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在天津塘沽(现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区)创办的永利碱厂被日寇占领,范旭东与总工程师侯德榜带领员工辗转多地,最终在五通桥老龙坝重建化工基地,称作永利川厂。在这里的7年间,永利川厂为抗战时期的军工业及大后方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书写了复兴民族工业的奇迹。
南迁
“新塘沽”落地五通桥就地凿石建成石头厂房
1914年,曾到日本求学的“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在天津发起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将工厂设在交通发达、原料、燃料采购都很便利的塘沽。1917年,依托久大精盐,范旭东创办永利制碱公司,请来留美归来的侯德榜任总工程师,在塘沽设立永利碱厂,成为中国创建时间最早的制碱厂。
“碱是生活必需品,更是石油、冶金、造纸、纺织等多种工业离不开的原材料。”文史专家魏奕雄告诉记者,当时国内无法生产纯碱,“洋碱”一旦中断进口,以碱为原料的工业便只能停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永利碱厂成功制造“红三角”牌纯碱,打破“洋碱”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塘沽被日军侵占,范旭东不愿意与侵略者合作,率侯德榜等永利碱厂精英辗转湖南、四川等地选址,最终在五通桥老龙坝购地700多亩建成永利川厂。“五通桥盛产的盐,正是制碱的主要原料。”魏奕雄告诉记者。
当时的永利川厂厂址,就位于现在的东方电气集团东风电机有限公司内(以下简称东风电机)。“当时进行过地质勘探,这里的地层为一整块岩石,非常牢固坚硬。而出于防御敌机轰炸的考虑,工厂就地凿取条石,用石头来修建厂房。”在永利川厂遗址,介绍情况的东风电机职工朱莲告诉记者,当年凿取条石后形成的凹地,工厂将其灌水形成“百亩湖”,为全厂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
走进东风电机的民族化工遗址区,记者看到了永利川厂当年的模样。
木石结构的炼水室如今是东风电机的厂史陈列室,这里曾用于进行水“软化”处理,连接此室与各用水部位的宽大地下通道,直穿生产厂区至岷江边;砖木结构的机械厂始建于1941年,是永利川厂为制碱设备提供配套服务及备品备件的主要加工场地,总面积3296平方米、跨度221.4米,是当时亚洲第一跨厂房;有永利“红三角”标志的现场指挥部始建于1939年,是范旭东、侯德榜、张克忠、谢为杰等高层人员的办公地,虽然如今“红三角”已褪色,但房屋依然保存完好……
“当年厂里的山东路等名字,都是用沦陷省市来命名的,体现了爱国情怀。”朱莲告诉记者,永利川厂建成后,范旭东曾亲题“新塘沽”三字,并在老龙坝虎口湾的石岩上修建石刻门牌,以“燕云在望以志不忘耳”,纪念永利在塘沽的事业。
研发
500多次循环试验“侯氏制碱法”世界称颂
永利川厂落户五通桥后,厂长兼总工程师的侯德榜完成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
“美国、香港和五通桥,当时侯德榜曾在这三个地方进行试验,先后分析了2000多种样品,做了500次循环试验。”朱莲告诉记者,最终,侯德榜成功创造出了制碱的新工艺。
这种新工艺,创新式地将氨碱法和合成氨法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克服了氨碱法的不足。这一工艺将中国仍至世界制碱的技术水平推向新高度,被称为“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在全球享有盛誉、得到普遍采用。这一制碱法,也于1953年被授予新中国第一号发明专利。
在东风电机的民族化工遗址区内,记者见到了当时完成“侯氏制碱法”的纯碱厂。
木石结构的纯碱厂建筑面积5965米,灰色的厂房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看上去庄重而大气。修建于1941年的纯碱厂房墙体厚达1.2米,坚固而牢靠,兼具战时防空的功能。当年制碱的试验中心前,树立了《侯德榜与侯氏碱法》的石碑和雕塑,记录着当年的研制过程。
生产
供应纯碱和硝酸铵还帮助乐山地区工业生产
1939年至抗战胜利的这7年间,永利川厂不仅完成了“侯氏制碱法”,更为抗战时期的军工业及大后方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