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四川抗战 > 内容正文

杨开渠 杨允奎与四川抗战时期的粮食增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 瑾   2022-10-28 09:43:57

  抗战时期,四川粮食输出居全国各省之首。而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35—1950年间四川农业大学的办学机构)杨开渠教授(四川农学院迁雅安建院后首任院长)主持的稻作室及杨允奎教授(四川农学院迁雅安建院后的继任院长)主持的四川农业改进所(见图1)等农业科研机构对粮食增产的研究,强有力地支持了四川抗战时期的粮食输出供应,对全国抗战胜利贡献巨大。

图1:民国27年(1938年),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杨允奎(2排左7)、杨开渠(2排左5)等教授与第七届毕业同学合影(图片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

  一、 杨开渠:教民稼穑,苦觅巴蜀增产良法

图2:杨开渠教授(图片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

  杨开渠,号顽石, 1902 年 10 月 27 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齐鲤乡全堂村 , 靠半工半读进入杭州甲种工业学校(今浙江大学前身)学习,在校期间加入报国工业会,立志工业强国(见图 3 )。

  1927年3月,杨开渠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杨开渠赴日留学,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实科,弃工从农,立志以农强国,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开渠毅然决然回到祖国,供职于浙江省自治专修学校。之后,杨开渠多次公开发表文章,构设抵日之道,彰显出他的一片拳拳忧国之心。如1933年发表《英日在世界的经济战》,1934年发表《各国排斥日货方法述要》。

图3:《救国工业会会员题名录》(1923年)(图片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

  1936年9月,杨开渠被聘为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35—1950年间四川农业大学的办学机构)农艺系教授(党跃武编《川大记忆——校史文献选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P133),主讲稻作学课程(见图4),并开办和主持稻作室(稻作室今为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图4:稻作及米谷理论之与实验讲稿(图片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

  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杨开渠发表长达两万多字的《民族复兴最后的根据地:四川省目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一文,提出“四川为吾中华民族复兴最后之根据地,现已为人所共知,愿所谓民族复兴根据地者,不仅以其地理的进足以取退以守之优越条件,且需具备一切立国之要素。此等要素中,粮食之充裕,实为最重要之前提,固无待言”(见图5)。

图5:《民族复兴最后的根据地—四川省当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杨开渠1936年)(图片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

  经历时一年多对四川省农业生产条件的细致调查,杨开渠提出通过种植双季稻、采取干田直播法、选育旱稻品种等系统举措,以期全面促进四川粮食增产,以此巩固抗日大后方,为全面抗日战争做好充足的粮食供应准备。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社会动荡,国内粮食产量锐减,国外进口粮食的渠道被切断。杨开渠转而另觅得“收真正实效”“行得通”的快速高效增产方法——再生稻,并于1937年10月,正式提出一年之内的紧急增产计划——再生稻种植。他还专门编写了《再生稻浅说》一文,供对农民群体普及推广使用。杨开渠因其在抗战时期对再生稻的研究,目前被农业史学界视作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再生稻并且是研究得最全面和最深入的科学家(郭文涛《略论中国再生稻的历史发展》,中国农史,1993,(4))。

  1941年,杨开渠育成优良品种“川大洋尖”,该品种不受螟害影响,且丰产质良。为此,国民政府农林部专门补助杨开渠水稻研究经费1.2万元。此后,杨开渠还选育了“川大白节子”“川大白脚粘”等水稻良种,均在四川省推广后增产明显,受到一致好评(四川农业大学编《杨开渠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缅怀杨开渠院长》,2001年版P94,见图6)。

图6:杨开渠选育的 “川大白节子”“川大白脚粘”等水稻良种

  二、 杨允奎:兴农抗战,求存中华民族于一脉

图7:杨允奎教授(图片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

  杨允奎(见图7),字星曙,四川省安岳县人,1902年11月17日生。1921年,品学兼优的杨允奎考上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即今天的清华大学)。他最初因亲人病逝的缘故立志学医,后改变初衷,弃医从农。

  1928年,杨允奎由庚款资助留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系。193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杨允奎婉拒导师J.B.Park的挽留,怀着报国兴农之志,回到祖国。

  1933年,杨允奎任河北省立农学院教授,1935年返回家乡四川,任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教授,曾先后讲教授作物育种学、田间技术、遗传学、生物统计等课程。

  1937年,应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卢作孚邀请,杨允奎创办四川稻麦试验场(后改称四川稻麦改进所)。翌年,改组为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杨允奎任副所长。

  同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杨允奎发表了《讨论抗战开始四川粮食之筹划》一文,对如何提高四川粮食产量以应对时艰进行了探讨。

  除发文筹划抗战时期的四川粮食外,杨允奎还在创办四川稻麦试验场后,着手进行大规模四川粮食作物地方品种资源普查。

  此外,杨允奎还利用他与美国农业部蒙里森教授以及他在美国的同窗好友、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的关系,得到了美国优良的玉米种子资源,将其引入四川与当地玉米品种进行杂交,获得巨大成功。至1945年,杨允奎及同事先后培养出多个优良组合,增产幅度在10-25%。玉米的大幅增产,为当时的四川抗战粮食输出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对四川玉米研究之外,杨允奎还主持了“特用小麦之育种研究”。他用美国引进的玉皮麦为亲本与地方品种及外来品种杂交,先后选育出“川大64”“川大101”“川大102”等优良小麦品种,有力缓解了小麦的抗倒伏、抗条锈等病状,大大增加了小麦产量。

  1949年,杨允奎在美国《农艺学》杂志发表关于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报告,在国际上获得很高评价。

  三、“二杨”联手,以农业科研共纾国难

  1936年,杨开渠提出在川省试植双季稻的计划后,杨允奎佩服他的真知灼见,便提请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院务讨论,由时任院长曾省拍板决定开展在川双季稻栽培试验。(见图8)

图8:《杨允奎先生报告稻麦试验场情形》(1936年)(图片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档案馆)

  该计划获得时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的大力支持,在杨允奎及杨开渠的带领研究下,四川双季稻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并获得了大面积推广(陈启华.《五年来之四川粮食增产》.四川经济季刊,1946(1),见表1)

  表1:1941-1943年四川稻种推广统计表

  杨允奎当时主持四川农业改进所,同时又在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任教,因此两家机构常常合作开展农业科研。正是在两家机构通力协作下展开的农业科研攻关基础上,川省全面抗战时期的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产量都有很大的提升。

  余 论

  1945年,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称,八年全面抗战中,四川征购捐献粮食7100万石,居全国各省之首。1946年,蒋介石在还都南京前的演讲中也称:“四川同胞的输财输粮征工征粮的数量和成绩,都在各省之上,这在将来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必将永垂不朽。”(杨玉林《兵力与粮食: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人民在抗战中的主要贡献》,四川档案,2005(5))1938年3月,曾省教授(曾任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在关于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的一份报告中讲道:“本院同仁对于后方生产的农垦事业,向甚关心,总希望在危急存亡之秋,打通一条血路”。(曾省《曾院长在农学院第四次总理纪念周报告》,国立四川大学周刊,1938-03-01)

  毋庸置疑的是,四川作为全面抗战时期对前线输送粮食数量最多的省份,恰是源自于杨允奎、杨开渠等为代表的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等机构的农业科研人员,在抗战时期“打通一条血路”的努力工作。正是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各守其道而殚精竭虑,以教民稼穑之术换来四川粮食增产,才确保了中华民族在日寇铁蹄入侵之际能够有充分的底气与敌周旋决战,直至最后胜利。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