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从成为抗战陪都的一刻起,不仅迎来全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资源,同时也承受着日军最惨烈的轰炸。重庆是一座山城,周边森林密布,春冬时节,浓雾深锁,然而夏秋两季,晴空万里,成了日机无情轰炸的时期。从1938年春到1943年秋,总共五年半的时间里,重庆军民承受了日机近万架次、二万多枚炸弹的轰炸,伤亡二万多人,房屋毁损一万七千多幢。重庆百姓的抗战岁月就是伴随着躲避轰炸、逃难、抢救伤亡的记忆。日军对重庆实施轰炸的目的,是企图削弱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然而重庆市民不仅未曾退却,反而在炮弹的洗礼中,更激发出坚忍的抗战意志。
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因历史机缘,在短短几年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人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精英与资源于此一地,以完成摆脱被侵略被压迫命运的重大使命。重庆这一地名不仅联系着战争岁月的记忆,更因战争的性质,被赋予神圣的意涵。
1930年国民政府积极建军后即展开对日作战规划,鉴于军事力量不如日本,一旦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唯有依赖辽阔的国土、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不畏牺牲的决心,在长期的作战中,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累积我方的优势,才能达致最终胜利的目标。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接下来数月间,国共两党完成了政治与军事的整合,中国全面抵抗日军入侵的时机已然成熟。“七七事变”爆发时,国民政府一改过去息事宁人的做法,而是依照过去几年的准备,进入全面作战的准备。一心认为只要三个月就足以迫使中国投降的日本军部,旋即派出计七十万的部队,由东北、华北和华东三个方向入侵中国。在国民政府政治与经济中心的上海到南京一线,日军遭到顽强的抵抗。中国军民牺牲惨重,不过日军也同样遍体鳞伤。为了报复中国人的反抗,日军在南京实施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重庆宣言”,指出:“此后将以最广大的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必死之决心……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
尽管明定战时首都在偏远的西南山城重庆,但中国的政治首长和主要兵力却撤到华中大城武汉,这是中国全面抗战的第二线。从南京到武汉,日军花了十个月的时间,表面上攻城略地,实际却步入中国的战略布局。日军的战线拉长,兵员死伤不断增加,中国军队和游击队仍然活跃在日军占领城市之间的广大地区。只要中国人不屈服,坚持抗战到底,日军随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加上重庆位于险峻的巴蜀之地,对于日军而言,表面上近在咫尺,实际却远若天涯,往后七年,完全无力一窥山城之究竟。
简单地说,在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同时不断创造抗敌条件之后,中国人在重庆这一线终于挡住了日军强大的攻势,而且是挡到最后胜利之时。中国人在抗战中写下了英勇的史诗,而重庆岁月无疑是抗战史诗中极为动人的一章。为了抗战,中国人将军事和工业资源由华东转移到四川、云南、广西等西南省份,建设西南大后方,并且凭借这些山地省份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捍卫国家,战胜强敌。长久以来,秦风老照相馆即广泛收集影像素材,期望编撰“陪都重庆”、“抗战大西南”等书,以反映此一抗战史重要的章节。
在这本《陪都重庆》书中,我们呈现重庆抗战的重要经历,包括大轰炸的抗日意志,各党派团结抗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在重庆建立民主统一战线,丰富的抗战话剧,以及蒋氏夫妇和宋家姐妹的抗战活动。此外,本书也着重反映了重庆在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角色。1941年底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美、英、苏四国同盟的出现,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根本的改变,从抗战初期被压迫的角色,到了战争末期以世界四强的角色崛起。在这个过程中,重庆实际上成为亚洲的权力中心。中国在这里实行了对印度的大国外交,同时也完成了《开罗宣言》和联合国宪章的签署工作。重庆此一非凡的地位,在此书中得以完整重现。
今日观之,尽管抗战在重庆已成历史,但抗战时期的物质建设却留下来了,抗战时期拼搏的精神也继续推动重庆向前。七十年来,重庆已非过去的小山城,而是大型的工商业城市。它进步的动力无疑来自抗战时期树立的威名和精神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抗战在重庆从来没有过去,这里不仅遍布城内外的遗址名胜,而且还保留着曾经涌向这里无数中华儿女救国、建国的赤诚与渴望。正是这股精神让中国人永远不怕跌倒,永远向前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