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绍孟的战地家书
“宁儿如晤:日前接得汝外祖父手谕,藉悉汝去岁下学期成绩甚坏,名列丙等。想汝天资不甚坏,只要稍为勤奋,最优等虽不可得,优等谅必可能。今竟名列丙等,真使我增加无限的忧思。回想汝前次来函云,准定受外祖父母教训不再贪耍,勤奋读书,于乎因功课甚多,正准备试验,均是一派假话,益令我愈觉忧气。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所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盛竞争心,不可一味贪玩,不温功课以致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奋。因我身属军人,刻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战,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然。望汝细味此旨,不晓处请汝外祖父与汝解说。牢记勿忘,见函后汝之思想如何,及汝外祖父家老幼情形如何与汝今年入校经过,统盼函报,手此顺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叛唐。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写下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春望》。
即使是穿越千年,这句“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的贴切形容,也让人为之一动。在抗日战场上,曾经也有万千家书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送抵后方亲人手中,抚慰了一个个家庭。
1938年4月17日,成都《新新新闻》曾经刊出一封战地家书的全文,写信者为参与滕县保卫战中的124师参谋长邹绍孟。让人深感悲壮的是,就在信寄出几天后,邹绍孟战死疆场,这封家书也成为他的遗墨。
新闻资料
抗战时期通邮困难
邮件要依次序发运
在抗战时期从战区往后方寄信,在当时并非易事。抗战爆发后,当时国内的邮政陷入困境,大量信件无法寄送。
因运输量艰苦,高峰时期邮政局还曾发布各类邮件发运次序:信函、明信片;日报;小包邮件;其他新闻纸类;图书小包;包裹;书籍印制物,“盖在交通工具不致需用时,不得不分别让急,以定其先后次序也。 ”
邹绍孟一直坚守的山东,其省会城市济南在抗战初期陷落后,山东邮政管理人员仍多留济南局中清理邮件,该局及其所辖支局数处旋30日即恢复业务,确保了邮路的畅通。
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正是这些邮局工作人员的冒死坚守,才能让一封封家书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送抵后方亲人手中。
提笔写家书
得知长子成绩“丙等”,甚为不安
1937年12月24日,山东曲阜城北的孔林神道上,匆匆走来一群说着四川话的军人。此行他们并无喧哗,只为拜谒一下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
一行人神色凝重。10余天前,南京刚刚失陷,济南也在劫难逃,“山东王”韩复榘竟未战而走,弃城南遁。
参观者中,有川军第41军124师副师长税梯青、参谋长邹绍孟及部分122师军官。他们此行目的,实际是领命前往滕县,保卫这个南距徐州一百多公里、扼津沪铁路咽喉的小城。
时至今日,已很难揣测大敌当前,军官们参观孔林的内心感触,只能从一张由邹绍孟孙儿邹维提供的旧照片上,依稀揣摩当天情形。
43岁的邹绍孟身披大衣、双手紧握身前,立于久负盛名的“洙水桥”石坊下合影。石坊雕刻有云龙、辟邪,由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黑白影像间,邹绍孟傲然而立、神色冷峻,将军气质跃然而出。
彼时,“徐州会战”一触即发。1938年3月上旬,日军在邹县、兖州大量增兵。邹绍孟则随122师、124师调入滕县城内。122师师长王铭章为第41军前方总指挥,指挥122、124两个师。
就在每日忙碌县城保卫大计时,邹参谋长收到一封来自乐山五通桥的家书,得知长子邹汝宁成绩“名列丙等”,他甚为不安。3月11日夜,忙碌完一天军务的邹绍孟坐下来,伴着不远处不时传来的炮声,提笔给儿子汝宁写了一封家书。
在这封仅有187字、后来曾激励无数有志青年奔赴前线抗日的家书中,邹绍孟似乎预感以身殉城已经在所难免,唯有将抗战到底和建设国家的重任托付后辈,“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
最后的遗墨
报纸刊出全文,激起入伍热潮
家书虽然顺利寄走,但是前线的惨烈后方要等上好一阵才会知情。而其后的战事也应验了邹绍孟在家书中的担心。
3月14日,日军拂晓时分从两下店附近发起进攻,于15日傍晚到达滕县附近。滕县保卫战由此拉开。
17日黎明,日军以山炮、野炮及重炮五十余门及飞机二十余架对滕县猛烈轰炸,全城变成一片焦土。当晚,占领西关城楼的日军居高临下,向刚行至西关电灯厂附近的王铭章等一行十余人猛烈射击,邹绍孟随王铭章壮烈殉国。据1938年3月22日《大公报》称:“滕县之役,守军死事壮烈……三百重伤兵互以弹炸死……我三千将士生还寥寥。”
邹绍孟的信寄到成都时,加盖的邮戳日期为3月15日。几天后,信送到了乐山五通桥邹绍孟的岳父手里。时任124师留守处处长杨光明专门将这封家书翻拍,冲洗数千张,赠予前来索要该信文本的人们。
1938年4月17日,成都《新新新闻》刊出了这封家书的全文。题为“滕县殉国前六日,邹慕陶(即邹绍孟)训子家书。”称“兹复觅得邹氏于殉国前六日,致长公子汝宁家书一封,此为邹氏最后遗墨,笔力雄浑,文理极通,特录志如下。”
家书的影印件还登上了当时国内唯一的画报《良友》1938年第4期的扉页。一时间,川人报名入伍成为热潮。东北流亡学生为多的绵阳国立六中,报名入伍者尤多。
珍贵的礼物
五代后人家中,都挂家书影印件
邹绍孟战死疆场后,国民政府追认其为“少将”。1984年,他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并颁发证明书。
邹维告诉记者,祖父的家书当时是写给长子邹汝宁,之所以寄到乐山,是因为当时祖母带着三个孩子,住在乐山的娘家。让人更觉遗憾的是,祖母当时还身怀六甲。闻听祖父噩耗,全家抱头痛哭。
这封家书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祖父去世时,大伯还在读小学,对家书的内容还似懂非懂,但后来也是刻苦学习,谨遵教诲。”邹维说,祖父教导“凡事立志向上,不可一味贪玩,不温功课”,大伯邹汝宁也刻苦用功,后来还考取了四川大学法律系。
但是变故再次到来。1949年,才50多岁的祖母又因病过世。为了拉扯三个弟妹,邹汝宁只好中断大学学业,在绵阳找了个学校教书。后来他与一个同事结婚,前后诞下三个孩子。
可惜的是,这封家书原件在上世纪60年代被烧毁,只留下影印件。后来邹汝宁也被安排去乡下务农。在家族人的记忆中,邹汝宁后来话语不多,性格也变得内敛,1974年左右就因病去世。
邹汝宁的长女邹晓芳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父亲一生践行祖父的教诲,诚恳做事、善良为人,“他还在教书时,经常教育我们的就是:误人子弟如杀人父兄。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也是我跟人打交道的一个信条。”
如今邹家已繁衍到第五代,几乎每个家庭都悬挂有将军家书的影印件,作为对家庭成员的谆谆教诲。邹晓芳说,不管过去多少年,祖父的家书都是他留给后人最珍贵的礼物。
少将的“绝笔”
未来抗战,还是要靠共产党
跟邹绍孟同在滕县保卫战中牺牲的还有122师参谋长赵渭滨。
让赵渭滨留名于世的,除了壮烈事迹外,还有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这封信是赵渭滨赶赴山东参战前,于1937年10月在太原参加娘子关战役间隙时写给儿子的。
家书全文1700多字,11页,赵渭滨在信中重点叙述了国共部队在山西的作战表现与军民关系,阐发了自己对中国前途的思考。不想最后也成了给儿子的“绝笔信”。
赵渭滨牺牲时十分惨烈。他的警卫员后来回忆,赵渭滨遭到日军机枪扫射后,警卫员把他背到壕沟里,他说不要再管他,“我已经回不去了。”随后解下枪和武装带交给警卫员,嘱咐转交给他的儿子。
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赵渭滨的孙子赵令德。尽管没有见过祖父,但他对祖父很多事迹耳熟能详。他现居北京,今年73岁,父亲名叫赵世诚,也就是赵渭滨在绝笔书中抬头所提到的“铁松”。“铁松是父亲的小名儿。”赵令德说,父亲1993年就去世了。
来自于祖父的这封亲笔信,曾经让赵令德大吃一惊。他看到信时已是42岁。198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摄血战台儿庄的电影,找他父亲赵世诚要一些资料,父亲从一直锁着的抽屉中拿出了这封绝笔书。
“第一眼看到那封信时,我就热泪盈眶了。”赵令德回忆说,这封信是祖父牺牲前几个月写下来的。按时间推算,当时这封信被父亲锁在抽屉里48年。
在信中,赵渭滨除了表达对家人的殷切关怀外,还直陈了对局势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许:“未来的成功,未来的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吧!”这让赵令德很是惊讶,“1937年时的红军力量还很弱小,他却看到未来中国的前途要靠共产党。”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