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云南抗战 > 内容正文

云南是大后方,又是抗战前线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2017-09-14 15:34:44

  修筑滇缅公路

  云南省政府采取非常时期的动员办法,要求滇西各县政府征集民工,限令1937年12月动工,1938年8月全线顺利通车。此期,20余万民工同时上阵,沿县县长亲自监工督修,并由滇黔绥靖公署派出官员分赴工地监督施工。

  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起自昆明,终至缅甸的腊戍,分东西两段。东段由昆明至下关,长434.8公里,1936年前已通车。西段由下关至畹町,长524.6公里,于1937年12月动工,到1938年8月全部完成,随后又修通畹町至缅甸腊戍一段,长186.6公里。

  这条唯一的国际通道,是云南人民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抢修的。在《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雄壮、悲愤的歌声中,人人奋不顾身,日以继夜地奋战在工地;包括不到应征年龄的大理、永平等县的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就是一例。很多民工离家较远,自备粮食、自带被服和工具。没有任何机械设施,用的全是锄头、铁镐、扁担、箩筐等工具,在悬岩峭壁之上和深谷急流之中辟山开路。民工们在高山之上忍饥受寒,日晒雨淋,餐风露宿,战胜了惊心动魄的天险。沿途又流行疟疾,由于缺医少药,疾病和工伤死亡的人数约达二三千人。1938年9月21日的《云南日报》曾报道说:“曾经有不少的征服自然的男女战士粉身碎骨,血肉横飞,可怕的死于无情岩石底下,怪凄惨的牺牲于无情的大江之中,还有不少的开路先锋则死于恶性疟疾的暴力之下。”充分反映了千里滇缅路,是云南人民,特别是滇西人民忍受巨大的痛苦和艰辛,用鲜血和生命筑成的抗日路。

  全线完工通车时,仅西段就使用“1233万立方的土石方,大中桥梁7座,小桥522座,涵洞1443道”。1938年8月31日全线通车。国际上赢来了一片惊呼和赞扬。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到。”英国外交部派二等秘书莫里新,于当年8月冒雨考察了滇缅路,他指出工程的艰巨并赞扬工程的伟大。美国总统罗斯福电令驻华大使詹森取道滇缅公路视察回国,报告说:“滇缅公路工程浩大,中国政府能在短期内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且修筑滇缅公路,物质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乏机器,第二纯属人力开辟,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其工程之艰巨宏伟,“可同巴拿马运河的工程媲美”,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表示十分敬佩。

  滇西抗战

  据《大公报》记者当时报道腾冲的情况时说:经过47天苦战,使蒙受858日“亡国之痛”的腾冲,终于在9月14日上午10时重见光明。我军攻入城后,历数日寇在城内的堡垒,不下三百多座。发现腾冲城内不仅找不到几片好瓦,连青树叶也一片无存。由此可看出,“每一寸土地,都是浴血搏斗得来的”据不完全统计,“人员伤亡达90581人,财产损失达三万亿余元”,为抗战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

  滇西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最早的胜利之一,它鼓舞了全国人民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勇气和信心。当时昆明出版的抗日的《民主周刊》发表评论说:“失地收复,实滇省为最早。”反映了滇西抗战的胜利,对中国抗日战争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

  抗战中,当时仅有9百万人口的云南,无论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开始后,随着京、沪、武汉、广州大片国土沦陷,许多内地学校、工厂、机关纷纷迁入滇,大批沦陷区人民涌入云南,加上国民党驻滇部队,总计1百余万人。粮食一向不能自给的云南,靠多年的储备粮和人民节衣缩食,才保证了在滇人员的供给。据龙云后来回忆,抗日战争“云南涌来的军民不下百余万人。滇越铁路又早已中断,粮食没法进口。在这样的情况下,滇省粮食能供应不缺,积谷实在起了不小的作用”。支援滇西战场反攻,供给积谷达220万石,其中80%是保山提供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仅美军进驻昆明就达2万余人。云南人民为保证驻滇美军的物资供应而竭尽全力。至1945年抗战胜利的4年中,总计供给美军“肉猪8.76万头,菜牛5.840万头,鸡蛋约8760万斤,面粉21.9万袋,蔬菜1752万斤”。这些巨大的统计数,是云南人民节衣缩食,为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并有力地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为国统区的抗日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