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抗战时期的新闻出版(三)
来源: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2020-07-31 11:10:22


  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险恶的环境下,爱国的、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和其他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出版了一批进步的抗日报刊。

  日伪统治下的东北,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一些党员和进步作家,通过各种关系,曾在长春的《大同报》,哈尔滨的《国际协报》《大东北新报画刊》,以及齐齐哈尔的《黑龙江民报》等报刊上,将一些副刊作为抗日的宣传阵地。当时这些副刊上的文章都比较含蓄,但能使读者意会,并从中得到有益启迪。

  北平沦陷后,1938年春夏,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部成立,以自学社的名义出版小报《自学》。一些爱国学生组织社团出版进步报刊,如育英中学的细流社办的《细流》,辅仁女中读会书编印的《读书周刊》,燕京大学附中秘密组织的萤火社出版的手抄本《萤火》,市立三中的《晶莹》,以及23所中学、中专和1所大学组成的海燕社创办的文艺刊物《海燕》等。这些刊物用曲折的笔法、隐喻的方式传播抗日、进步的心声。在残酷的岁月里,它们大多出版不久就被迫停刊。

  海燕社的刊物《海燕》

  天津沦陷后,一些爱国的学生、工人和新闻工作者在地下出版了20 多种小型抗日报刊,如《纪事报》《炼铁工》《抗战》《突击》《匡时》《火线上》《新北方》《后方》《中心月刊》《文化前哨》等。

  当时,这些报刊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出版的,物质条件极差,几乎没有厂房设备和印刷条件,更是时时面临危险,但爱国精神使这些报刊编辑者们勇于在险境中想方设法编印出版发行。

  沦陷区地下进步报刊出版的时间都比较短,但此起彼伏,始终不息,他们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耀后人。

  《新北方》

  自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上海租界陷于侵华日军的包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租界地区形同“孤岛”,这四年时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

  “孤岛”时期,上海新闻界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积极开展了抗日宣传的艰苦斗争。上海沦陷初期,抗日报刊先后停刊或内迁,抗日宣传出现了短暂的沉寂。但不久,一批新的抗日报刊纷纷崛起,它们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所谓的新闻检查,全都借用洋商的名义出版,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作为“洋旗报”。

  1938年1月2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译报》改名《每日译报》出版,继起的有《文汇报》《导报》《通报》《华美晨报》《华美》周刊、《大美报》《正言报》等。

  《每日译报》

  《文汇报》

  这些报刊的政治背景不同,但均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团结对敌,积极报道中国军民英勇抗敌的消息,揭露和抨击日伪的暴行。有的报刊还大量登载延安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新闻,以及阐述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文章。它们是“孤岛”报刊的主流。

  《孤岛》

  上海“孤岛”时期,日寇及汪伪势力采用威胁恐吓、武装袭击、绑架暗杀等残酷手段,疯狂迫害、摧残进步新闻工作者,进步报人与日伪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内容和图片出自《文化抗战珍档:抗战文化的崛起 民族精神的呐喊》(刘民钢、蔡迎春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