔大的全景图示,并在宏大叙事背景下通过一个个个体阐释着跟大仲马相同的家国情怀。在这里,涌现出一大批信仰纯粹的爱国志士:顾全大局、舍生赴死的村长李世藩;智勇双全、威震一方的英雄刘黑仔;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游击队员陈冠时;奋勇锄奸、不幸蒙难的战士张立青;年过花甲、身临敌境的交通员冯芝……
三年八个月,这样的无名英烈成百上千,他们大多来自香港本土,为抵御外辱抛头颅,洒热血。尽管身份、地位、年龄、阶层不同;性格、职业、观点各异,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共同诠释了一个中国人该有的品质。
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北望江山如画,惟愿逝者安息。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