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既是中华民族的起始点,又是中华儿女繁衍生息、励精图治的大舞台,也是令世界为之自豪和震惊的英雄地。到了近代,尤其是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开始,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陕西的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抗战时期的陕西是全国各地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方向和未来,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抗日战争时期,陕西人民以巨大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以誓与民族共命运的责任担当,以陕西“楞娃”的勇敢与执着,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个关键词:“战略支撑”。
抗战时期的陕西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地缘特色。
(一)陕西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1936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红军主力在将台堡会师,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陕西为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正是有了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及红军部队才度过了最低谷,使中国革命由衰转盛成为了可能。从长征的落脚点到抗战的出发点,最后形成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这就是陕西对中国革命的战略性贡献。
(二)陕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源地。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陕西省委在广大群众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极大地点燃了包括驻扎在陕西的国民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抗战热情。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经过多方努力,分别与张学良、杨虎城签署协定,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西北大联合局面。这就是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雏形,影响巨大。国共合作抗战新局面率先在陕西兴起,中共陕西组织的统战工作,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
(三)陕西是全面抗战的指挥中心。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是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集体逐渐走向成熟,并实现了对中国革命独立自主的领导。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形成并作出了许多重要决定,发出了一系列重要命令,直接指挥着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大量著作在这里写就,成为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四)陕西是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示范区。在全面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共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社会逐渐在敌后蓬勃生长,这就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所说的“已经冒出地平线”的“新中国航船的桅顶”。然而,这一切都是从陕甘宁边区的试验开始的。如,“三三制”政权体制、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健全正轨学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奖励初步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就是陕甘宁边区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称赞其“成了全国的模范”。经过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推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也有人把当时的延安称为特区。
第二个关键词:“直接抗战”。
抗战时期,陕西军民用血肉之躯抗御日军西进,保卫了西北、支援了华北。陕西位于抗战大后方,又处于大后方之前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由华北进而侵占陕西,若陕西失守,由西北而西南,全国沦陷,后果不堪设想。
对陕西的战略地位,国共两党均有非常清晰地认识。在军事部署方面,国军调遣精锐(重炮团等)驻扎潼关,严密布防黄河防线、潼关天险抗击日军。八路军留守兵团扼守府谷至宜川段的千里黄河防线,进行大小战斗78次,挫败了日军的疯狂进攻。我军还曾几次主动渡河,打击了黄河对岸日军的气焰,终使日军未能渡河犯陕,千里河防成为不可逾越的长城。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陕西各地抗日武装力量蓬勃发展。有活跃在黄河两岸的渭南地区抗日武装力量,有在秦巴山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的安康和商洛地区抗日武装,更有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抗日武装,它们都为坚持抗战和打击敌顽势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黄河防线铜墙铁壁,拒日军于防线以外。黄河防线安则陕西安,陕西安则西北安,西北安则西南安,西南安则国家安。所以守住陕西,就是陕西对全国抗战的最大贡献。
第三个关键词:“竭力保障”。
陕西偏居西北,灾荒频仍,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但陕西人民竭尽所能全力供应前线,为全国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
一是贡献兵员。抗战时期,陕西仅有937万人口。在抗战民族大义的驱使下,陕西连年持续为抗日一线贡献兵员,到1941年实际已经面临兵源枯竭问题。尽管如此,陕西政府、军民绅商、一般民众,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竭尽全力,保证前线需要之兵员。到抗战胜利时,陕西实际向前线输送士兵约115万余人,占陕西总人口的九分之一,这个数字不是一般的数字,是陕西人民对抗战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彪炳史册。
二是供应粮食。陕甘宁边区缴纳救国公粮100多万石,组织150万匹牲畜运送抗战物资,做军鞋20多万双。陕西驻扎着胡宗南的军队和四五万军事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军粮均取自陕西人民。另外,自抗战爆发,冀、鲁、晋、豫诸省相继沦陷,难民流亡,云集关中陇海铁路沿线各地,尤其是在黄河决口以后,黄泛区灾民更像潮水般涌入陕西。因此,陕西纳粮数及人均负担均超过全国其他省。毛泽东对此予以高度评价:“我们不要忘记人民给我们帮助的重要性。”“仅有150万人的边区,却养活了10万公家人。”佐证了陕甘宁边区对抗战的重大贡献。
三是培养干部。国共两党都非常重视培养军队干部,都在陕西后方创办军校。共产党1936年6月在陕北创办了“抗日红军大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除继续培养红军干部外,把培养革命知识青年作为抗大的一项重要任务。1938年底,为适应抗战新形势,中央决定抗大第一、第二分校从陕甘宁边区出发,分别开赴晋东南和晋察冀培养了一大批军政干部。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