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云在民国时期,从1927年至1945年,统治云南达18年之久。1962年,周恩来在龙云去世时,曾明确指出,龙云一生有三大功绩:抗日、反蒋、联共。(注:笔者访问作家马子华记录稿。)1984年龙云诞辰100周年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讲话说,龙云的“一生是一个光荣的爱国者的一生”。(注:《人民日报》1984年11月20日。)而抗日战争时期,则是龙云政治思想转变的重要年代,也是他一生中表现出自己是一个爱国者的重要年代。
一 坚持抗日立场
龙云(1884-1962年),字志舟,彝族,彝名纳吉乌梯,云南昭通人。他于辛亥革命时期加入滇军,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护国战争开始以后,龙云担任云南都督唐继尧的侍从副官,深得唐继尧的信任,先后升任近卫军中队长、大队附、警卫军大队长等职,至1921年已任近卫第十一团团长。1922年因护送唐继尧“二次回滇”有功,升任滇军第五军军长兼滇中镇守使,成为滇军实权人物。
大革命时期,中共云南地下组织掀起了反对滇系军阀唐继尧的群众斗争,龙云深受影响,遂于1927年2月6日,与胡若愚、张汝骥等滇军将领联合发动了“二六”政变,推翻了唐继尧对云南的14年统治。在随后的将近3年内,龙云与胡若愚、张汝骥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混战。到1929年下半年龙云击败胡、张联军,统一了云南,确立了自己对云南的统治。
其实,1927年8月龙云即已就任蒋介石委任的陆军第三十八军军长职,兼代云南省务委员会主席,1928年1月起任云南省政府主席,随后又兼任过第十三路军总指挥、讨逆军第十路总指挥、第二路军总司令、滇黔绥靖公署主任、“滇黔剿共军”总司令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龙云又兼任过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云南军管区司令、昆明行营主任等职。直至1945年10月,蒋介石指使杜聿明在昆明发动政变,龙云被迫离开云南为止,龙云统治云南18年之久,是民国时期任职云南主要领导职务时间最长的一位。
龙云统治云南之初,继承了唐继尧军阀统治的衣钵,一面追随蒋介石镇压共产党,一面建设“半独立”式的“新云南”。(注:龙云在1929年的《云南省政府委员会改组就职宣言》中提出,要建设一个“新云南”。参见喻宗泽主编《云南行政纪实》第1册,云南省政府印,1943年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在民族危亡的关头,龙云的政治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8月2日,龙云即致电蒋介石称:“时局至此,非集我全民力量,作长期抗战之计,无以救危亡。”又说,战斗开始,滇军“恳以六万至八万之数,组成建制部队,由职亲率,开往前方增加(抗日力量),或留长江沿海一带布防,均不无裨补”。表示自己愿亲自率领部队,奔赴抗日前线。(注:云南省档案馆编:《滇军抗战密电集》(云南档案史料丛编)。云南省档案馆1995年版,第1页。该书搜集了云南省档案馆所藏大量珍贵资料,大部为第一次刊印。)蒋介石非常高兴,立即复电龙云:“忠贞谋国,至深赞佩。”(注:云南省档案馆编:《滇军抗战密电集》(云南档案史料丛编)。云南省档案馆1995年版,第2页。该书搜集了云南省档案馆所藏大量珍贵资料,大部为第一次刊印。)
8月8日,龙云奉命出席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乘飞机离开昆明经成都、西安转赴南京。龙云到达西安时,与亦拟赴南京出席国防会议的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巧遇,于是龙、周、朱、叶遂同乘一架飞机赴南京。途中以及在南京期间,朱德利用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及滇军任职的经历,与龙云多次交谈,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团结御侮的决心,使龙云深感:“与君一夕谈,胜读十年书。”(注:龙云与其亲信马钤的谈话,转引自拙著《龙云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这对龙云政治思想的转变起到了促动作用。
在南京期间,龙云三番五次地表示,现在国难当头,大家都应“少说废话,多负责任。身为地方行政负责者,当尽以地方所有之人力财力,贡献国家,牺牲一切,奋斗到底,俾期挽救危亡”。(注:龚自知:《随节入京记》,原载《云南日报》1937年8月,转见《云南文史丛刊》第3辑,第107页。)他还直接向蒋介石说明,云南亦可以出兵20万,支援前线抗战。(注:白肇学:《六十军编成和参加鲁南战役述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198页。)
龙云身为云南省政府主席、滇军统帅,虽然后来没有亲赴前线,然而滇军在前线的重大行动,都是请示龙云后执行的。龙云坚持抗战的态度是明确的,无论他在给蒋介石的电报或指挥滇军行动的电报中,都是一贯的。如,龙云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坚持既定国策,贯彻始终,诚为目前之惟一救国途径。”依照“持久抗战之意旨以为归宿,勿稍分歧,方能步调一致”。(注:《龙云恳坚持抗战既定国策贯彻始终电》,《滇军抗战密电集》,第52页。)龙云在指示部属的电报中,则要求滇军出师抗战应注意4点:“(一)重视帅令;(二)行动务求敏捷;(三)遇有机可乘时,不惜牺牲,图立大功;(四)随时随刻须有机动性。”他并告诫说:“当此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本省竭尽人力物力,悉率敝赋以出,纯系赤诚为国起见”;滇军各部都应“亲睦团结,化除意见”,以便共同对敌。(注:《龙云指示赴京作战并注意四事电》、《龙云令团结尽责电》,见《滇军抗战密电集》,第42、204页。)这表现出龙云坚持抗战、团结对敌的政治立场。
二 指挥滇军远征
1937年8年,龙云参加南京“国防会议”回昆明后,召集地方党政军负责人会议,再次表明了抗日决心。他说:“看局势是危急的,我们自己要迅速充分准备。大家不要怕,在北方有八路军,南方各省很多朋友也都有决心抗日”,我们应该立即编成一个军,出师抗战。(注:龙云:《抗战前后我的几点回忆》,见拙著《龙云传》附录,第333-349页。)为此,龙云拨款新滇币万元,仅用28天的时间,编成约4万人的一个军,番号为陆军第六十军,以卢汉为军长,下辖一八二、一八三、一八四师,分别以安恩溥、高荫槐、张冲为师长。
9月9日,六十军在昆明誓师出发。这支军队在龙云的精心武装和训练下,武器精良,军容整齐,军纪也较好。杜聿明就曾说过,抗日战争时,“我曾在湘潭附近遇到龙云的部队,觉得‘中央军’同这支‘云南军’比起来,军容上似有逊色。”(注:杜聿明:《蒋介石解决龙云的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12-13页。)六十军到武汉时,蒋介石曾命这支军容整齐、士气旺盛的军队,绕闹市一周,以示我国尚有如此训练有素的军队可投入战斗,以安民心。(注:卢汉:《陆军第六十军参加徐州会战概况》,《云南文史丛刊》1985年第2期,第8页。)滇军在武汉游行时,蒋介石的德国顾问看到后,惊异地对蒋介石说:“卢汉率领的滇军是你们中国的骄傲,是最有力的部队。”(注:《缪云台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蒋介石对六十军出师亦颇重视,即命开赴前线,保卫首都南京。龙云也下命六十军,要“在敌人以前赶到南京为是。”(注:《龙云令滇军在敌人以前赶到南京电》,《滇军抗战密电集》,第39页。)然而,六十军先头部队已近金华之际,南京即已沦陷,部队乃返回武汉待命。
1938年4月下旬,六十军奉命赴台儿庄,参加第二阶段的徐州会战。六十军英勇抗敌,牺牲惨重,龙云毫不气馁,多次电令卢汉明白地说:“战斗之目的,不在牺牲之多寡,而在意志之坚定,务须从容整理,振作士气。”又说,滇军坚持抗敌,“如此应付强敌,不但扼守阵地,且能出而反攻,似此忠勇壮烈,纵有任何牺牲,亦属光荣。惟恐各长官不无目击心伤,务望再接再励,振作士气,始终勿懈。须知目前鲁南之战,已成为中日相争之焦点,胜负攸关,无论如何牺牲,必留为中日战争史上最光荣之一页也”。“适如总理所云,我死国生,我生国死。虽有损失,亦无法逃避。况战争之道,愈打愈精,军心愈战愈固,惟有硬起心肠,贯彻初衷,以求最后之胜利。”(注:龙云在1938年4月25日、28日、5月1日给卢汉电报,见《滇军抗战密电集》,第91、92、96页。)
六十军各部在以台儿庄附近禹王山为中心的战斗中,坚持20多天阵地战,粉碎了敌人渡过运河威胁徐州的企图,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这次战斗中,六十军投入战斗人数为35123人,伤亡达18844人,营连排长亦伤亡过半。(注:李佐:《关于滇军沿革和六十军历史变迁概况》,《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第55-56页。)龙云对滇军的英勇战斗非常自豪地说:“国家自由平等,只有鲜血可以换取。”“六十军英勇作战,望滇人继续努力。”(注:《云南日报》1938年7月29日。)
徐州会战以后,滇军名声大震。继之,六十军扩编为第三十军团,辖第六十、第五十八两军;再扩编为第一集团军,辖第六十、第五十八及新三军,先后参加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及赣北战役。1940年滇南形势紧张,遂在滇南成立第一集团军总部,下辖第一、二两路军指挥部。1945年又编组为滇越边区总部,将第一集团军扩编为第一方面军,辖第一、第九两集团军。
滇军先后在鲁南、武汉、湘北、赣北及滇南作战,“均能忠勇奋发,一往无前,弹雨枪林,伤亡枕籍”。(注:《前第一方面军司令部代电》,见《滇军抗战密电集》,第487页。)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云南派出滇军支援前线抗战约近40万人,伤亡约10万人,这个数字不包括民众伤亡的数字。此外,征送其他中央杂项部队之兵,又约5万人。这对当时仅有900多万人口的云南省来说,先后派出滇军数十万人,开赴前线抗战,而且几乎全部装备、大部给养均由地方自筹,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数目。(注:郑崇贤:《滇声》,香港有利印务公司1946年版,第17页。)对此,朱德在1938年8月21日给龙云的信中,给予了热情的肯定。他说:“近年来,云南在吾兄领导下已有不少进步。抗战军兴,滇省输送20万军队于前线,输助物资,贡献于国家民族者尤多。”(注:《朱德致龙云的信》,见《云南图书馆》杂志1981年3、4期合刊,第1-2页。)龙云亦曾表示:“滇省原为贫瘠之区,但国事如此,誓以将政府历年所蓄,及民间所有公私力量,悉数准备贡献国家”,而无怨言。(注:《龙云为补充团已成立将赴前方电》,见《滇军抗战密电集》,第75页。)可以看出,龙云统率的滇军,对前线抗战的支援是有力的。
三 支持滇西抗战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半年,日军先后占领了菲律宾、关岛、威克岛、香港、马来亚、新加坡、印度支那及缅甸等地。1942年5月初,日军从缅甸进入我滇西畹町、龙陵、腾冲等地,我守桥工兵炸毁了怒江惠通桥,阻止敌人深入怒江以东。延至1943年初,日军势力向北延伸达到福贡和贡山地区,向南到达孟定地区,怒江以西云南境内长达数百公里的狭长地带,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注:台湾“国防部”史政局编:《抗日战史》卷九,《西南及滇缅作战》,台北1990年版,第373页。)根据缴获的日军作战地图得知,日军在我滇西地区分为6个守备区,其兵力约1.5-2万人。(注:宋希濂:《鹰犬将军》,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页。)于是,云南由抗日后方变成了抗日前线。
日军入侵滇西地区后,龙云全力支持中央军在滇西抗击日寇的军事行动。他以省政府的名义号召全省人民和各级地方政府,支持滇西抗战,要求滇西沦陷区各级政府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民众自卫部队,协助中国远征军打击敌人,“随时向驻军长官请示机宜”。(注:《云南档案史料》1989年第4期,第22页。)龙云还令滇西保山地区军政首长说:“军民务须同心协力,一致合作。在此期间,凡在保山部队、地方团队及民众,一律听宋总司令希濂指挥,精诚团结,以收军民一致合作之效,切勿各行其是,步调分歧。”(注:《云南档案史料》1989年第4期,第19页。)同时,龙云还向时任驻滇西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的宋希濂通报,请他在滇西统一指挥作战:“目前保山所有军民应如何使用,悉听兄指挥,万勿客气,昨已电令各方知照矣。”(注:《龙云请宋希濂指挥保山抗战电》,见《滇军抗战密电集》,第457页。)龙云还应蒋介石及远征军各部的要求,组织民工,破坏滇缅公路、滇越铁路路基及便道,以及组织民工运送军粮、弹药和伤员等。龙云对边境土司头人状况,也很关心,希望组织他们抗战。据李根源记载,他以云贵监察使身份,“奉蒋委员长电令及监察院电催和龙主席嘱托”,赴滇西宣传抗战,组织民众,发表《告滇西父老书》,号召滇西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协同作战,“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驱除日寇,恢复失土。”(注:李根源:《告滇西父老书》,见《新编曲石文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2页。)龙云还任命了著名爱国士绅张问德为腾冲抗日县长,领导腾冲及滇西沦陷区各族人民抗日。张问德不辞劳苦,坚持抗敌,多次粉碎敌人的诱降活动,并因此获得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省政府的嘉奖。(注:《云南省民政厅嘉奖腾冲县长张问德》,见《保山地区史志文辑》第4辑,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378页。)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战全面展开,投入滇西反攻战的正规部队主要是宋希濂的第十一集团军和霍揆彰的第二十集团军共约16万人,在云南省政府和云南各族人民的支援、支持下,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先后经过艰苦的松山、腾冲、龙陵战役,终于在1945年1月20日最后收复边境城市畹町。这样,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反攻,滇西沦陷区终于全部收复。在这次战役中,日军伤亡和被俘共21057人,而中国远征军伤亡及失踪达66294人。(注:《档案资料》,转引自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7页。)
滇西抗战的胜利,与云南各族人民及云南省政府的热情支持是分不开的。仅以1944年反攻腾冲战役为例,腾冲地区就出动了民夫3.8万余人,为部队运送粮秣弹药;用于向导、侦察、救护的勤务民夫约5000余人;后又发动3000余人抢修腾龙公路、机场等。这就是说,腾冲之役,共使用民夫4.6万余人。而据宋希濂估计,“当时投入这场运输任务斗争的滇西老百姓,至少有二三十万人”。(注:宋希濂:《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见《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第76页。)
四 修筑滇缅公路
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省政府,为了支援抗战,曾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其中修筑滇缅公路是这些努力中的重要一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于1937年8月20日宣布封锁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