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甘肃抗战 > 内容正文

“羊皮筏子赛军舰”: 穿越烽火的热血传奇
来源:嘉兴日报   2022-08-28 10:37:20

  

  【船档案】

  羊皮筏子:军民“鱼水情”的见证者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用羊皮做成,是黄河沿岸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也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

  抗战时期,在路上交通运输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羊皮筏子为支援前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为了补充抗战前线的物资,来自兰州的筏客子们组建水上大型运输队,乘着羊皮筏子一路西去,向宁夏、绥远、重庆运送了大批枪枝弹药和汽油等军用物资,为抗战立下汗马功劳,谱写了“羊皮筏子赛军舰”的热血传奇。

  【航行志】

  “羊皮筏子赛军舰”:穿越烽火的热血传奇

  2021年3月下旬,兰州的春天一到,冰凌消融,黄河上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在河道上远远望去,几条羊皮筏子悠闲漂荡,仿佛一叶叶扁舟,人筏一体,随波逐流。

  在这里,羊皮筏子与兰州拉面、吉祥葫芦一起,并称为“兰州三宝”,还流传着“羊皮筏子赛军舰”的俚语。

  这看似简单原始的羊皮筏子如何能赛过军舰?为了寻找答案,2020年12月,记者跨越2000多公里,从南湖畔来到黄河之滨,循着羊皮筏子的历史足迹,漂流黄河之上,探寻这句俚语背后隐藏着的那段陇原弟子参与抗战的热血传奇。

  “羊皮筏子赛军舰”小小皮筏为抗战立奇功

  “在兰州,听过‘羊皮筏子赛军舰’的人有不少,但鲜有人知的是,这话,原本是一句调侃。”甘肃省档案馆原副馆长姜洪源说,正是因为羊皮筏子在抗战时期立下了一段奇功,才让调侃变成了佳话。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沿海被日本封锁,苏联援华的战略物资和军事装备须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抵达兰州,再陆续被送往其他战区。

  为了方便运输,1940年冬,甘肃省政府成立了驿运管理处,将兰州所有皮筏,编为该处“水上运输队”,将枪弹、汽油等送往给宁夏的马鸿逵、马鸿宾和绥远陕坝一带的傅作义部队。

▲羊皮筏子水运队

  “从黄河兰州段往宁夏运送货物,那是要经过几番生死搏斗的。”姜洪源介绍说,从兰州起航后,要经过小峡,再进入大峡。大峡长24公里,河面狭窄,水势险恶,漩涡满布,暗礁丛丛,稍有不慎,就会筏毁人亡,“当时筏客们为了完成运送任务,不怕风险,撑筏航运,凭着高超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一次次化险为夷。”

  1941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期。由于西南国际交通大动脉被日军截断,沿海港口被日海军封锁,作为战时陪都和抗战大后方的重庆,战略物资,特别是汽油十分紧缺。

  紧缺到什么程度?姜洪源打了个比方,“当时曾流传着‘一滴汽油一滴血’的说法。”

  而此时,甘肃玉门油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但怎样安全地把炼好的石油从玉门运到重庆,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姜洪源给记者算了笔账,如果按惯例用公路运输,从玉门老君庙到重庆相距2500公里,来回就是5000公里,路途遥远,汽车行驶消耗汽油,“油吃油”的情况下,三桶汽油运到重庆只剩一桶,“而且长途携油开车,一旦遇到袭击,后果难以想象。”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甘肃油矿局总经理孙越琦一次经过兰州,看到黄河中的羊皮筏子后眼前一亮,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羊皮筏子运输汽油。

  说干就干!孙越琦立刻找到水上运输队的业务负责人王信臣,聘请他主持皮筏运油事宜。

  可此时,王信臣却犹豫了。因为羊皮筏子虽然在黄河上存在了数千年,但在嘉陵江上却没有航行过。因此,王信臣提出试航一次,摸清情况再正式航运。他挑选了两名精干筏工,用孙越崎提供的羊皮胎扎成了一个皮筏,载着五大桶汽油,从四川广元出发,启程试航。

  听说要用羊皮筏子给重庆运汽油,不少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曾唱出讽刺的歌谣说:“油矿局瞎胡干,羊皮筏当兵舰。”

  没想到,试航特别顺利,一艘皮筏沿嘉陵江顺流而下,成功地抵达目的地重庆牛角沱渡口。

  “试航的成功大大激发了羊皮筏子运送汽油的信心。”姜洪源说,1942年夏,王信臣挑选了20多名筏工,组成皮筏航运队,赴广元执行运送军用物资的任务。

  航运队用油矿局从兰州购买的2000多个羊皮胎,扎制了5只巨型皮筏,满载300吨汽油,在嘉陵江上经过15天的艰难航行。一路上,头戴白帽子的筏客子们口念经文,辗转逾1000千米,将汽油安全送达重庆。

  皮筏在嘉陵江上航运成功轰动了重庆。为此,玉门油矿局举行了盛大的“欢迎皮筏航运队大会”,并摄制电影纪录片作为纪念。

  为了满足群众的好奇心,重庆还将皮筏在化龙桥码头停放一段时间,供市民参观,重庆各报都用显著篇幅,连续登载了皮筏运输的新闻,还有不少国外记者对此啧啧称奇,希望带走羊皮胎,去国外展览。

  由此“羊皮筏子赛军舰”的名头不胫而走。

▲筏子客罗崇孝背着羊皮筏子来到黄河边。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 摄

  经过测算,羊皮筏子运送汽油的优势显而易见,从时间上来看,筏子顺水而下,速度比较快,从广元到重庆运输只花14天时间,这只是汽车运输的一半时间;

  从费用上来看,羊皮筏子满载货物顺水而行,返回时,只要将羊胎的气放空,三四个巨大的筏子和筏工一辆卡车就可装载,比汽车运输节省八成多运费。

  从此,嘉陵江波涛之上,整整2年多的时间里,满载着宝贵汽油的一只只羊皮筏子顺流疾行,轻捷灵便,鱼贯而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碧波之上,满载汽油桶的皮筏顺流急行,其轻捷灵便,远不是那些笨重的木制或钢制轮船所能比拟的。”姜洪源表示,兰州羊皮筏子真正成了具有军事运输功能但不用燃料驱动的特殊“军舰”,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书写了不朽的神话。

  “千年筏子百年桥”:小小皮筏助力红军突破“黄河防线”

  羊皮筏子冒着战火,漂流千余公里送石油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记者。采访中,记者也专门亲身体验了一回在黄河中乘坐羊皮筏子漂流的感觉。

  一路上,虽然我们与羊皮筏子一起随着黄河的波澜上下颠簸,甚至遇到了看似凶险的“白马浪”,却始终有惊无险。

  “羊皮筏子虽然简单原始,但它其实非常稳固和结实,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特有的交通运输工具。”兰州市地方志办原副主任邓明说起羊皮筏子的“前世”,如数家珍。

  他告诉记者,早在《后汉书》中,就曾有“缝革囊为船”的记载,《水经注·叶榆水篇》也曾记录东汉武帝年间的“革船”,这些都是羊皮筏子的雏形,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

  考证羊皮筏子的水运历史,也有史料为证。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 1675 年)二月,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判乱,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曾在张家河湾拆民房,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企图渡河以逃,王进宝率军沿河邀击,迫使王辅臣兵投降。

  “可见,至少在 320 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了,而且很早之前就运用在军事领域了。”邓明说,此后,以羊皮筏子为主的运输业在兰州大为兴盛,黄河中经常能看到筏客子们驾驶着羊皮筏子,或载小麦,或载油渣,或载瓜果……运往兰州等地。

  事实上,小小的羊皮筏子还曾多次在中共党史上留下光辉印记。

  上世纪三十年代,共产党人组织的靖远第一次起义失败后,筹划第二次起义。谢子长、焦维炽、杜润滋等联络、组建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

  他们在兰州通过邓宝珊、杜鸿范等人收集到一批枪弹物资,其中有2700套单军衣、100多支步枪、2万多发子弹等物资,“这批物资就是雇佣兰州筏客子的羊皮筏子,顺黄河而下运出兰州的。”姜洪源说。

  彪炳史册、事关民族存亡的红军东征更记录下了羊皮筏子的不朽功勋。

  坐落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城东郊的红军东征纪念馆里,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红军东征时使用的羊皮胎,它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

▲红军东征使用过的羊皮筏子(山西晚报)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后胜利到达陕北。当时,日本侵略者正在加紧侵略步伐,阴谋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而国民党政府却继续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集几十万大军对陕北苏区大举进犯,妄图乘中央红军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消灭。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国际发展形势和中国将来的发展方向,讨论了转变党的策略方针的必要性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提出了“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出师河北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的政治宣言。

  从1936年1月开始,红军各路东征部队迅速隐蔽地集结到黄河岸边,进行渡河准备。

  担任红军东征司令员的彭德怀在他的《自述》中说,东征渡河部队共达一万四千人,还有大量的行李、粮食、马匹等,而开始准备渡河时只有十五只船,每只船只能乘30来人,渡河来往一次需近一个半小时,最后经过军民的共同制造,也只备齐了百来只木船。

  紧急时刻,陕北人民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羊皮浮筒,援助红军东征,一个事关东征胜败的难题就这样得到了及时解决。

  1936年2月20日,红军将士从北起绥德沟口、南至清涧河口50余公里的黄河沿岸渡河。当时,黄河天险为国民党阎锡山的部队严密封锁。

  渡河战役打响时,黄河上冰凌翻滚、河水刺骨。红军突击队员在夜色的掩护下,划着羊皮筏子,顺着小河汊进入黄河,躲避着冰凌撞击,冒着对岸敌人的射击奋勇前进。

  经过一番拼搏,红军战士首先突破了石楼县贺家凹渡口,一举突破了阎锡山军队自称“固若金汤”的黄河防线。经过激战,突击队消灭了敌人从河边到山脚的全部碉堡,把晋军的河防撕开了一道缺口。抢占滩头阵地后,红军一面乘胜扩大战果,一面立即派人划着羊皮筏子回到对岸,接应后续部队。

  随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穿梭,红军主力源源不断渡河,胜利突破黄河天险,并继续扩大战果,于拂晓时分长驱东进,进占沿河晋军阵地。

  红军突破黄河天险后,一路击溃了晋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转战山西50余县,歼敌1.3万余人,俘敌4000余人;同时,东征红军沿途发动群众,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50万元,组织地方游击队30多支,建立了县、乡、村苏维埃政权,发展了中共地方党组织,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火种。

  如今,见证了东征将士浴血奋战光辉事迹的羊皮胎已成为一级革命文物,它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通过羊皮筏子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 小小皮筏化身黄河文化传播者

  抗战胜利以后,军用品停止运送,又恢复了由筏客子自包自运的方式。羊皮筏子又为西北地区经济恢复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出了不少贡献。

  邓明向记者介绍说,“当时,兰州的筏客子们将羊毛、药材、皮张、猪鬃等物品,从青海上游运往兰州后,再运送到包头或者南方一些地区。

  另外,兰州的水烟在全国比较有名,尤其深受南方地区人的喜爱,因此筏客们也用羊皮筏子将水烟运往南方。”

  上世纪 70 年代之前,羊皮筏子一直是兰州重要的水上运输工具。

  “我小时候,经常听外祖母和舅舅们说起他们乘坐羊皮筏子的情形。三五个人坐在筏子上,顺流而下。每人只需一毛钱,就可以从黄河铁桥乘坐羊皮筏子到达雁滩,到岸后,筏客子用桨板挑起筏子扛着回到黄河铁桥,又开始拉顾客了。”邓明回忆道,“在一五时期,宁夏地区开始大力发展,基础建设需要大量建材器械,其中很多器械都是从兰州用羊皮筏子运往宁夏的。”

  1970 年以后,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羊皮筏子作为交通工具的作用被取代,逐渐淡出视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羊皮筏子重新出现在黄河上,开始成为观光旅游项目。

  从简单运输瓜果蔬菜到运输军用物品、建材器械再到停运最后成为观光旅游项目,羊皮筏子承载了黄河流域人民 300 多年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和生产生活经验,积淀着当地群众的勤劳智慧、生活情感和文化记忆。

  如今,因黄河流域独特地理文化诞生的羊皮筏子,已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特殊符号。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时说:“几名新加坡‘90后’大学生参加了2015‘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来到中国西北,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通过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