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重庆抗战 > 内容正文

重庆抗战 工人造出7亿公斤兵工器材
来源:网易   2020-06-09 10:46:51

  陆大钺讲述当时抗战的一些武器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属兵工企业纷纷内迁重庆,加上战前的兵工基础,重庆顷刻形成了战时大后方兵工生产的中心。然而,战时重庆兵器工业经历了哪些进程?发展重庆兵器工业的环境怎样?记者专访抗战史专家、重庆市档案局原局长陆大钺,请他讲述了抗战兵工史上,重庆留下的浓墨篇章。 62岁的陆大钺致力抗战历史研究,曾主撰《抗战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山城火辣8月的下午,在解放碑某写字楼办公室里,陆大钺向记者讲述起抗战时期重庆兵工的发展时,一脸兴奋,“这是一段不能被世人遗忘的峥嵘历史”。

  9毫米气冷式马克沁重机枪 战前有基础 能造马克沁重机枪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随着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众多沿海及东部地区的兵工企业才随即西迁。事实上,早在抗战爆发前夕,重庆已“奏响”兵工企业发展“前奏”。 “战前的重庆本身就有4家兵工企业。”陆大钺说,这4家生产企业分别是重庆武器修理所、川康绥靖主任公署子弹厂、重庆电力炼钢厂,以及华西兴业公司华兴机器厂(民营)。 “这都是民国时期的四川地方实力派刘湘建立的。”陆大钺说,当时坐落于渝中区南纪门的重庆武器修理所已具备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等常规作战武器的生产能力;而位于南岸铜元局的川康绥靖主任公署子弹厂主要制造步枪、机枪子弹。

  洞子车间生产场景 产业变革 20万工人投身建设 “战前重庆经济以商贸为主,工业以轻工业为重心。”陆大钺说,抗战时期,重庆兵工担负起了支持一线战场的重任,而兵器工业不能孤立生存,需要其他工业配合和支持,于是,机械、钢铁、煤炭、造船、运输、纺织等工业随之蓬勃发展。 陆大钺称,根据档案资料统计,早在1940年10月,重庆即有20余万工人积极参加各项生产建设。在这20余万产业大军中,有交通工人5万,市政工人1万,文化工人两千,一般机器工人5万,其余近9万工人均为兵工业的工人。 直到今天,这些当年在战火中浴血生产的兵工企业,重庆钢铁集团(战时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长安工业集团(战时的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等,仍是重庆的支柱企业,对重庆整个经济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ZB26捷克式轻机枪 本组图片由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长安工业集团供图 揭秘 抗战中的“兵工之谜” 中国作战武器不敌日军? “抗战期间,中日作战双方的武器各有千秋。”陆大钺说,中国作战武器与日军的差距不是人们想象中那么大。 “抗战期间,中国在重武器方面要比日本差一些,比如基本没有坦克。”陆大钺说,但随着抗日进程推进,差距在发生变化。“日本武器生产基本原地踏步,中国不仅生产量逐年提高,随着美式装备的不断增加,至抗战后期,中国军队的装备并不逊色于日军。”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