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青海抗战 > 内容正文

青海穆斯林抗战
来源:穆斯林在线 勉卫忠   2025-05-02 09:55:47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远离抗日前线的青海各族穆斯林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积极投入到了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中,无论在后方,还是在前线都留下了青海穆斯林应有的历史功绩。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消息传来,包括回、撒拉在内的青海各族人民与全国军民一样群情激愤。在短短的时间内,青海省人民抗战敌后援会、国民精神总动员会青海分会、西宁教育界学生会以及妇女会、工会、商会等各界抗日团体相继成立。这些团体大力宣传抗战的重要性,并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前方少流血,后方多流汗”的口号,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和捐钱捐物活动。

  河口

  1937 年10 月,西宁回中(即青海省回教促进会立西宁高级中学)的师生创办《星月》半月刊。《星月》前后共出30期,除在本省市县发行外,还远寄至兰州、西安、银川等地。该刊宗旨是爱国爱教,在阐扬伊斯兰教教义的同时,大力宣传抗战救国,以较多的篇幅刊载有关抗战的言论,报道以文艺作品,在激发西北回族等穆斯林群众的爱国抗日热情方面起到了应用的作用。

  1939年5月,青海省回教促进会立西宁高级中学高中部的第二届毕业班经马步芳的批准成立“青海省抗日救国宣传团”分赴青海东部各县进行宣传工作。这次宣传工作,历时将近三个月,往返行程约千余里,在海东八县的各村镇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

  宣传的内容为“(一)抗战初期的主要战役,如平型关、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等,(二)抗战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如八百壮士,空军英雄阎海文等,(三)日寇屠杀中国人民的惨痛事件及野蛮行径,如‘三光政策’、南京大屠杀等。”①宣传的方式,每到一个村镇,先布置会场,把“青海省抗日救国宣传团”的长方形旗帜悬挂好,摆好大幅宣传漫画,张贴传单标语。当群众到来时,发放宣传单,之后演唱抗战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筑路歌”、“禁烟歌”等等,然后进行专题讲演,之后几人一组深入群众挨家串户进行谈话式的宣传,许多群众表示要种好庄稼,多打粮食,支援前线的抗日将士,许多年青人要求上前线,杀敌报国。自1938 年起,一直到抗战结束前夕,青海各族人民多次发起献金,献机,捐寒衣、寄慰问信等活动,积极声援抗日。

  青海穆斯林各族除在后方从道义上声援抗战,捐钱、捐物支持全国抗战外,曾派出马彪和他的骑八师赴中原参加抗日,这支军队曾多次与日寇交战,有不少优秀的青海籍抗日将士面对凶残的敌人,英勇作战,为国捐躯,他们的英雄事迹受到了人民的敬仰和传颂。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委员会命令青海调派一个骑兵师参加抗战。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即调配人马,组成抗日骑兵师。骑兵师以原青海海南警备司令部所属第一旅为基础,合并驻防河西走廊的马步青部的部分官兵,并征调大通、互助、湟源三县的民团,以回、东乡、撒拉、保安、藏等族人员组成,共8000 多人,其中回、东乡、撒拉、保安族的人员占部队总人数的70%以上。同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令给这支骑兵部队予暂编骑兵第一师的番号,正式任命马彪(回)为师长。

  马步芳乘扩充军队、扩大势力之机,在甘、青两省宣传抗日救国,客观上起到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动员民众的作用。“虽然马步芳的抗战行动比起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四川刘湘,山西的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比起近邻宁夏马鸿宾来,带有更大程度的消极、被动和局限性,然而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亡国之祸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奉命派兵参加抗日,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列中,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思,从而对保证西北抗日后方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②

  1937 年9 月1 日,西宁各界在大教场举行隆重的欢送大会,城乡父老云集会场、街头欢送暂编骑1师东下抗日。骑一师自西宁出发,经兰州、平凉,到达陕西乾县,沿途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迎送,官兵士气昂扬。

  从此,8000名青海各族热血男儿开始了八年千里转战中原的抗日生涯。骑一师抵陕后,即归第8战区西安行营指挥,各旅分驻兴平、扶风、醴泉、永寿和咸阳等县待命。次年二月,骑一师分驻西安以东、河南陕州以西的陇海铁路沿线,担负防守铁路、保卫公路安全的任务,同时又不时派出小分队,北渡黄河到晋南芮城一带以轻骑袭击运城日军,确保潼关安全。

  1938年4月间,骑一师奉命进剿西荆公路龙驹寨一带由日本浪人操纵指挥、汉奸参加的反动武装。当时,这股武装千余人盘踞华山南麓,不时出没于西荆公路,肆意拦截车辆,抢夺物资,致使西荆公路无法畅通,严重影响华中战备物资的运输与供应。骑一师歼灭了这股反动武装,受到西安行营的传令嘉奖。不久,骑一师奉命调赴许昌,继而进驻黄泛区的扶沟、鄢陵、西华等县,担负这一线的河防任务,受第一战区孙桐檀集团军的指挥。此间,骑一师三团一营一连排长马元林(原系哥老会分子),勾结河东伪军,并枪杀一营营长,带几十名士兵东渡黄泛区投敌。不久,马元林导引日军一个中队及千余伪军,侵入骑一师防区。

  时值隆冬,骑一师即以两旅兵力,在风雨交加中对敌迅速围歼。此役,打死打伤敌军数百人,连续收复了被敌侵占之村镇,同时俘获马元林,当即予以严惩。溃退之伪军在骑一师的追击下,一半被击毙,一半跳河溺死无一生还。③防区各县百姓,纷纷箪食壶浆,慰问犒劳骑一师参战部队,并给马彪赠送“万民伞”一把,以示对骑一师官兵的崇敬和慰劳。

  1939 年春,骑一师第3 旅马禄(回)部自郑州调赴陕西乾县,与从驻防甘肃武威的骑五军马步青部中调来的两个旅,组成暂编骑兵第二师,马禄任师长,驻防北同官(今铜川)等地。同年春末,骑一师第三旅旅长马秉忠(回族,青海大通人)调为二旅旅长,马步芳又从青海又调来一旅官兵补充第三旅。不久,骑一师调驻周口至界首一带的黄泛区,主力驻项城,其任务是防御淮阳一带的日军。时淮阳为苏、鲁、豫、皖边区日军主要据点之一,骑一师所驻河防,地处平汉线中段,为华东、华中战略要地。日军不惜调集各种兵力,加强防守并做好随时出击骑一师之态势。骑一师为牵制敌人,各旅先后轮流渡过黄河,以轻骑游击形式不时袭击淮阳一带日军,并不断侦察敌人的行动,致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龟缩城内。

  同年八九月间,骑一师乘淮阳日军空虚之机,二旅旅长马秉忠率部渡河进驻宝塔、孔庄一带,进而围攻淮阳城,攻占淮阳城西关。城内日军固守待援,对峙激战中,日军从开封调来100辆卡车的援兵,与淮阳城日军,配合步、炮、坦克各兵种,向骑一师阵地疯狂进攻。激战中,双方展开冲锋,形成了白刃战。二旅官兵奋勇迎敌,旅长马秉忠在战斗中中弹身亡,为国捐躯。四团团长马成翰(回)接替指挥继续浴血奋战。师长马彪下达命令要血战到底,并速派一旅旅长马元祥(回)率部渡河赴前线支援。此役最后以日军溃退而告终,此役消灭日军1000余人,生俘数十人,骑兵师伤亡2000余人。④战斗结束后,在项城为阵亡将士开了追悼大会,并建立了纪念碑。

  不久,骑一师又在一次突袭围歼敌军的战斗中,全歼敌骑兵500 余人,缴获战马数十匹。骑兵师英勇顽强善战,使日军恼羞成怒。时间不长,日军抽调重兵,配备重炮、坦克,向骑一师宝塔一线强攻。骑一师立即组织反攻,官兵战马驰骋,迂回冲杀,以血肉之躯与敌拼搏。终因敌我力量悬殊,骑一师主力迅速撤退,留下百余名官兵阻击。在主力安全撤退后,留下阻击的官兵背水作战,直至弹尽粮绝,集体投水自溺,壮烈殉国。

  经过多次与日军作战,骑一师损失较大,1940 年5 月,奉命调赴豫西叶县、舞阳一带,7月又调至豫皖边界的临泉、沈丘两县。为了便于指挥,部队经整训后取消了旧的旅营建制,改为师、团、大连编制,番号改为骑兵第八师,马彪仍任师长,属第一战区战斗序列。同年8 月,骑八师奉命驻守在涡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三角地带,以牵制津浦铁路蚌埠沿线的日军。部队经整训后,补充了豫皖等省的子弟,不时出其不意地袭击并破坏敌占区铁路、公路、桥梁等,断敌交通要道,阻滞其物资运输。9月,骑八师工兵连和一个步兵大连,进驻涡河北岸的重镇----龙岗镇,并构筑了两道防御工事,用机枪扫射尾随坦克冲锋的敌步兵,并派出两个骑兵大连,疾速渡涡河迂回突袭来犯之敌。此役,日军伤亡惨重。

  经过这次战斗,骑八师的声威传遍附近敌占区,使敌军不敢再轻举妄动。从此,“马胡子军”的威名传遍皖北敌战区。

  1942 年夏,马彪离职,马步康(回)接任。抗战八年,骑八师在马彪的率领下,不畏牺牲,频频和日寇作战,使得豫皖地区的日伪军闻风丧胆。马彪在信函中表示“恨不得马踏倭鬼,给我已死先烈雪仇,与后辈争光”。马彪和他的骑八师全体官兵协同一心,努力抗战,给日伪军已沉重的打击,牵制了日军力量,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八年抗战使骑八师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先后伤亡近万人。

  不久骑八师归第五战区指挥。1943至1944年之交,日军为了打通平汉线,先是攻占洛阳,不久又攻打漯河外围的阜阳重镇。在保卫阜阳的战斗中,骑八师作为侧翼掩护,参加了战斗。官兵们以高梁青纱帐为掩护,多次奇袭敌军,破坏敌军辎重车辆不计其数,使进犯的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中华民族艰苦抗战的八年中,骑八师这支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族为主体的青海地方军队,浴血奋战,打击了局部地区敌人的嚣张气焰,为甘、青两省赢得了“抗日大后方”、“抗战救国基地”的美誉,在广大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注释:

  ①陈希夷《青海省抗战救国宣传团回顾》,《西宁文史资料》第6 辑。

  ②崔永红:《青海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③马有光:《青海骑兵师参加抗日战争前后纪略》,《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2 辑

  ④马克勋:《抗战中骑一师回族将士的战斗片断及其影响》,《回族近代史研究》第362页,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 年。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