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接得汝手谕,藉患汝去岁下学期成绩甚坏,名列丙等,想汝天资不甚坏,只要稍为勤奋,最优等虽不可得,优等谅必可能。今竟名列丙等,真使我增加无限忧思。”翻开邹绍孟的这封家书,记者发现,书信中大部分的篇幅都是教导儿子悉心学习,长大后继承革命志向,报效祖国,字字情真意切。
吴宏远介绍,1938年3月上旬,日军在邹县、兖州大量增兵。川军第41军124师奉命在山东省滕县守城,抗击日寇。“据推测,时任124师参谋长的邹绍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收到从家乡乐山五通桥寄来的家书。”
从家书中得知长子邹汝宁成绩“名列丙等”,甚为不安。1938年3月11日深夜,处理完一天军务的邹绍孟坐下来,听到不时传来的阵阵炮声,似乎预感到自己恐怕再难回到家乡当面对儿子循循教诲,唯有将抗战到底和建设国家的重任以书信的方式托付给后辈。于是,他提笔写道:“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盼。望汝细味此旨,不晓处请汝外祖父与汝解说,牢记勿忘。”
“身在远方,吉凶未卜,忧心国家存亡又恐革命事业后继无人,在种种复杂的心。
家书刊出激励无数青年弃笔从戎
1938年3月14日,日军濑谷支队拂晓时分从两下店附近发起进攻,15日傍晚便到达滕县附近。16日,日军一万余人在山炮10余门、飞机10余架的掩护下,集中火力猛攻,在滕县城墙上炸开约12米宽的缺口。17日黎明,日军以山炮、野炮及重炮50余门及飞机20余架对滕县猛烈轰炸,全城变成一片焦土……邹绍孟殉难。
“邹绍孟的信寄到成都时,加盖的邮戳日期为3月15日,几天后,信送到了乐山五通桥其岳父的手里。”吴宏远说。而此时,滕县城破,守城将士全部成仁的消息已经传遍大江南北。
吴宏远告诉记者,同年4月17日,成都《新新新闻》刊出了这封家书的全文。题为《滕县殉国前六日,邹慕陶(邹绍孟,字慕陶)训子家书,‘立志向上’教儿曹,望将来肩当复兴重任》。《新新新闻》写道:“三月十七日在滕县抗战与王铭章师长同时殉国之参谋长邹慕陶,牺牲悲壮长烈,足传后世。详情已分志月前本报。兹复觅得邹氏于殉国前六日,致长公子汝宁家书一封,此为邹氏最后遗墨,笔力雄浑,文理极通,惜不能原版刊出,特录志如下,以飨读者。”
不仅如此,这封家书的影印件还登上了当时国内唯一的画报《良友》1938年第4期的扉页。“一时间,在邹绍孟绝笔家书的影响下,川人报名入伍成为热潮。尤其是以流亡的东北学生为多的绵阳国立六中,报名最为踊跃。”吴宏远说,时任124师留守处处长杨光明专门将这封家书翻拍,冲洗了数千张,赠予前来索要该信文本的人们。
家书复印件捐献给建川博物馆
完成父辈遗志让川军英魂长存于世
2010年秋,邹绍孟之小儿子邹汝祥将杨光明翻拍的家书照片捐赠给建川博物馆。吴宏远回忆,在与邹汝祥的交谈中得知,他出生于父亲战死滕县后的两个月。自他初识人事起,时任当地女子学校校长的母亲便以父亲的家书作为他的“启蒙教材”。“邹先生告诉我,那时,他的母亲一直将这封家书珍藏在家里专门存放细软的小皮箱中。虽然小时候对家书的理解颇为肤浅,但是‘好好读书,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却是他从小就明确的目标。”1949年,母亲病故。1956年,他不负父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工学院高分子专业。“他也一直将父亲的家书带在身边。”
文革期间,邹汝祥在无奈之下烧了父亲这封家书原件,但却将当年杨光明翻拍的家书照片夹在一本厚厚的《机构元件原理》之中保留了下来。
吴宏远告诉记者,1938年邹绍孟被原国民政府追授陆军少将,198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2005年左右,邹汝祥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成都市档案馆之间来回奔走,只为搜寻当年固守滕县的五千英烈的完整名单。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邹汝祥也已不在人世,但他收集的固守滕县的部分英烈名单却永远地留在了建川博物馆,供后人瞻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