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西抗战是宁夏抗日战争的重要内容,是宁夏军队对抗日军的正面战场。”宁夏党史研究室主任科员侯晶晶,这位80后研究人员,深入到曾经的绥西战场实地采访,在地广人稀的沙漠地带,她对绥西抗战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她认为绥西抗战所表现出来的“国家至上,民族至上”“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中国抗战精神的组成部分。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包头后,继续向西侵犯,绥远西部地区已成为日军入侵西北宁、甘、青、新的门户。1938年春夏之际,绥远傅作义部调守山西,绥西防务由宁夏军队负责。第八战区任命17集团军副总司令兼81军军长马鸿宾为绥西防守司令,统一指挥绥西各部队。1938年至1942年的绥西战役,马鸿逵、马鸿宾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在马鸿宾的统一指挥下,与傅作义部队密切配合,在绥远(今内蒙古临河、五原一带)同日伪军多次激战,以极大的牺牲牢牢拖住了日军,钳制了华北日军力量,粉碎了日军迅速占领宁夏和西北的阴谋,打乱了华北日军快速集结南下的战略计划。
绥西抗战期间,马鸿宾部队武器陈旧,而日军动用的是飞机、坦克、大炮、装甲车等重型武器和机械化部队,并且配有化学武器,81军所用的是一些旧式步枪,单打一的老毛瑟枪和旧式迫击炮,战场上很多次进行的都是白刃战;敌人放毒气弹,战士们只能用很简易的口罩应对;在王爱召的一次战役中,战士们没有接到抵抗命令的情况下,就被敌人的机枪扫射,白白牺牲了。1940年2月的乌布浪口、司仪堂战役,士兵们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情况下坚持战斗。“有的人冻得实在受不住了,就拾柴烤火。官兵一律穿着自织的毛鞋、毛袜、毛手套。在战斗中由于出汗和沾上积雪,鞋、袜、手套都冻成了冰块,火一烤热,手脚更加疼痛了。有的人想把鞋、袜、手套脱了烤一下,谁知一脱袜子,脚上的肉皮都被撕掉了;一脱手套,手上的肉皮也被撕掉了。战后,其中光冻伤的就有700多人。”侯晶晶说,这些史料说明当时战士们面临的情况非常严峻。
1938年春,马鸿宾在宁夏省永宁县望洪堡举办81军军官训练班,把全军营副、连长两级军官集中训练。在开学典礼上,军长马鸿宾在讲话中强调,“抗日战争是民族战争,我们军人首先要有民族观念、国家观念,时时刻刻记着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保土卫国、尽职守责,在战场上能攻能守,要有与阵地共存亡的思想准备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日寇被赶出了绥西。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和马鸿宾教导士兵“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思想有很大关系,这种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在战斗中发挥了精神支柱的作用。
“虽然条件艰苦、武器落后,但是绥西战场上士兵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与敌人血战到底。一些资料上描述,牺牲的士兵手抠到敌人的身上,掰都掰不开。马鸿宾的部队在当年的战场留下了枪不硬人硬的口碑。绥西抗战所表现出来的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抗日战争精神的一部分。”侯晶晶说。
1943年绥西战事结束,60岁的马鸿宾带领所部官兵返回宁夏。过去提到绥西抗战,人们多突出马鸿宾的成绩,其实马鸿逵的作用也不能忽略。
“马鸿逵主政宁夏长达17年,人们对他拉壮丁、清丈土地等行为批评连连,但这些并不能抹杀他在西北回汉之间、国家与宗教之间关系正确处理的功绩。马鸿逵在宁夏省政府朝会上讲到‘我们每天朝会时,必须举行升国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国旗是我们国家尊严的标志……一个人生存于社会之上,而不受一切横暴之侵凌,必须要籍国家来保护。’此外,马鸿逵还主张并鼓励回汉一家、回汉亲睦。”侯晶晶说。
“在历史的进程中,统治一方的‘宁夏诸马’不可避免地留有地方军阀独霸一方的私心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做出一些横征暴敛、中饱私囊的事情,但是他们始终没有丢掉爱国这一点。宁马部队赴绥西抗战,就是基于国家、民族至上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最好的诠释。”侯晶晶说。(记者 倪会智/文)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