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新疆抗战 > 内容正文

抗战时期 新疆排难“输血”支援(2)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11-11 11:18:12

  老人捐巨款:若亡国 钱有啥用

  现居住在乌鲁木齐米东区的抗战老兵卓华,今年87岁,1928年农历5月18日出生于新疆木垒县,他的曾祖父卓麟举,清末时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来担任过清朝派驻新疆军队的管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9岁的卓华正在上小学。

  他告诉记者,当时乌鲁木齐还叫迪化,当时的新疆也是内地少有的没有遭到日军飞机轰炸的地区之一。战争爆发不久,学校的广播就播放了日军侵略中国,烧杀劫掠无恶不作的恶行。学校并展出了日军残杀中国人的宣传画。“那时候,学校经常组织师生走出校门,走上街头唱歌、宣讲拉募捐,号召大家为抗战前线捐款。”

  卓华印象最深的是1938年的一个秋天,“我们来到一个店铺,见一位小脚老太太,我们就给她讲前线士兵有多么艰苦,他们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说着说着,老太太就开始用袖子擦眼泪,问我们要捐多少钱,我们就说你自愿捐赠吧,没有想到老太太竟然一下子捐了3000新疆银票,这在当时可是巨款啊!”“我到现在还记得,老太太说,要是亡国了,钱留着有啥用!”

  参与

  位卑未敢忘忧国 维族贫民将亲子送前线

  1938年12月27日,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总会为南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贫民艾沙,将亲生儿子送往抗日前线,当时新疆省政府的呈文中记载:“一和田贫民艾沙供称,欲为前防将士捐助银器或物品,因家贫无力,不能达到目的,愿将18岁之子玉素甫捐送前防,以力抗战日寇,牺牲国家,以顺其愿。倘其子不忠实抗战,打倒日寇,即系不孝,如无该子,宁死不见子面......”

  这样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事迹,不胜枚举,如温宿县西大庄维吾尔族农民巴海巴临终前嘱咐儿子沙海,将其准备朝觐的2500块银元,一半捐助前方抗日将士,一半留作家用。一位泥瓦匠在给募捐机构的信中这样写道:“爱国有心,捐款无力,仅将今天给人下苦力所得省票3500,捐3000,留500买两个囊充饥。”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民众共捐款合计322万余元(法币)。(王辛鹏)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