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报道非常不错,我都收藏了,这段历史,南京人要牢记,中国要牢记。”近日,《江南时报》集中推出12·13公祭日的重磅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报合作伙伴腾讯大苏网转载后,许多读者真挚留言,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分子抗战的钦佩与震撼,更有读者给报社打来电话,认为百万文物大迁徙的报道有深度、有故事、权威性强;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沉钩,不蔓不枝、徐徐道来,让人读来时而激动、时而紧张。这段历史值得所有人铭记。
这个奇迹,在报纸上首次看见
1937年,日本发动全国侵华战争,南京危在旦夕,转移国宝迫在眉睫。后来,来自北京的国宝连同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前身)等单位的馆藏珍品一起,近17000箱,分中南北三线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西迁,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万里西行。南迁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代的宫廷收藏,堪称国宝,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东坡肉等。在10多年里,上百万件文物不停地在移动,穿越了大半个中国,没有一件丢失,没有太大毁坏,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读者在微博互动上激动地表示,还是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如此详细权威的报道,配上专家的点评后,对这段尘封的历史算是第一次有了清晰地认识。
报道像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
爱好摄影的许先生通过网络评论感慨,时报的报道很有保存价值,既是一部历史白描,却又写得惊心动魄。读完后,总是有种脑海里放电影的感觉,崎岖的山路中,一行瘦弱的知识分子,小心翼翼地护送着文物前行。头顶上,不断有飞机盘旋扔下炸弹。故宫博物院职员朱学侃晚间查看舱位大小时,一脚踏空,失足跌入未盖的舱口内,脑部严重受伤,来不及营救,重伤身亡。他是为保存文物献身的第一人。
许先生说,这部历史,不仅要让南京知道,让中国知道,今后还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虽然每个知识分子,都只是历史上的“小人物”,但是小人物,却蕴含着一种民族情怀,有着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东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