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深处后方?对抗战贡献“微乎其微”?
“后方”并不落后!每12名贵州人中,便有一人参战!
有人说,深居内陆的贵州是“幸运”的,因其地理优势躲过了炮火的残酷摧残。但是,也因此对贵州的抗战“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事实上,抗战八年,贵州兵就在前线打了八年。
据统计,抗战期间,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参加对敌作战的贵州人外,国民政府在贵州征兵639631人,约占当时全省人口的6.5%。难以想象,在当时一个人口不足千万的小省份来说,为抗战贡献近70万兵力需要何等勇气。
有文献显示,抗战期间,贵州参加抗战的黔军各部有第82师、第85师、第102师、第103师、第121师、第140师、新编第8师、独立第7旅、新编第28师、预备第2师、贵州补充师等11个师。从“七七事变”后的忻口会战、“八一三”上海会战,再到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南昌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宜枣会战、鄂西会战,以及1942年和1944年的两次远征军作战……几乎正面战场上所有数得着的大战役,全都有整建制的黔军部队参加。据《中国抗日将领牺牲录(1931-1945)》记载,抗日战争中,中国战死沙场的第一位将军,就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滕久寿将军。
在抗战的中后期,因为大片国土沦陷,贵州等少数几个省份成了主要的兵源地,为抗战在人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战期间,贵州不仅出动了11个师的子弟兵,而且还直接承担其他部队的补充任务。如号称“虎贲”的第74军的补充基地就在镇远,前方每倒下一个“王牌军”的战士,后方立刻就补进一个贵州兵!
哪有恶仗哪就有贵州兵,但“出头的”很少。有人归结于贵州老兵的浓浓故乡情:贵州老兵成群结队地出去打仗没问题,但当仗一打完,他们就撤回贵州。因此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能找到贵州兵的影子,但抗战胜利后,或者每仗打完后,他们几乎都第一时间返回家乡。
贵州为抗战做过什么?筑牢大后方坚强屏障!
物资运输、救治伤员、传递情报、补充兵源……
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相继沦陷,西南成为绝境复兴的新基地?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中,贵州筑牢大后方坚强屏障。
48个县都设置了难民收容所。
资料记载,抗战前贵阳城的人口总数不过几万人。然而在上世纪30年代末期,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让贵阳城的人口总数猛增至30万人左右。
据有关媒体考证,抗战期间,贵州省共有约76.8万难民。大多是躲避战争而逃难到贵州,以及一部分因自然灾害和瘟疫造成的难民。
当时,贵州有48个县都设置了难民收容所,接纳全国 18个省流落来的难民,还包括香港、泰国、缅甸的3万华侨。
3名男丁便有1人在后方服役,畅通抗战生命线。
在贵阳交汇的川黔、湘黔、滇黔、黔桂4条公路,是抗战时期连接四面八方的大动脉,其是否畅通,关系到抗战后方是否稳固。
为保障补给线的畅通,贵州组织民工积极开展战时路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至1945年,贵州兴修公路2285公里,组织民工近1300万人次,进行道路抢修和基本建设。在“晴隆24道拐”这条被称之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的道路上,仅在1938年2月至1942年初的近4年的时间里,西南运输处一家就投入800辆卡车,将22万吨抗战物资运输到前线。
在此期间,几乎每3名男丁便有1人在后方服役,为大后方向前线输送军需物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训练数万战场救护员,抗日战争救护工作的大后方。
贵阳图云关,抗战大后方的全国“救护中心”。
抗战时期,在图云关峰峦起伏、浓荫满坡的树林里,几十间茅草房、满山遍野的帐篷,形成了战时卫生医疗“小城镇”。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此训练了3000多名战场救护员,其外围医疗救护队累计训练了20000多名战场救护员。来自欧洲各国的26名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也在这里与中国医务人员混编,赴九大战区参加实地救护工作。
回顾历史,“贵州以地瘠民贫之地,作为国民政府抗战陪都重庆的南部屏障,成为战时经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是沦陷区难民的庇护地,是省外工商企业、文教团体内迁的安居所,并用军事上出兵、经济上出粮、财政上出饷无私支援抗战前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