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陕西抗战 > 内容正文

抗战烽火中的汉中
来源:汉中市档案局   2022-12-01 16:13:58

  一、日军轰炸,汉中人永远的痛!

  日军长达7年、52次的空袭、伤亡人上数达千人-------

  从1937年11月13日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便对素有‘小江南’之称的汉中城区进行首次不同规模的空袭轰炸,到1944年10月这多达七年的时间里,日军共出动飞机613架,空袭汉中52次,死伤人数为1249人,毁房2689间,其中1939年、1941年、1943年为日军轰炸最为猖狂的阶段,日军轰炸汉中长达七年之久让汉中经济、人员等损失惨重,成为人们永远也抹不去的痛……

1939年日军轰炸汉中后的情景

  惨无人道 日军竟用“细菌弹”

  最可恨的还是丧心病狂的小日本在轰炸汉中期间,多次使用毒气弹、细菌弹等化学武器残害汉中人民。日本鬼子把培养的致病细菌先移植到老鼠、跳蚤身上,然后装在各种形状的容器里,用飞机空投到汉中城乡。容器被摔到地上裂开,老鼠、跳蚤四处乱窜,就把致命病菌带到了人群中。当时没有多少预防知识,许多人染上鼠疫、霍乱、伤寒、疟疾等传染病起初都不知道。有一姓刘的人家,7口人死了5口,有2人因进山打柴逃过了一劫。记得当时这家人的病征是发高烧、身上起红点,浑身无力不能起床,一个劲要水喝。防疫人员就在他家院子周围撒上白灰,吃喝及药品都是用一根长竹竿挑着向屋里面递,最后人还是死了。

被日军细菌弹杀死的中国青年

日军细菌战炭疽菌受害者的受害部位。

  派遣特务,绘制汉中要图

  这张绘制于昭和17年(1942年)日文版“汉中要图”约有四开大小,图右竖排着“陕西汉中附近要图”的繁体图名,图名下方标有成图时间 “昭和十七年六月”,以下一行为日文和汉文夹杂的文字,在图名的右下方,标有“昭和十七年,乙集团参谋部”繁体字样。从这张地图以及相关历史资料来看,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日寇不仅对素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的汉中城区进行多次不同规模的空袭轰炸之外,还曾模拟进行陆地进攻和占领。于是他们派间谍化妆成商人,利用合法经商之便偷偷绘制了这张“汉中附近要图”。

1942年日本间谍绘制的汉中附近要图

  二、全民抗战、抗击日寇

  飞虎队来汉,联合抗日

‘飞虎队’队长陈纳德

  1937年冬,日帝轰炸机、侦察机从山西运城飞来陕、川、鄂、湘数省空袭我人民。1938年3月13日上午9时,日本飞机开始空袭、轰炸汉中城乡。

  1944年2月,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团长官内山英太郞在河南郑州出席兵团会议,决定2月15、16日袭击老河口,同日调遣日军第十二军三十九师从汉江左岸进攻汉中,日夜轰炸陕、川、鄂、湘诸省人民。此间蒋介石、陈诚、李宗仁诸国民党首脑,曾先后驻过圣水寺、石堰寺等地。沦陷区的军民大量涌向汉中。汉中机关学校疏散山乡,终日人人警觉日机轰炸。当时的汉中城的东西南北没有高射炮,射炮营营长朱元辅督领各炮位射击日机,开始打击日机低空扫射。日机多是沿汉江飞入汉中上空,沿汉中盆地秦巴山脉盘旋,搜索目标进行轰炸。1941年夏天,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最艰苦的时期,原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术学校克莱尔·陈纳德将军担任队长,组成航空队,这个援华航空队以飞虎为标志,故又称“飞虎队”,在克莱尔·陈纳德将军率领下来中国帮助训练空军部队。1942年7月,“飞虎队”改编为中国航空特遣队,1943年3月这支部队又被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克莱尔·陈纳德任队长。汉中西关成立第十四航空站,克莱尔·陈纳德一行带卫-61等战斗机、驱逐机来汉中。汉中第十四航空占有许多超级武器,如“地狱俯冲者”是最新轰炸机之一,它载弹在半吨心上,两翼配有20粒钢炮,翼部另携弹半吨,带有五寸火箭八枚,有电器发动机四叶推进桨,俯冲力很强。1943年4月30日下午,日机12架又来袭击汉中,克莱尔·陈纳德见日机在汉中城上空,随架机从掩体俯冲,在空中作战,日机一架被击中,坠毁于城北。1943年10月6日12架,再度空袭汉中,汉中第十四航空站美援华空军驾机出击,日机闻讯飞逃,陈纳德驾机追撵,追至城固附近射中日机,日机着火后,机内二男一女随机坠于稻田之中。经克莱尔·陈纳德率第十四航空队人员的英勇战斗,日本飞机不敢轻易进犯汉中,日机飞来汉中往往只是高空盘旋试探,或无明确目标地投完炸弹就飞回去了。

美国志愿援华飞行队徽章

停放在中国机场的上"飞虎队"战机

"飞虎队"的美国飞行员

  据冯忠骅老人回忆,那是1943年4月的一天中午,我们几个学生在汉江边玩耍,看到一辆黄帆布篷美式吉普车停在江边,从车上下来几名外国人准备下水游泳,他们见到我们这些孩子,老远就‘哈啰!哈啰!’地打着招呼。有人认出其中一位就是美军‘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先生,大家都朝他们跷起大拇指说:‘OK!OK!’见我们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笑容,他们就拿出水果糖给大家吃,还让一名姓沈的翻译问我们咋回事,我们把头天晚上日本飞机轰炸汉中,炸死许多平民百姓的事说了,陈纳德听沈翻译讲完,就举起拳头说:‘孩子们别难过,明天我飞上天去替你们报仇!’我们也举起拳头,大笑起来。第二天,9架日本飞机又来汉中上空伺机轰炸,‘飞虎队’在陈纳德率领下升空迎敌,在汉江上空击中一架日军零式轰炸机,其坠毁在城固县陈家营附近山上,机上4名日军被烧死,1名跳伞日军被俘。听到喜讯,同学们跳着高喊:‘飞虎队OK!飞虎队OK!’

  第十四航空站陈纳德将军的航空队是一支勇敢、善战的“飞虎队”。从1941年组建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十四航空站在中国上空击落敌机2091架,击毁敌车1079辆,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飞虎队的飞机

士兵在守护汉中机场

1945年7月2日,跳伞的美军机组人员

在汉中机场边的简易的排球场

汉中机场附近的电影放映场地

美国士兵在汉中机场边的食堂排队就餐

  前仆后继 民众踊跃参加抗战

  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和国土沦陷,汉中变成了抗日后方重镇,各界民众以强烈的民族激情和爱国之心通过中共地下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众多热血男儿参加抗日军队,以征战疆场、踊跃纳粮、支援前方、有钱出钱、慷慨解囊等多种方式参与抗战,支援前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要贡献。

  据统计,1944年,汉中人口为28万人,据初查当年符合征兵条件的仅剩12424人,但这年又有3459人参军,一些十三四岁未成年的少年也扛枪上了前线。

汉中人民修建机场

为美国兵准备食物

汉中街道上的居民和美国兵

美国兵在街道上

西北大学欢送志愿从军抗日

  设立焦山国际电台

  1939年,抗日战争激烈,国民政府在汉中市北石马乡焦山庙设立大型国际电台,使用英国制造的3600瓦马可尼报话机。1941年5月投入使用,电路远达欧美及南洋等国,为我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同盟国联络的重要电讯台。配套工程有城东周家湾的中央控制室,铺镇北安然寺的收讯台,另在东郊吴基庄设有线电报房,办理民间电信业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际电台设备拆除。

  三、抗战后方文化中心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占东三省。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平津失守,国难当头,平津地区高等院校纷纷西迁。天津等地高等院校迁至云南昆明,由有名教授闻一多、李公朴等带领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平的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由各校名流李书田、徐诵明、李蒸等带领迁陕西西安,成立“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开课不久,日军空袭,难以正常开展教学。这时,国民政府由南京迁都重庆,接着南京、武汉失守,形势非常严峻。为了安全稳定,“临时大学”奉令南迁汉中,同时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由胡庆华、徐诵明、李书田、李蒸等教育界名流来汉组织管理,并聘请黎锦熙、许寿裳、李达、罗章龙、曹靖华、陆懋德、张伯声等著名学者教授来汉先后执教,给汉中教育注入活力,提高了文化水准,增强文化氛围。仅西北联合大学就有师生1700余人。1938年迁汉中的国立西北大学,在城固考院小学设四个学院25个系;国立西北工学院迁城固古路坝,下设8个系和3个研究所;国立西北医学院迁汉中黄家坡,在东关办有附属医院,城内设有门诊部;中央农业促进会与金陵大学在汉中设立农业推广所(南郑草堰堂)。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分校(原黄埔军校),由河南洛阳迁来汉中武乡镇石堰寺校址,有学员2000余人,蒋介石、李宗仁亲临汉中参加毕业典礼。

  抗日战争前,汉中交通闭塞,教育落后,仅有7所中等学校,没有一所高等院校,学生求学要翻越秦岭去西安及外地,去国外留学者更是寥寥无几。抗战后,不仅从外地迁来一批大学,又从沦陷区迁来中学12所,其中私立中学3所,在校学生近4000人。还创办了民德女子中学,新成立了西北儿童教养院,在凹口寺等四处庙宇设置,接纳沦陷区无父母的难童,当时可容纳1000名,堪称西北之最。国民党元老李宗仁给以资助,于右任曾亲临视察,还特意给教养院长智全澄赠联:  “天留余地开新运,人以无私致大同”,当时在社会上影响颇大。

  由于西北联大等一些国内知名良师聚集汉中,开展学术研究交流、开办讲座,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还深入基层进行社会调查。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陆懋德首先发现了南郑县龙岗寺旧石器古遗址,在城固发掘考证张骞墓,在勉县以诸葛亮墓祠进行了考察;现代语言学家黎锦熙在教学之余,主持编写《城固县志》;医农院校在医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为汉中培训了一大批本土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汉中地区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当时的汉中成为抗战后方与重庆、昆明并列的全国三大文化中心之一。

  西北儿童教养院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东北、华北相继沦陷,日军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一些高等院校和工商企业、厂矿纷纷内迁。此时,一群失去父母的孤儿、难童背井离乡,从日军铁蹄下辗转流亡来到汉中。这时,一些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向国民政府建议,尽快拯救这批难童。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国民政府下令指示赈济委员会派智澄在陕南汉中筹建"西北儿童教养院"。智澄于是年八月十日奉重庆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之令,带领10余人来到汉中,筹建西北儿童教养院。经过反复勘察,最后选定在汉中市城西郊的凹口寺、吴家山、黄家营、赵寨村的古庙作院址。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建,于十一月十一日西北儿童教养院宣告正式成立,十二月一日开始收容沦陷区流亡难童和抗日阵亡战士子女。1940年3月赈济委员会又紧急拨出专款,在凹口寺新建简易平房20间, 1942年春又在吴家山、赵寨村旧庙旁续建平房50间。此时,一共完成了能收容1000名难童的校舍。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赈济委员会指示开始接收安康儿童教养所上百名儿童的任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撤销,西北儿童教养院由国民政府社会部直接领导;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六月,西北儿童教养院奉命更名为"社会部陕西第一育幼院",七月奉国民政府社会部命令开始接收陕西第二育幼院(即由长安、平陆两教养院合并之西安儿童教养院)。西北儿童教养院所需经费,均由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和社会部专款拨给。该院为抗战期间西北最大的教养院,先后收容难童3000多人,不少难童在院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或升学留学进修,后有的成为海内外著名学者专家。解放后,该院改建为汉中市社会福利院。

院长智澄一家合影

1941年第一届毕业

1947年第七届毕业

  国立一中、七中、二十二中

  抗日战争期间为接纳流亡青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创办并管理的学校。七七事变后,由河北省南迁河南许昌、郾城等地的保定育德中学、保定第二女子中学、泊镇师范、邢台师范、邢台女子师范、大名女师等校师生及接收的流亡学生,1937 年末联合成立国立河南中学。1938 年迁豫西南淅川县上集,改此名。高中部设在上集附近的涌泉观,并以育德中学为基础,在内乡县西峡口(后改西峡县)设一分校。国立一中下设附属小学。因来校的流亡学生日增,规模逐渐扩大。初实行校务委员会制,以王静山为主任委员,后改校长制,杨玉如任校长。所聘教师多来自北方有学识专长、教学经验丰富者,教学成绩卓著。时王荫圃受林伯渠派遣,到校开展学生运动,在学生中发展中共党员,组建共产党支部和党的外围组织民先队、读书会等。郝中青任一分校校长,积极支持学生进步活动,保护受迫害学生,先后支持、资助30多名学生赴延安参加革命。 1944年日寇侵犯豫西, 校本部迁陕西城固, 1945年一分校亦迁城固与校本部合并后改为师范部。1946 年国立五中、国立十中、宝鸡高职、汉中中学(原洛阳进修班)、扶轮中学等校的京、津、河北籍学生,编入国立一中就学。1949 年 11 月与国立七中(属山西)、国立二十二中(属山东)等校合并,成立汉中临时中学。12月因城固解放停办。办学11年,共培养学生4000余人。

  国立七中,设在陕西洋县。

  国立二十二中,先设在安徽阜阳,后迁至陕西汉阴和安康,1947年11月迁入汉中黄家坡。

科学家席泽宗 曾就读于洋县国立七中二分校

  席泽宗, 1927年6月9日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1941~1944年间,席泽宗在陕西洋县国立七中二分校上初中, 1944年他进入兰州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读高中1947年毕业,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从事编辑工作,1954年开始从事天文学史研究工作。1957年参加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研究机构——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的创建,历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3-1988年任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胡竟田,(原名胡如璋),陕西师范大学原体育系主任、教授。1938年抗日烽火中家乡沦陷,流浪到陕西汉中。1940年至1948年7月先后在汉中凹口寺西北儿童教养院、洋县国立七中等校上学。

  西北联合大学

  1937年,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等校于9月10日迁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北联大云集了一批学者教授:黎锦熙,马师儒,许寿裳,李达,许德珩,罗根泽,曹靖华,侯外庐,傅仲孙,罗章龙,陆德,徐诵明,张伯声,李季谷,谢似颜,杨若愚等。校本部设于城固县城,下分六院:文理、教育学院及法商学院设于城固县城,工学院设于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医学院设于南郑县黄家坡,农学院设于勉县武侯祠。7月,工学院、农学院独立建院。8月,联合大学分为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仍设于原址;1938年7月27日,教育部长陈立夫发出训令,令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西北工学院。8月10日,以李书田为主任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东大工学院由四川三台,焦作工学院由甘肃天水陆续搬迁到古路坝,东工及焦工两院的图书仪器构成了西北工学院的教学基础。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迁入兰州;1946年西北大学迁入西安,西北农学院迁陕西武功县,北洋大学、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相继复校,教育部决定西北工学院迁至陕西咸阳新校址。

1938年国立西北大学

西北联大的一张合影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毕业证

古路坝西北工学院旧址

 

西北工学院旧址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分校

  1937年7月7日,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北平、天津、上海、厦门、徐州、山东、绥远、山西、河南等大片国土陷落。国民政府只能西迁重庆,国民党在河南洛阳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处在危机之中。1938年夏末,奉命迁到北障秦岭、南屏巴山的汉中盆地。校址就选在汉水南岸、巴山北麓的陕南名刹圣水寺。

  中央军校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前身是中国国民党军事政治学校,因地址在广州的黄埔岛,所以人们简称为黄埔军校,他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共同建立的,1927年4月20日校部迁往南京,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先后在洛阳、长沙、南宁、西安等地增设了九个分校,由蒋介石兼任校长,陈继承任教育长(1941年由万耀煌继任),在各分校设主任主持各分校校务,黄埔军校洛阳分校主任1939年前先由祝绍周担任,祝绍周调任鄂陕甘边区警备司令后,遗缺由钟彬继任,1942年2月主任由刘仲荻担任。

在石堰寺的一分校大门

在石堰寺的一分校营房

圣水寺

石堰寺军校旧址(现为汉中疗养院)

  1938年秋,黄埔军校洛阳分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校本部先驻陕西省汉中镇台衙门,后迁到圣水寺、石堰寺。每当节日或招迎新生时,大门两侧的门联是:

  “升官发财请走他路,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额书是“亲爱精诚”,

  1944年春天,在抗战处于决战之时,蒋介石来到陕西汉中参加中央军校第一分校第十八期学生毕业典礼,其二儿子蒋纬国(远征军206团营长)当时也在汉中,随行一起观看山地兵团的实战演习。第一个项目是攀绝壁,以抓钩往山崖头一摔,迅速攀绳而上,一个崖接一个崖,很快就上了山顶,向敌人冲锋夺阵。还有飞越山涧,两座陡立的石山,相隔几百米左右,中间峡谷,山地步兵以枪榴弹发射牵引绳到对面,然后滑人、持枪射击…。场面险象环生,观众无不惊叹!

  此后,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精兵简政,所有军事机关大量缩编,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奉命裁撤,营房、设备一部分编为远征军第206师,另外一部分拨给中央军校第九分校(黄埔军校新疆迪化分校)。

  中央军校第一分校自迁汉中至1944年,历时7年,共毕业学生四期:第14期学生分二总队,毕业学生2170名。第16期学生分二总队,毕业学生1935名。第17期学生分三总队,毕业学生2183名。第18期学生分二总队,毕业学生1098名。

  在该校各种军官训练班和短期训练学员班队共计:7413名。据统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先后有1万多名学生在抗日战场上阵亡,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