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重庆抗战 > 内容正文

綦江的抗日救亡运动
来源:360图书馆   2018-08-07 10:48:52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又发布命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市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綦江,是重庆市的南大门,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是綦江民众踊跃参军,投入对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据不完全的统计,抗战8年,綦江县参军人数达3.2万多人,曾两次获得嘉奖。随川军出川抗日的綦江青壮年总数在5000人以上,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人数达数百之多。担任陆军六十师步兵三五九团上校杨怀(綦江县扶欢乡人)就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时年41岁,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亲临安徽省祁门县组织全军追悼,并追认为少将团长。二是綦江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前线。据统计,1937年至1941年上半年,全县按时上解法币239.97万元,超额完成征收任务,为筹集抗战经费,在田赋项下加征六成,共征收16.5万元。1943年,购粮改为借粮,后又增加借粮、加借粮、摊借粮,至抗战结束时,全县共缴解购粮、借粮、加借粮、摊借粮13.74万市石。1945年,全县田赋正税计征稻谷达14.93万市石。綦江县的田赋征缴名列四川省第三位,获四川省政府嘉奖。为解决过境军队和驻军的食粮,成立綦江县军用物资补给分会。下设东溪、永新、升平、蒲河等4个军用物资补给站,1943年至1944年,共供给副食、食油、黄豆、柴炭407.3万市斤,豆料、麸皮、稻草488万市斤。东溪一地就供给豆料4万多斤、黄豆4万多斤、麸皮13万多斤,柴草40多万斤,食油折法币100多万元。1945年,陆军七十九军路过綦江,又补给柴草2.3万多市斤。綦江县还开展献金抗战、献粮救国群众运动。1937年8月,綦江中学师生组织抗战后援会开展劝募活动,将劝募的法币7000元和劳作收入法币4000元汇寄抗日前线;1938年1月,綦江县寒衣征募委员会向省汇解群众寒衣征募法币1300多元;1939年夏,中国妇女指导委员会乡村服务队第一大队来綦开展抗日宣传,在古南、东溪、桥河等地向社会募捐法币近千元;1940年10月,綦江县捐献军粮委员会动员士绅、工商界人士捐献粮食,共募得军粮稻谷4000余市石;工商界人士献金法币3393万元。三是綦江丰富的煤炭、铁矿石资源,为战时钢铁生产提供重要支撑。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实施了綦江河渠化工程,1941年至1945年3月,分两期工程,在綦江河道上修建闸坝11座,并对江口至赶水场134公里的航道进行了整治。綦江生产的铁矿石、原煤经綦江河道运往重庆市大渡口的四川钢铁厂,生产钢铁,制造枪弹,支援抗日前线。四是川黔公路自重庆南下首站经綦江,再经贵阳、昆明,进入缅甸国境,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的重要国际通道,綦江因此成为抗战时期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同时,在中共綦江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

  “一二·九”事变后,上海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起来。家住綦江县东溪镇的陈毅乔(后改为李冰洁,女,中共党员,建国后任国家教育部司长)当时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参加了学生抗日活动,并于1937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夏,陈毅乔转学到四川大学,暑假时回到东溪镇家中,见到镇上一些进步青年办起了文化体育社和图书馆,她就利用这些团体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后又把这些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文化剧团,通过演剧进行抗日宣传。当时,已参加中共外围组织“社联”的邓后炎在綦江县政府任督学,积极赞助东溪文化剧团到綦江县城演出,扩大了抗日宣传活动。以后,陈毅乔与邓后炎(祖籍南川,从小随父母到綦江东溪定居,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失去关系,参加民革,建国后任民革重庆市委副主任、顾问,市政协委员、常委兼副秘书长)商量在綦江成立“九一八剧社”,以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采取演话剧、上街讲演、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等方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当时綦江县县长黎师韩,是川军系统的旧式官僚,有一定爱国思想,支持“九一八剧社”的抗日宣传活动,除解决演剧的场地和经费外,还每场必应邀到场观看,有一次还登台串演了一个汉奸的角色。当时綦江驻军团长谢应麟,是一位爱国军官,家又在沦陷区,对日寇的暴行有切肤之痛,因此,曾多次到“九一八剧社”慰问,并多次邀请剧社去川湘沿线驻军部队作抗日宣传演出。“九一八剧社”先后到川湘公路沿线的三江、石角、蒲河、万盛、南川等地,到川湘公路沿线的东溪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演出活动,使驻军和当时群众受到抗日救亡教育。同时,“九一八剧社”还上街头,到学校宣传,出壁报,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等,发动人民群众掀起抗日高潮。1938年夏,陈毅乔在四川大学毕业返綦后,同邓后炎、夏经权(已参加中共外围组织“社联”),进步青年张秀夫、钟学海等人,在綦江文庙举办了“綦江县战时教育师资讲习会”,教学内容主要是抗日救亡宣传动员,目的是培训抗日宣传骨干人员。许多学员在学习结束回到所在的教学岗位,均进行了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秋,中共綦江县特支成立,夏经权(后改名夏奇峰,建国后任国家建材部司长。建筑规划院党委书记)任书记,陈毅乔任组织委员。1939年春,中共綦江特支改为中共綦江县委。从此,在中共綦江县委的领导下綦江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下学期,中共綦江县委陆续建立了綦中校男生支部,女生支部、古南小学支部。各校以中共支部为核心,团结群众,发动师生,以教唱救亡歌曲、写标语、办墙报、发传单、演话剧、向抗日官兵慰问信、募寒衣款、义卖劳作制品等形式,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綦江中学成立了抗战后援会,以中共党员为骨干,发动了师生组织宣传队,经常到县城街道以金钱板、莲花闹、花鼓、教唱救亡歌曲、张贴漫画和填报,并到北渡、三会等乡场宣传抗日。教唱的歌曲有《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演出的话剧有《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前》等;张贴和书写的大幅标语的内容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坚决抗战到底,反对妥协投降!”、“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团结起来,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等。是年冬,中共綦江县特支屐綦江中学师生开展了募寒衣活动,以中共党员学生为骨干,发动其他学生参加,组成若干小分队,到机关、团体、街头巷尾、茶房酒店,一面宣传抗日,一面募捐,共募集寒衣款法币7000多元;并发动学生利用荣任课时间,制作笔筒、手杖、竹笛等手工艺品,义卖后收入法币4000多元,全部寄给抗日前线官兵购置寒衣用。1939年上学期,为避免日机空袭,綦江中学迁到永新张家沟。

  1939年下半年,东溪中学开办,吴举宜任董事长,邓后炎(中共綦江县委宣传委员)任校长,夏经权(中共綦江县委书记)、陈毅乔(中共綦江县委组织委员)等任教师。因此,中共綦江县组织领导中心也转移到东溪中学。以后,又成立了东溪中学教师支部书记、学生支部、东溪小学支部和街道支部,东溪镇成为中共綦江县委领导下的全县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东溪中学成立了“战时后方服务团”,以中共党员师生为骨干,组织进步师生,通过开展文学、书法、讲演、歌咏等比赛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学校办有《黎明》、《曙光》、《街头巷尾》三个墙报,各个班也自办墙报,墙报的内容有抗日消息报导、评论文章、诗歌、散文、漫画等,主要是声讨日寇侵华罪行,激励人民抗日斗志。学校的歌咏队和宣传队利用节假日和赶场天,到东溪街上教唱《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并组织了几场抗日宣传晚会,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代用品》等抗日话剧,向群众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二)

  1943年,中共南方局为了在蒋管区建立抗日救亡运动的工作据点,选定在綦江乡村创办一所学校,由李世璋(中共党员,时任国民政府国防委员)到綦江县升平乡与地方人士联合开办了渝南中学。中共南方局先后安排了王华冰、张先志、李可风、廖永祥等一批中共党员到渝南中学任教。这些同志向学生宣传抗战形势,教唱抗日歌曲,鼓励阅读宣传抗日救亡的书刊、报纸等,激发学生们的抗日救亡热情。同时,组织各班学生成立自治会等学生组织,举办墙报,组织宣传队,演出文艺节目,向校内外各方面人士、包括学校附近农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4年下半年,校长李世璋与中共党员教师王华冰、李可风等商量,准备在川黔边境的(江)津、綦(江)、习(水)一带开展抗日武装游击斗争。学校一方面组织在校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派李可风带领部分师生,前往中峰察看地形,绘制地形草图,为开展抗日武装游击斗争作准备。后因日寇停止进攻贵阳,计划未实施。

  1944年下半年,日寇侵占贵州独山,中共南方局于江震、钱王英指示,在川黔边境开展抗日武装游击斗争,决定由温凯廷任司令,綦南工委书记李治平任政委,李培根负责地方工作。温凯廷、李治平、李培根、代克宇(女)等对川黔边境包括綦江青年分连内的九个分连,进行了地势、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并由代克宇绘制了抗日游击区地形图,送交南方局。后因日寇未继续侵犯,而取消了抗日游击斗争的计划。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迎来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