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云南抗战 > 内容正文

云南抗战传奇|国军美械X部队和Y部队:滇西缅北重创日军
来源:胡博 国家人文历史   2020-07-20 16:28:46

  说起美械,在抗日战争后期可谓大名鼎鼎,任何一支部队都为能够装备美械引以为荣。换句话说,能够装备上美械的,哪怕是和美械沾点边的,你不宣传也会被世人认作是精锐中的精锐。

  那么,抗战期间的美械师到底是个什么面貌呢?我们不妨试着一探究竟。

1943年12月16日,在印度蓝姆伽训练中心,美国教官教中国军队高级军官如何使用英国布伦机关枪。图中,上等兵施瓦茨在教吴子兴(音)上校(前方两人)机枪射击

  迟迟不到的美援

  抗战全面爆发初期,国民政府先后和德国、苏联展开军事合作,并争取到大量德援和苏援军事物资。然而当战争进入到第三个年头时,德国退出援华舞台,就连支持中国抗战的苏联也为本国利益而逐渐转变态度,直至撤回军事代表团。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为了能够达成长期抗战的目的,不得不寻找新的外援。

  法国,是国民政府备选国中的一个理想目标。但法国虽然同意援助军事物资,却一直保持“高冷”姿态。尽管在驻法大使顾维钧的不断斡旋和争取下,法国政府与国民政府在1939年2月签订了军械借贷草案,派遣以白尔瑞(Berger)将军为首的军事代表团赴华,并正式开通经由越南输送援华物资的通道。但随着欧洲战火的燃起、法国的沦陷,一切都化作泡影,国府寄望于用法械来武装部队的计划也不得不宣告破产。

  法国完了,国民政府争取军援的目标随即转移到英国。可英国在德军的猛攻下,自顾不暇,后来还需要依靠美国接济,哪有多余物资援助中国呢?经过不断磋商,英国终于同意援助飞机,但却又有一个规定,这些飞机只能由来华的美国志愿军人使用。至于陆军所需各类装备,全无。

  放眼世界各国,能够拥有军援实力且对战争还置身事外的国家,就只剩美国了。但是美国却坚持既定的对外政策——“避免卷入任何外国的冲突”,“面对远东危机,旨在维护本身的条约利益”。所以美国只能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对中国实施经济方面的援助(我们同意稳定中国市场经济并施以大量贷款,至于你们怎么用这些钱去购买军事物资,就不关我们的事了)。在1941年3月由美国议会批准生效的《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国只是向国民政府提供过飞机。相反,美国在抗战全面爆发初期,却主动向日本出售大量军用品,尤其是日本急需的废铁,继续发他们的战争财。

  可以想象,在1940年到1942年这三年,中国只能依靠自己薄弱的工业基础和以往残余的援华军事物资来与日军相持,其艰难程度较抗战全面爆发初期尤甚。倒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就不断进口并武装法国军械的滇军,一度依靠着稳定的库存补给而在湖南战场上显露头角。

宋子文

  1941年5月,在财政部长宋子文的不断努力下,国民政府终于和美国政府达成了军援协定。协定虽然达成了,但美国的军援却迟迟不到。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将美国卷入战火后,美国才开始积极开展援华工作。美国政府此举,无非是寄望于数量庞大的中国军人去牵制日本在远东的侵略步伐罢了。

  美国军援确定了,那怎么个具体援法呢?中美两国最初的谈判成果是,美方同意为中国军队武装30个师的美械。但是当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后,美方却改变了态度。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在此时向美国政府和国民政府递交了《在印(度)组织训练中国军队计划书》,史迪威主张在由英国人掌握的印度某地设立训练营,“精选中国官佐士兵十万人赴印训练,发用中国所得租借物资装备,由美国军官训练,组成两军,每军三师,另加一师及降落伞部队六营为后备,并另训练若干炮兵队及坦克部队”,目的是“为中国陆军提供充分使用新武器的技能和战术,以此为核心,逐步建立中国30个师的新军”。

  史迪威的这个计划,看上去是将原定的30个美械师增加到37个。但如果细究,剩下的30个师还得看训练的结果才能确定呢。即便训练成果良好,到时候是不是同意给30个师的装备还两说呢。

  驻印军:上上之选

  1942年6月29日,蒋介石任命史迪威为中国驻印军司令官,全权负责中国驻印部队的指挥和训练事宜。训练营的用地,经过中美英三国商讨,确定为印度东北部比哈省(Bihar)的蓝姆伽(Ramgarh)。由于史迪威“只用中国士兵不要中国军官”的主张遭到了中国军方的强烈抗议,并让中国人对史迪威“编练新军”的意图产生怀疑。此外,美方虽然同意派遣美国军官前往印度甚至是中国参与训练中国军队,却并没有组建专门的军事代表团(1946年才正式成立军事代表团)。如此种种,使蒋介石决定只将已经在印度的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作为实验部队交付史迪威编练,其余5个师视实际编练结果再决定。中国驻印军就这样成立了,它们的代号是“X部队”。

1942年4月19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与史迪威将军合影

  新22师和新38师都是在第一次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后撤往印度的。师长廖耀湘和孙立人,一个留法、一个留美,在交流上不成问题。在派系上,新22师属中央军嫡系部队,又和中国的第一支机械化军——第5军有着“血缘”关系,当属军政部重点关照部队。新38师源自财政部税警部队,既称不上是中央军嫡系,也算不上是旁系,至于地方杂牌更不沾边。可以说新38师这样一支几乎处于“中立”地位的部队,是史迪威特别中意的。

  事实证明,史迪威虽然对他的副司令官罗卓英十分不满(副司令官后由郑洞国接任),对廖、孙两人还都是十分欣赏的。尤其是孙立人,为人处事颇具美式作风。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新38师后来要比新22师多编了一个榴弹炮营。

  中肯地说,美方提供给蓝姆伽的军援物资十分慷慨(虽然是由中国出钱“租借”而来),就连吝啬的英方也为训练提供了轻机枪、履带式装甲车和单兵用具(如腰带、背带、背包、水壶、子弹袋)。不过英国人也特地注明了这些装备的用途仅作“训练”,而非“作战”。也就是说等训练完成,这些装备都要归还给英方。我们不妨来看看都有些什么装备吧。

  据档案记载,被投入训练和装备到驻印军各师及总部直属各部队的美械计有:155MM榴弹炮36门、105MM榴弹炮118门、75MM野炮166门、75MM山炮114门、75MM高射炮160门、60MM迫击炮750门、37MM战防炮130门、机关枪9677挺(其中4335挺为英国提供的布伦轻机枪)、冲锋枪6950支、步枪20000支。

  蓝姆伽训练营设有步兵、炮兵、装甲兵、战术和后勤5个训练中心,各中心主任皆由美方军官担任,采用讲解、示范、演习相结合的方式,全部在野外实施,不过重点主要集中在训练步兵和炮兵方面。从1942年9月开始,新22师和新38师各级官兵以及由昆明分批空运到蓝姆伽的2626名军官、29667名士兵接受美国军官的轮训,至1944年1月全部完成训练。在此期间,第14师、第50师和新编第30师也陆续空运至蓝姆伽,成为“X部队”之一。加上新22师和新38师,第一批接受美械的实际部队,总计5个师,他们成为今后在缅北攻势作战中的主力。

1945年,中美士兵在一辆吉普车上互插盟友的旗帜

  美械师的编制是什么样子的呢?经过中美双方的商讨,决定在保留中国军队普遍编定的三团制野战师前提下,增强师、团、营、连各直属部队的战斗力。师直部队中,编有2个M1A1-75毫米野炮营(新38师后来增编一个M2A1-105毫米榴弹炮营),以及工兵营、通讯营、辎重营、师部连、摩托化搜索连、特务连、军械保养连、卫生队、野战医院各一;步兵团除辖有三个步兵营外,还编有迫击炮连、战防炮连(因装备没到位,迟至1945年才成立)、通讯连、输送连、特务排、卫生队各一;步兵营除辖三个步兵连,还有机枪连、战防排(配备战防枪3支、火箭筒3具、火焰喷射器3具)各一;步兵连配备有迫击炮排(各步兵连拥有轻机枪9挺、冲锋枪18支、卡宾枪5支、60毫米迫击炮2门、掷弹筒9具)。此外,美军联络组也分别入驻到师、团、营及直属各部队的指挥部。这种编制使驻印军各师的满员数额达到了15000人,远超国内常规步兵师编制的11000人。而事实上在抗战后期,国内的步兵师如能维持在8000人已属难得(属于晋军的第71师甚至一度只有800人)。

  在装备上,军官配备伯朗宁M1911手枪,班长配备汤姆森冲锋枪,其余士兵配备M1卡宾枪或加兰德1903A1步枪。美方还提供M1巴祖卡火箭筒、火焰喷射器,以及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英方提供1937型单兵配件组,包括腰带、背带、背包、水壶、子弹袋,还提供部队所需的布伦轻机枪、托尼MK2型钢盔(1943年起陆续更换美式M1-Model1943型钢盔)和军服(部分背心、毛衣、夹克由美方提供)。

1944年5月23日,在中缅印战区的训练中心驾驶美制轻型坦克的中国士兵装上37毫米口径的炮弹进行射击训练

  在伙食方面,驻印军的待遇和国内军队也有很大区别。国内军队一般是一天两餐,伙食由各部队自行决定,大部分都是谷粮和素菜,只在特定日子享用肉食。驻印军的待遇则按照美方标准,他们能够享用到面包、火腿、牛奶、蛋制品、牛肉罐头、麦片、饼干、茶叶、香烟和维生素丸。这些看上去都很不错,不过对当时吃惯粗食的中国人来说,反倒有些别扭。

  以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论,这批美械师都是民国各时期各军队中的上上之选,第二批在云南装备美械的部队也无法达到这个程度,更不用说在国内战场上的其他部队了。

  装备之争要远征军司令解决

  1942年9月到1942年12月的训练,使国民政府看到了美国政府编练及武装中国军队的诚意,尤其是史迪威改变了不要中国军官的初衷,这使国民政府不仅增调三个师到印度,还于1943年1月派遣财政部长宋子文和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作为代表,与史迪威商讨后续即将实施的编练30个美械师的计划。

  需要装备的美械师经过挑选已经出炉,他们是:云南驻军第2军所属第9师、第76师、新编第33师,第5军所属第96师、第200师,第6军所属预备第2师、新编第39师,第8军所属第82师、第103师、荣誉第1师,第71军所属第87师、第88师、新编第28师,第52军所属第2师、第25师、第195师、第53军所属第116师、第130师、第54军所属第36师、第198师,以及独立部队第93师,以上计二十一个师;湖北湖南驻军第18军所属第11师、第18师、第118师,第73军所属第15师、第77师、第193师,第74军所属第51师、第57师、第58师,以上计九个师。

1945年4月17日,在昆明,三个中国士兵戴着用于测试尺寸的、从大到小不同面部结构的防毒面具。从左到右:美式轻便型面具;美式军用防毒面具和英国制造面具

  上述部队中,云南驻军都属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是根据中美两国政府商定的为配合缅北反攻所装备的攻击部队,其中只有第53军为东北军出身的杂牌,其余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两湖地区的三个军都是中央军嫡系,且属战区攻击军,因第六、第九战区为全国各战局的战争焦点,也是会战多发区域,国民政府需要在这里部署有实力与日军交锋的部队。

  史迪威对此计划表示支持,但美国总统罗斯福却不断地在开空头支票(一度许诺提供90个美械师的装备,但都被美国军方否决),这使国内部队装备美械的计划一直拖延到1943年10月才开始实施。尽管如此,运抵国内的美械仍然缺斤少两,实际装备量仅够20个师所用,三分之一的装备就这么被“打折”了??

  运抵的美械数据如下:75MM野炮244门(含高爆弹378334发、烟幕弹4910发)、37MM战防炮189门(含穿甲弹55020发、高爆弹11260发)、战防枪536支(含穿甲弹623980发)、60MM迫击炮1238门(含炮弹630037发)、火箭筒395支(含战防弹2880发)、冲锋枪5631支(含子弹18640400发)、布伦轻机枪603挺(含子弹25232000发),另有步枪子弹164551500发。

  这组数据与上文用于驻印军的美械数据一比就能看出差距,不仅在各类装备上都大打折扣,步枪还需由中方自行承担(幸运的是,“中正”式步枪已经开始大批量生产了)。

  现实是残酷的,但又不能不接受,毕竟有总比没有要好。可问题是20个师的装备怎么分给30个师去用呢?两湖驻军首先“解决”了这个疑难。第18军、第73军和第74军都选择只装备其中的两个师,空出一个师等着“今后再补”。没有装备美械的三个师分别是第57师、第118师和第193师,都是三个军里资历或战力较弱的部队。可即便如此,那少得可怜的装备却仍然被掌权者私下重新分配了。如第18军原本应该获得的6支火箭筒迟迟没有运抵部队,该军多次致电第6战区司令长官部询问进度,却始终不得要领,似乎这6支火箭筒就这么失踪了。事后查明,这6支火箭筒被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私下调拨给自己的嫡系部队第30军(后经交涉,返还了3支)。

  两湖的问题容易解决,可云南问题就复杂了,因为这些部队都是即将要参加滇西攻势的部队,没有任何一支部队愿意失去装备美械的机会。各部队长争来争去,谁都不肯让,军长解决不了,上报集团军总司令,总司令也解决不了,就只能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新官上任的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卫立煌最后决定,凡是两师制的军,按两师装备足额分配,三师制的军,将两师装备平均分配给三个师使用,这才平息了众师长的装备之争。可这样一来,三师制军的攻击力大打折扣。荣誉第1师副师长的周开成就曾以“半美械”来形容自己的部队。可见远征军与驻印军在装备待遇上全不相同,它们也因此被中美双方称为“Y部队”。

  不管如何,“Y部队”总算是装备起来了。1944年4月,滇西攻势正式开始,远征军各部历时半年先后攻克松山、龙陵、腾冲等日军据点,此后攻入缅北与先他们一年展开进攻并扬威异域重创日军两个师团的驻印军胜利会师。

1943年6月30日,在中国某地机场,美国伯奇(W.E.Burch)中尉和一名中国战士并肩作战,将子弹射向来袭的日本轰炸机

  综观整个缅北滇西会战,驻印军在拥有全副美式装备以及美军陆空火力的支援下,给缅北日军以重创。而缺斤少两的远征军却在日军占据的坚固而又复杂的防御阵地上不断遭到惨重损失。远征军虽然拥有部分美械装备,也确实拥有陆空火力支援,但在日军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面前,却只能依靠士兵不断地冲锋来艰难推进。以进攻松山的部队为例,荣誉第1师第3团战后仅剩200余人,第2团第3营只剩18人,第82师第246团一个整团的战斗兵就只剩下8人,其惨烈程度不言而喻。 “半美械”部队伤亡尚且如此,那如果是纯国械部队进攻松山的话,又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

  “Y部队”在经过缅北滇西会战后,等同于“美械残军”,许多师、团甚至因伤亡巨大无法补充而被裁撤。

  重创后精简部队

  1944年10月,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驻印军司令官史迪威因为与蒋介石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而奉调回国,继任的魏德迈随即向蒋介石提出了改革中国军队的计划,这个计划的代号称之为“α”,即“阿尔法”计划。根据计划,中方应将全国现存的327个师裁减为84个,其中39个师将在美方的训练和装备下成为新的美械师。根据计划,每一个“阿尔法”师将拥有步枪6103支、轻机枪334挺、重机枪72挺、60毫米迫击炮162门、82毫米迫击炮36门、37毫米战防炮24门。而旧制师通常只有4200支步枪、212挺轻机枪、70挺重机枪、97门60毫米迫击炮,其余装备或有或无,各不相同。

1944年9月4日,在中国远征军第53军即将向腾冲日军发起冲锋前,美军联络组把自己的钢盔送给中国士兵。这些钢盔将优先配备给冲锋在最前边的士兵

  对于美械师的数量,中方不断地派遣代表与美方磋商,在1944年上半年确定的数量为65个(即驻印军5个,国内60个)。但当魏德迈抵华之后,原计划第二批“Y部队”的30个师却又被美方打了一个大折扣,就只剩下了4个!

  中方对此虽然十分气愤,但对美方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变武装计划也只能听之任之。“阿尔法”计划的实施,虽然是中方妥协后同意的产物,但也确实考虑到了国内战场的实际情况,而不得不这么做。

1945年1月23日,在缅甸,中国驻印军新1军的士兵(左)与1名中国远征军士兵相遇。两者从装备来看相差极大

  其一,中国军队的军、师单位数量巨大,人数却普遍不足,加上军队内部的贪污腐化等恶疾,各部队确实都需要精简起来。其二,1944年底的豫中、长衡、桂柳三次会战,中方都以惨败告终,不仅丢失了大片国土,还让日军打通了大陆交通线,这使国府丢尽颜面,终于决定下大力气整顿军队。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魏德迈提出的“阿尔法”计划,虽然只是为中国军队增编了4个美械师的名额,但在整编军队精简战力方面,却是符合蒋介石意图的。

  鉴于远征军在1944年度的作战中因伤亡巨大而有部分师、团被裁撤的情况发生,不仅新的4个师需要挑选,就连原本的30个“Y部队”也需要重新确定。从1945年1月的整编与再编开始,到同年4月的定编为止,39个“阿尔法”师终于确定下来,它们是:新编第1军所属第50师、新编第30师、新编第38师,新编第6军所属第14师、第207师、新编第22师,第2军所属第9师、第76师、预备第2师,第5军所属第45师、第96师、第200师,第8军所属第103师、第166师、荣誉第1师,第13军所属第4师、第54师、第89师,第18军所属第11师、第18师、第118师,第53军所属第116师、第130师、荣誉第2师,第54军所属第8师、第36师、第198师,第71军所属第87师、第88师、第91师,第73军所属第15师、第77师、第193师,第74军所属第51师、第57师、第58师,第94军所属第5师、第43师、第121师。

1945年5月,第74军的一名儿童兵在测试一门75毫米美式山炮

  受到运量限制,上述39个师虽然按照“阿尔法”计划的标准予以装备,但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之际,只完成了20个,剩余的19个师则在拖延了两个月之后才装备完毕。一年后,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这些美械军,以及后续美方同意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军队都陆续在与解放军的作战中走向了灭亡。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