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全民战争。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新疆,因着特殊的区位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最重要大通道,从1937年抗战开始到1942年,共计7亿多美元的苏联援华抗战物资,通过西起霍尔果斯、东到星星峡的1500多公里运输线,运到了抗日前线。新疆各族同胞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捐款捐物加捐躯,出钱又出力。
在运输线开通之初,鉴于当时中国国内交通运输业的落后,大规模运输所需的各方面工作都未能跟上,抗日前线吃紧,急需武器军火,因而驼运及二饼子车(有两只高轮,一匹马拉)这两种古老的运输工具,重抖精神发挥了作用。
驼运虽慢,却不用消耗油料。当时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青壮年,赶着数千峰骆驼组成的驼运分队,一天行程三四十公里,一峰骆驼一次驮100多公斤油。二饼子车则5辆车为一组,每辆车一次装油30小桶,共计300公斤。
援华物资 改用汽车运输
运输队在漫漫的戈壁路上运送抗日物资,饱受艰辛。尤其到了冬天,气温达摄氏零下40多度,吆车人坐不得车,牵驼人骑不得驼,数千公里来回,往往都是步行。运输队每到一地,一般都在城外宿营,他们把牲畜照看好,然后找个避风处架锅做饭,风餐露宿。
后来在苏联的援助下,援华物资改用汽车运输。为了保证盟国援华抗日物资的运输,1937年10月,国民政府在兰州成立了中央运输委员会,继而在新疆成立了分会。自霍尔果斯至星星峡沿线绥定(今霍城)、伊犁、精河、乌苏、绥来(今玛纳斯)、乌鲁木齐、吐鲁番、鄯善、哈密、奇台等地,都设立了中运会,建立了汽车接待站,委员长均由当地行政长官、县长亲兼。
打通“肠梗阻” 逾160军民牺牲
抗战初期,与原始而落后的运输工具相比,道路更为令人头疼。尤其是果子沟,既是“伊犁第一景”,也是“伊犁第一险”。在2011年赛果高速果子沟大桥通车之前,这里是翻越天山、通往内地的必经之路。据当地维吾尔族民众介绍,以前赶马车经果子沟到乌鲁木齐,至少要走一个月。在坡陡的地方,一匹马根本拉不上去;冬天大雪封山,就更不用说。
1937年9月,为了打通果子沟这个“肠梗阻”,当地哈萨克族、锡伯族民众顶风冒雪作业。为了加快进度,少数民族各部落之间还展开一些竞赛,谁最先修好路、谁修得最好、谁修的难度最大,谁得到的荣誉就最高。当第一批苏联的援华物资,由红军车队开着经过果子沟的时候,他们赫然发现在山沟里躺着13具哈萨克族民众的遗体。
当时参与修路的,除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还有几年前曾因日寇紧逼而跨过黑龙江、乌苏里江,绕道西伯利亚,经新疆塔城巴克图口岸归国的东北义勇军,其中150多名久经沙场的官兵,为修筑“西北大通道”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参与
动员青壮 冒严寒建“空中走廊”
抗战时期,新疆还是由战乱造成的内地大批难民的安置之地。据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873号),1942年农林部长沈鸿烈抵达迪化(今乌鲁木齐),与新疆当局商讨利用国际运输返程车迁移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难民、灾民入疆。截至1944年底,迁移到新疆的难民灾民共计11300户,近10万人,他们大都被安置在北疆各县农村。
据公开历史档案显示,当年“西北国际大通道”除了地面交通线之外。还有一条通往内地的空中运输线。当时根据中苏两国协议,在乌苏和哈密要修建航空站,供援华作战飞机起降。乌苏飞机场动工日期是1937年10月30日,时令已是初冬。
那个时候的乌苏县城,只有区区几千人口,但一经动员,300多青壮年自带工具,云集20多公里外的奎屯河东岸戈壁上,滴水成冰就用开水和水泥,仅用10天就修起一座占地6平方公里的简易机场,接着又建起了停机场、办公室、飞行员休息室、宿舍、食堂、仓库、气象站、油库、车库等设施。
哈密动员了机关职员、城市市民、学生及农民500余人,自带工具、口粮,冒着摄氏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仅用一周时间,修成一条长千米、宽80米的简易跑道,接着又修建了6座轻型轰炸机和12座战斗机的停机棚。
苏联的各种飞机是由各地不同厂家生产、组装的,飞越天山时多次发生坠机事件。有鉴于此,中苏两国洽谈,在乌鲁木齐的头屯河边和哈密修建了飞机装配修理厂,组装并修理从前线撤下来的飞机。头屯河飞机修理厂当时对外称铁工厂,1938年当年修建当年就投产。
哈密第一批就组装了三四百架U-15型冷式单发单座战斗机,之后数量更多。中苏技师、工人常常是不分昼夜地工作,运载飞机配件的汽车一到,就立刻拆箱,加紧装配、试飞。1938年到1939年间,每天都有10架以上的飞机,从新疆大地飞往抗日前线。
抗战期间,新疆作为大西北的一部分、全国抗战最辽阔的内陆后方省份,维、汉、哈、蒙、回等各族人民本着“抗战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战”的爱国精神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
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等口号号召下,各项支前工作走在全国各省前列:从1937年9月至1938年9月一年内,全疆共募捐抗日支前款折合法币达1205000元。反帝会决定用这笔巨款购买10架战斗机,命名为“新疆号”。
1939年8月24日,10架“新疆号”战鹰,满载着新疆各族人民对抗战的无私支援,从乌鲁木齐东郊机场飞赴抗战前线,成千上万的市民来为战鹰送行。当时,经过“淞沪之战”、“武汉保卫战”等战役,本来就衰弱不堪的中国空军的300多架战斗机几乎损失殆尽,这10架“新疆号”的参战,大大提升了前线将士的战力和战心。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