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说到新疆,人们往往有一种“在那遥远的地方”的神秘感觉。登高望远,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就会看到:这里天山巍峨,南北辽阔,既有“大漠孤烟直”,更有“青山绿水长”,各族人民心系中华,共同守卫祖国边疆。2000年前,这里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信仰;140多年前,这里有天山儿女支援左宗棠收复新疆;80多年前,这里有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热血激扬。
回顾抗战历史,我们看到:全民族抗战,新疆并不遥远;支援抗战,新疆各族人民奋勇争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成为无可替代的抗战大后方、抗战大通道。
统一战线聚集力量
1933年4月12日,新疆省政府参谋处处长陈中联合迪化县(今乌鲁木齐市)县长陶明樾、航空学校校长李笑天等人,在白俄归化军首领巴品古特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金树仁统治,盛世才借机成为新疆边防督办,并借助苏联的力量打败马仲英、张培元,成为新疆新的统治者。此后,苏联给盛世才提供巨额贷款和军事装备,并派遣经济、军事方面的专家顾问帮助建设新疆,又派遣在苏联学习工作的俞秀松等中共党员(同时是联共党员)来新疆工作。他们帮助盛世才提出了“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作为施政纲领,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开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基础。
1937年4月,在苏联支持下,受党中央、毛主席指派,陈云、滕代远从苏联回国来到新疆,经与盛世才谈判,达成在新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协议。5月初,陈云、滕代远从星星峡接应由李先念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400余名官兵进入新疆,入驻迪化盛世才兵营。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指示取消左支队番号,成立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穿“反帝军”服装,但不受盛世才领导,由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陈云负责“新兵营”的工作。1939年11月,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以前方抗战需要甚急”,命令除参加航空队学员外,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悉数从新疆回延安。1940年1月11日后,西路军总支队官兵分两批返回延安。
西路军部分指战员在“新兵营”驻地留念
1937年10月,周小舟以八路军总部代表的身份由延安来到新疆,在迪化设立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由于新疆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办事处未正式挂牌,对外称“南梁第三招待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在新疆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最高领导机构,陈云、滕代远、邓发、陈潭秋先后担任中共驻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原址
陈云回延安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他给后来被派往新疆的同志们交代任务和分析形势时说:“我党在新疆建立的是特殊的统一战线,新疆实行的‘六大政策’是我们与盛世才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六大政策’同我党的最低纲领是一致的。我们帮助盛世才推行‘六大政策’,就是贯彻我党的最低纲领。我们到新疆去是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新疆建设成为稳固的大后方,保持一条畅通的国际交通线。”
慷慨赴疆缔造华章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关注着新疆,自觉肩负起把新疆各族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历史重任。
1926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中央局关于全国政治情形及党的策略的报告(十、十一月份)》提出,要引导少数民族参加全国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斗争。
1935年,俞秀松一行25人来到新疆工作。他们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列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和政治主张,在新疆播下红色火种。
俞秀松在新疆(右三为俞秀松)
1937年后,盛世才为表示“亲苏联共”、解决干部的不足,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干部到新疆工作。黄火青等从“新兵营”调到新疆地方工作,调途经新疆的毛泽民等人留新工作,林基路等3批共产党员从延安到新疆工作,总计130多名。他们主要被安排在财经、民政、教育、新闻等领域工作,推动新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民生等发生深刻变革,赢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在他们的率先垂范和宣传动员组织下,新疆各族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支援全国抗战浪潮。
艰苦奋斗树立榜样
随着共产党员的到来,一批爱国民主人士、进步文人学者也来到新疆,在他们的影响下,新疆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1938年4月,林基路任新疆学院教务长并主持学院工作,迎接他的是一片狼藉。1937年12月,新疆学院院长俞秀松受王明、康生陷害,被盛世才逮捕。同时,盛世才为“肃清”所谓俞秀松影响,大肆迫害学院师生,林基路到任时,仅剩五六名教师,学生也惶惶不可终日,毫无校风、教风、学风可言。林基路提出“生活革命化”口号,倡导“新工作作风”,决心用延安精神改造学院。开学第一课,他对师生们说:我带给大家的不是教材讲义,而是抬把子(运输垃圾、土石的工具)、坎土曼(类似锄头的农具),我们的教学从建校劳动开始。他带领师生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劳动,通过一个月的努力,校园被整修一新。他又在校门处照壁上写下“团结、紧张、质朴、活泼”8个大字,作为学院校训。新疆学院走上“抗大第二”的道路。
毛泽民先后出任新疆财政厅、民政厅代厅长。面对当时新疆各级官员贪污盛行、办事推诿扯皮的局面,他推行基层民主选举,建立区、村两级行政机构,打破旧有的乡约、农官制度,迅速改变官场工作作风。他虽然主管财政,生活却极为简朴,穿旧西装,用煤油炉自己做饭,拒绝财政厅安排的用人;结婚时以铺盖拼成婚床,所有家当仅有一台手摇缝纫机和一个旧皮箱;工资结余悉数上交党组织。
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在周恩来的支持下,也来到新疆工作。他在担任新疆学院院长期间,和师生同甘共苦,带领师生赴北疆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在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发展经济赢得民心
毛泽民在主持新疆财经工作期间,曾写信向中共中央请求:“设法给我十个个党的干部(赖祖烈、高登榜、郑亦胜三人必须调来),因银行、金矿、海关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人,才能很快转变,起得作用。”1938年5月,毛主席批示:“请陈云同志替他办,财政事情第一重要,不但那里好,将来也大有助于我们。”1938年11月,10名财经干部被派往新疆工作,1939年初被新疆省政府安排到南疆各地方税局担任领导工作。这为共产党人改革财税金融体系打下基础。
早在中央苏区时,毛泽民就被誉为“红色大管家”。在抗战大后方的新疆,面对通货膨胀加剧、物价飞涨的局面,他带领共产党人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协助制定新疆第二个“三年建设计划”,提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开源节流,保证支出,量入为出,争取收支平衡”的财政工作方针,压缩财政厅编制,在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区设财政局,各县设税务局,省、区和县均设银行金库,重视培养各民族财经干部,为新疆经济发展积蓄财经人才。推行币制改革,并严格控制新币发行量,保证新币的稳定性;为实现收支平衡,领导编制收支总预算,成立财经委员会,并放宽经济建设、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开支,使教育经费由4.5%增加到11.5%。1939年1月1日,倡导成立了新疆商业银行。1941年4月,倡导新疆省政府发行建设公债,由于各界踊跃认购,发行量达670余万元。为减轻新疆各族民众负担,毛泽民还倡导新疆商业银行开展典当业务,名为“公济当”,采取微利3分等便民政策。1941年7月,毛泽民改任民政厅代厅长后,还整顿和新建了覆盖全疆南北的十几所救济院,收容鳏寡孤贫和残疾人近4000人。他还设立和发展了13所医院、4所药房和16个诊所,并自掏腰包从苏联购置一台X光机,捐给当时的新疆省立医院。
毛泽民组建新疆商业银行
尤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毛泽民参照延安解放区实施的民主选举办法,结合新疆实际,废除封建的“农官乡约制度”,建立了区村制度。他起草了《新疆省区、村组织章程》,经省政府批准,于1941年11月11日公布实施。他还于1942年重新修订了《县政组织章程》和《新疆省各区行政长公署组织暂行条例》,对“健全县级行政机构与增进县政工作效能”作出明确规定,强调“要建设新疆,为各族人民谋福利……务使县政工作与民众要求相结合”,开创新疆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他还严令禁止鸦片、赌博,强调民族平等政策,吸收少数民族代表参与政府工作,大力培养各类各级少数民族干部。
1939年,盛世才忌惮共产党人在迪化办实事深得民心,把一批共产党人从迪化调往地县工作。其中,林基路先后担任阿克苏地区教育局局长、库车县县长、乌什县县长,徐亮担任麦盖提县县长,李云扬担任巴楚县县长。他们积极推行毛泽民的县政民主制度,制定县政计划大纲;带领各族人民修渠、修桥、铺路、办教育,惩治贪官污吏,减免苛捐杂税,为民申冤,等等,赢得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1942年林基路被调回迪化时,各族百姓上万民书,要求政府收回成命,留下他们敬爱的林县长。
在毛泽民等共产党人的努力下,新疆的经济、民生得到改善,为新疆支援抗战打下了物质基础。
文化运动热血激扬
共产党员来新疆前,新疆教育十分落后。从延安来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李云扬说:“抗战前的新疆,是个封建色彩十分浓厚,宗教迷信十分严重的黑暗落后的地方,可以说是一块荆棘丛生的沙漠地带,是一块文化上未开垦的处女地。”
教育战线的中共党员根据抗日根据地的经验,帮助新疆省政府提出了“以民族为形式,以六大政策为内容”的教育方针,确定了以“国防教育”“团结教育”“建设教育”“大众教育”为教育的总内容。在中小学开设互学民族语言课程,汉族学维吾尔语,少数民族学汉语,禁止民族歧视的言行,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1938年5月,应在新疆学院工作的共产党员汇报请求,毛主席在延安指示安排郭春则等到新疆学院工作,由陕北公学、解放日报社、中央图书室向新疆学院捐赠一批图书,鼓舞了在新疆教育战线工作的同志们的决心和信心。
在一系列努力下,新疆教育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得到传播,培养了一批各民族爱国进步青年。新疆掀起了轰轰烈烈文化宣传运动。
反帝会是“官办”群众性组织,1934年,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简称“反帝会”)成立。1935年,俞秀松担任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对反帝会进行了第一次改组。修改了反帝会章程,贯彻执行“六大政策”,突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创办会刊《反帝战线》,宣传反帝抗日主张。1938年1月,中共党员黄火青调入反帝会任秘书长,对反帝会进行了第二次改组。调入一批中共党员担任各部领导,在新疆工作的中共党员和“新兵营”的同志都参加了反帝会,再次修改了反帝会章程,增加了“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保持中国领土完整,特别是保持新疆永久为中国领土”“巩固抗战后方,援助前方,争取抗战胜利”“拥护抗战建国纲领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内容。反帝会成为中共党员宣传动员、组织领导新疆各族人民一致抗日的统一战线的“官办”群众性政治组织。
反帝会章程
报纸杂志是重要的宣传阵地。抗战时期,新疆出版发行了数十种报纸杂志,其中以《新疆日报》《反帝战线》为代表。
1938年2月后,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陆续到新疆日报社工作。中共党员汪小川、李啸平等9人成立党小组,汪小川任组长。《新疆日报》同时用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等出版(俄文版称《新疆日报简讯》)。除在迪化设总社外,新疆日报社还在伊犁、塔城、阿山、阿克苏、和田、喀什等地设置了分社。《新疆日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突出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和全国军民奋勇抗日的壮举,刊登《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及关于抗战形势的多次谈话,并结集出版单行本;邀请众多名家写特稿,毛泽民、林基路、杜重远、茅盾、张仲实、赵丹、张庚等人纷纷在《新疆日报》发文,鲁少飞先后创作发表1000多幅抗日漫画。1937年,新疆日报社总发行量达7.8万份,各分社达1.78万份,并发行到国内外。
1935年9月,反帝会的机关刊物《反帝战线》创刊,由中国共产党人主持工作。俞秀松、杜重远、茅盾、张仲实、萨空了等先后担任编辑委员。至1943年1月停刊,共出版8卷,计55期。除出版汉文外,还出版维吾尔文版1卷2期。每期印数1.5万份,发往全国各地。主要栏目有专载“六大政策”教程、时评、论著、漫画、学术研究、文艺创作以及各种特辑,如发表了《纪念高尔基特辑》《抗战纪念特辑》等。该刊坚持“有利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有利于抗战建国,并不得违背六大政策”的编辑方针,介绍社会主义的苏联,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论国内外形势等,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同时,抗战戏剧、歌舞等文艺演出蓬勃开展,从1937年至1945年,新疆演出抗战话剧近200种,演唱抗战歌曲100多首。如反帝会总剧团在迪化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新疆学院在林基路带领下,排演《呼号》等十几部话剧,杜重远带领“新疆学院师生暑期赴伊旅行团”在北疆8个县地演出独幕剧;省立一中在迪化大十字演街头剧《奸商》《抵制日货》等;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文工团演出话剧《艾里甫与赛乃娉姆》《热比亚与赛依丁》《上海之夜》《战斗的儿女》等;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汗也走上街头,为抗日募捐义演。在反帝会的组织领导下,还经常开展各种歌咏比赛、话剧比赛等。如1938年新疆第三次全疆各族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迪化各大中小学同时举办抗战话剧比赛。特别是1939年赵丹、王为一等艺术家来到新疆后,在杜重远、茅盾等的支持下,成立新疆实验话剧团,为新疆戏剧事业注入活力。赵丹领衔、新疆学院师生参演的抗战话剧《战斗》,于1939年“九一八”纪念日首演并连续演出两个星期,场场爆满,将新疆抗日救亡话剧运动推向新的高潮。
新疆抗战大后方是我军军兵种部队的发祥地。1937年5月7日,西路军左支队进入迪化后,经过短期休整,陈云安排大家进行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为提高战士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党中央专门从延安抽调了一批干部到“新兵营”,利用盛世才军官学校的教员、设备和苏联教官,学习汽车驾驶修理技术、装甲车和坦克、炮兵现代军事技术,为将来建设兵种部队培养人才。1937年秋,陈云与盛世才协商,从“新兵营”抽调25人,从延安抗大、摩托学校选调19人,到新疆航空队学习飞行和飞机机械维修。“新兵营”还开办了俄文班,派30余人到莫斯科学习情报工作。后来,这批指战员大多成为技术兵种部队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空军、炮兵、装甲兵部队的创建作出了贡献。这支“新兵营”队伍还走出了28名开国将军。曾任左支队四大队政委的胡鉴回忆道:“新兵营”对我军后来空军、炮兵、机械化部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这些部队不少的骨干都是经过那里培养的。如果现在要写空军史、炮兵史、装甲兵史,都得从新疆写起。
抗战洪流浩浩荡荡
以上种种事实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共党员、爱国民主人士、进步文人学者的努力下,新疆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民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各族人民的抗战爱国激情空前高涨,最终汇成支援抗战的洪流巨浪,使新疆成为全民族抗战稳定的大后方。
打通并守护“西北大通道”。抗战时期,有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运输线,成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生命线,这就是横贯新疆的“西北大通道”。“西北大通道”有陆路和空中通道。陆路通道起于阿拉木图,经中国的霍尔果斯、乌苏、乌鲁木齐、吐鲁番、星星峡、河西走廊至兰州,全长近3000公里,其中1530公里在新疆。空中通道从阿拉木图经伊宁、乌鲁木齐、哈密到兰州。修建“西北大通道”工程难度极大,部分路段穿越茫茫沙漠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全疆人口400万人,有超过50万的各族儿女参加修建公路和机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打通了这条生命线。
自1937年至1941年,中国战场上80%的国际援助物资来自苏联,这些物资90%都是经新疆通过“西北大通道”运至内地的。仅1937年7月到1938年夏,苏联援华物资就有6000多吨,经由这条公路运到甘肃、四川、陕西之后,再运至抗战前线。其中各类飞机985架、坦克82辆、火炮1300多门、机枪1400多挺,还有弹药、油料、药品、器材、军需物资等。到1940年底,运进中国的飞机增加到1235架、汽车2050辆、拖拉机30台、大炮4317门、机关枪14025挺,枪弹16400万发、炮弹190万发、炸弹8.23万颗。
抗日募捐轰轰烈烈。抗战期间,新疆各民众团体通电全国:“新疆虽僻处边陲,抗日救国尤为吾人之素志,枕戈待旦,誓与国人共同奋斗。”各地民众献金热情高涨,焉耆献金筹备委员会的电报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献金情形:“每一台开始献金时总是终日拥挤,远近咸来、老幼毕集、男女争献……足证匹夫匹妇爱国之热忱。”新疆日报社全社58名职工为支援绥远抗战,每人自愿捐出当年12月两天的工资。通过“募集寒衣运动”“献金运动”“文化劳军运动”“鞋袜劳军运动”“献机运动”等,仅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人民捐款折合大洋322万元。整个抗战期间,通过“一县一机运动”等,捐款购买战斗机140多架。其中在1938年的民众献金活动中,新疆民众一直要求,“将抗日捐款由中央代购飞机十架”,并在机身上“代涂新疆一至十号字样”送至前线战场。这10架“新疆号”战斗机光荣地参加了武汉保卫战。
历史将永远记得新疆各族人民的抗战贡献!新疆并不遥远,抗战奋勇争先!
(原文刊载于《炎黄春秋》2025年第10期)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