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侵略者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卢沟桥的枪炮声震怒了国人,全国各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北平高校师生也迅速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
义无反顾 组织抗敌后援
1937年6月,北平各高校已经开始放暑假,许多学生参加了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以下简称“北平学联”)组织的西山夏令营活动。北平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学生团体,也是北平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的组织核心。北平学联举办的西山夏令营除学习时事、政治外,还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于7月8日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同时,北平学联立即结束夏令营活动,让学生们返校,与北平各高校同学一起积极投入到抗敌后援工作中。北平学联及各高校作出紧急决定,派学生代表前往卢沟桥和宛平城慰问国民革命军第29军将士。当代表们带着慰问品到宛平城时,城门已经关闭。由于战况十分激烈,守城官兵收下慰问品后,劝代表们尽快离开,以免遭遇危险。燕京大学民先队(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则派学生代表前往卢沟桥调查事变经过并慰问当地驻军,他们冒着炮火赶到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何基沣旅属下的团部,向团长吉星文了解当时的战斗情况,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阴谋作出了贡献。
7月8日,北京大学学生会暑期工作委员会作出“坚决拒绝日方无理要求”等决议,连夜赶印宣传材料“紧急情报”,传递给北平各界。10日,北京大学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就决议内容向国民政府及各省市政府、各报馆等发电,号召全国同胞团结一致,保卫北平。
随着战况日益加剧,国民革命军第29军急需麻袋修筑工事,北平学联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抗敌后援会,发起捐献万条麻袋的运动。广大学生在全市进行宣传,号召市民捐献麻袋,支援作战。不到两个星期,修筑工事用的麻袋已堆得像小山一样。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医学院等筹组了联合医疗救护队,将北京大学三院改成伤兵医院,很多女同学都担负起救护工作,收治从抗战前线送来的伤员。
1937年7月21日,《国立北京大学全体教授为卢沟桥事件宣言》。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北平各大高校师生还开展爱国救亡宣传,积极支持抗战。7月21日,北京大学教授在《国立北京大学全体教授为卢沟桥事件宣言》中称:“若使日本的政客和军人不立即觉悟,逼迫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使不得不共起抗战,则非特中日两国同遭浩劫,即全世界的惊涛骇浪也要从此掀动了!我们为人道,为正义,为自由,为和平而牺牲,自所不惜。”
弦诵不绝 高校辗转内迁
北平沦陷后,为了使中国教育事业得以延续,中华文化命脉不受毁灭性摧残,北平部分高校先后迁往内地办学。
国立高校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相继内迁,3所学校于1937年9月10日在陕西西安合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山西太原失陷后,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准备迁往陕南。学校师生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涉凤岭,风餐露宿,经过半个多月,终于到达陕南汉中。1938年4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不久,工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等又相继独立。后来,独立出来的师范学院迁往甘肃兰州。西北联大在战乱中一迁再迁,颠沛流离,导致教学条件特别简陋。由于宿舍没有桌椅,学生们每天都要到图书馆占位置写作业、读书。教师们的生活也非常困难,所有员工的工资都比战前缩减很多,少数从东北、华北一带流亡过来的教师,拖家带口,生活负担就更重了。尽管西北联大办学条件艰苦,但师生们依然没有放弃抗日救国,他们为陕西和西北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立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3所学校的师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1937年11月1日开始上课。自11月24日起,长沙遭日机轰炸数次,12月13日南京失陷后,湖北武汉告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的学生掀起从军热潮。据校方记载,奔赴抗战前线的学生达295人。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学生冲破封锁和阻挠,毅然奔向陕北,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学习。留在长沙的同学,大部分积极参加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2月中旬,因战争形势紧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迁往云南昆明,并于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该校汇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设立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院26个系,2个专修科和1个选修班。在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学生先后有1100多人投笔从戎,占学生总数的14%左右。其中,何懋勋(何方)、黄维等15人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北平高校无数青年学生毅然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充实抗日队伍,壮大抗日力量。
苦撑危局 读书不忘救国
有一些高校南迁,也有一些高校坚持留在北平继续办学。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私立北平中国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成为青年学生免受日伪奴化教育,寻求民族文化根脉的文化家园。
留在北平的高校收容了大量旁听生或借读生。北平沦陷时期,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作为教会大学,坚持办学,并收容了其他国立院校未能离开北平的学生。而私立北平中国学院作为国人自办的私立大学亦收容了很多借读生。该校在1937年暑期登报招考新生及借读生,于10月1日正式开课。开课后,注册学生有500余人,新生约100人,其余为该校老生及借读生。私立北平中国学院在日伪统治下拒绝日伪组织干涉,坚持独立办学,吸引了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教师和学生,“沦陷区之学人,不愿依附寇逆,争以教授该校为荣,北平爱国学子,争以入读该校为幸”。正如该校化学系主任浦洁修在1938年给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报告中所说:“在教者虽物质上感受异常艰难,精神上感受极度痛苦,仍能含苦茹辛,努力不懈以求无负于国家,在学者亦感于沦亡之惨痛而自觉责任之重大埋头苦干,师生之协和为中国学院从来所未见,截至洁修、一鹗离平之日止,伪组织建立所谓国立大学虽威胁利诱以求师资,而中国学院教授中卒无一人应聘,虽以种种优待条件饵诱学生,而学生亦不为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私立北平中国学院的中共党员、民先队员和爱国师生在中共北平市委的领导下,除党员赵元珠、张德懋、万选、姬羽翘及一些民先队员留在北平坚持长期抗日地下工作外,其他人先后离开北平奔赴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张德懋以该校图书馆主任的身份为掩护,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社会部北平联络局工作,主要负责联络北方爱国进步人士,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团结中间势力,打击汉奸和顽固分子。万选在张德懋的领导下,打入日伪新民会总部,搜集敌伪情报。
抗战形势紧迫时,燕京大学还利用平西交通站输送燕京大学师生和干部到晋察冀根据地,其中就有支援中国抗战的外籍教授林迈可和班威廉。林迈可和班威廉发挥所学领域的专长在晋察冀根据地创办无线电训练班,为根据地培养无线电技术人才。
抗战时期,北平高校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战争中,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或积聚力量,以待时机。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共产党员涌现出来,他们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7月15日 总第3857期 第二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