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战火中的国立八中:朱镕基曾在这里度过了中学时代
来源:华声在线   2022-07-19 14:51:49

  2004年秋,湖南吉首市老城区峒河公园内修建了一座“国立八中纪念亭”。纪念亭共有三层,红柱黄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与东山公园的“一心阁”遥遥相望。亭内立有八角形亭柱,前门上首悬有“国立八中纪念亭”匾额一块,左右悬挂楹联一副:右联为“八皖生员昔困流亡苦遗恨国耻民仇传世远”,左联为“中楚儿女曾逢授业缘难忘恩师校训继天长”。后门上首悬有“烽火弦歌”匾额,右联为“烽火硝烟曾经迷漫世界大战场生灵遭劫难”,左联为“弦歌激愤一致反对列强逞霸国际乃安宁”。

 国立八中纪念亭

  奔腾不息的峒河水,将人带回到80多年前那令人难忘的岁月。

  1938年5月,侵华日军紧逼皖北,狂轰滥炸。安徽阜阳的颍州中学、颍州师范、颍州女中两位校长苏家祥、王贤敏电告安徽省教育厅请示解决办法。省厅同意迁往河南横川。后战事进一步吃紧,国民党教育部同意将这3所学校和安徽4所临时中学一起迁至湖南湘西。理由:一、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是安徽人,会照顾呵护师生;二、湘西万山重峦,日军不会轻易打到那里去。

  于是这批不愿当亡国奴的皖籍师生从武汉出发,别长江、过洞庭,芒鞋竹杖,踏上修成不久的湘川公路,携带图书和教学仪器,一路艰辛来到湘西所里(今吉首市老城区)。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杨廉于同年8月上旬也到了此地,把学生重新进行组织,分设男高中部、女高中部、师范部、男初中部、女初中部等共11个部。由杨廉任校长,教务处主任高正方,总务处主任虞仲华,文牍员高庭碧。男高中部地址设河溪,部主任蔡荫荞;女高中部设对河,部主任佚名;女初中部设乾州孔庙,部主任刘君尧;师范部设雅溪,部主任郝庆培;其余各初中部分设洪江、永绥(今花垣)、保靖、麻阳和川东的秀山县青龙邨。

  国立八中初中女子分校

  校长杨廉后调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9月1日邵华接任国立八中校长职务。八中初成立时名为国立安徽中学,1939年4月,教育部把国立中学按成立先后重新命名,国立安徽中学位居第八位,遂改称国立八中。以后各分部又进行了调整。1943年改称分校,教职工380多人,学生5000余人,96个教学班,对促进湘西、川东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夫人劳安曾在这里度过了中学时代。

  八中学生生活艰苦,住的是庵堂庙宇,睡的是双层统铺,吃的是稀饭咸菜,穿的是自制的灰布制服。生活费、零用钱由国家供给,课桌因陋就简,活动场地自己开辟。

  国立八中师生开展劳动生产

  上课没有教材,老师讲,学生记。晚上,响过熄灯铃,同学们仍在昏黄的桐油灯下看书,老师一来查夜,就把灯吹熄,假装入睡,老师走后,大家又点灯继续看书。前半夜刚有同学睡下,后半夜又有同学起来看书,一盏灯点到天亮。第二天,晨曦初露,大家又走上山野、田垄,或自背国文,或朗读英语。八中学生刻苦攻读,卓有成效。据有关资料介绍:该校先后毕业学生5000多人,升入国内各大学的有3000余人,考入军事院校的有1000余人。

  抗日战争时期,八中师生择地湘西,重整弦歌,为皖湘保存了一支教师队伍和一支庞大的学生大军。半个多世纪以来,原八中师生无论在战争年代或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为祖国的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一批从湘西所里出发赴延安的八中师生,更经受了延安精神的洗礼与革命洪流的考验,把自己陶冶成栋梁之才,成为国立八中的光荣与骄傲。

国立八中庆祝抗战胜利的演出

  为了不忘历史,昭示后人,从2001年以来,曾就读于国立八中各分校的87位吉首市学子,向分布在全国各地及美国、台湾的原国立八中学子发出捐资倡议,拟在校本部所在地吉首建造纪念亭一座,倡仪得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76个地、州、市,以及台湾和美国近500名学子热烈响应,大家纷纷解囊,为建造纪念亭尽绵薄之力。

  纪念亭竣工那天,来自全国各地300多名原国立八中的学子聚会吉首,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大家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