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贵州抗战 > 内容正文

抗战大后方的安顺记忆
来源:贵州日报   2017-09-13 11:06:1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隆隆炮火,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党员、发动群众,安顺县工委编印了刊物《烽火》,寓意点燃抗日烽火。

  “在中华民族死伤逃亡的哀号中,中华民族——尤其是青年——团结一心,挺身赴难,做全中国人民的最先锋。”《我们需要健全的救亡组织》一文发出了团结抗战的呼号。

  刊物插页中有一幅漫画,画有两只紧握的手,关上了钢铁般的国门,把伸进头和脚的小日本鬼子夹得狼狈不堪,这两只手一只象征共产党,另一只象征国民党。

  《烽火》针对大众关切的话题展开议论,在议论中结合实际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其饱满的激情、犀利的言辞、大胆独到的观点,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扩大了党的政策的宣传效果,团结教育了群众。

  华严洞中护国宝

  “城南十里路迥环,百折烟岚水一湾。却喜青衫迎马首,华严洞口读书山。”地处安顺南郊的华严洞,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溶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了故宫博物院一批稀世文物珍宝的藏身之所。

  “九一八”事变后,故宫理事会决定把陆续装箱待运的文物南迁至上海,四年后,所有货物全部运至南京。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又下令将存于南京的1万多箱国宝紧急西迁大后方。

  第一批西迁文物辗转汉口、长沙、桂林到达贵阳。1938年10月,贵阳受到日机轰炸威胁,文物被迁往安顺。安顺近郊的华严洞开阔、干燥、地形也易于守护,成为这批宝物理想的藏身之所,随后,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1944年冬,日军战火威胁桂黔,深藏安顺近六年的稀世珍宝,不得不再次转移。

  故宫文物离开前,故宫博物院破例在安顺举办了小型文物展览。这次展览在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让远处西南边陲的安顺人第一次,亲眼目睹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炸不毁的盘江桥

  自古以来,关岭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势险要,东面有崎岖难行被称为“滇黔锁钥”的关索岭,西面则是被称为“滇黔咽喉”的盘江桥。

  “七七事变”后,沿海城市相继沦陷,滇缅公路成为我国唯一的国际通道,黔滇公路相继成为物资转运的重要路线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在关岭设立了西南运输处及各项抗战物资储运机构,通过这条公路运往抗战前线。盘江桥则是该路的咽喉,战略意义重大,也成为日军重点摧毁目标之一。

  1941年6月,盘江桥遭遇到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大规模轰炸,日军接连7天持续空投炸弹,盘江桥身受重创,交通中断。为抢修通道,采取了抢搭浮桥、在原桥台上搭建钢索便道、赶造渡口整修码头等措施,使两岸各阻塞长达10多公里的运送援华物资的美军大卡车,仅一天时间就逐渐通行。

  1941年到1943年期间,日本军队100多次轰炸盘江桥,投下的炸弹超过500枚,但是盘江桥仍屹立不倒,承担着保障抗日物资运输的关键作用。抗战胜利后,盘江钢架桥作为贵州境内交通要道的历史使命没有终结。新中国建立后,多次对桥加固,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座桥仍起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