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近二十年来关于抗战期间我国高校内迁问题研究综述
来源:中大网校论文网 作者:刘韦   2018-03-16 10:55:36

  摘要:近二十年来,史学界对于抗战时期我国高校内迁及其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诸多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得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关注日益密切和重视。本文将近年来史学界对抗战期间我国高校内迁运动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总结和归纳如下,以期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更加细致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抗日战争;高校内迁;研究综述

  一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灭亡中国的野心,在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同时,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惨绝的摧残和破坏,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保存我国的文化遗产和继续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原国民党统治区的众多高校无论是国立、省立、私立或是教会学校均纷纷挥泪告别昔日宁静优美的校园,从此踏上了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绵延千里、历时长久、艰难困苦的内迁流亡之路。这一举世罕见的全国性校内迁运动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壮举,也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存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命脉,支持了抗日救亡运动和民族持久圣战,同时也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谋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就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和研究来看,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期问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的历史关注较少,研究贫乏,从1985年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期间我国高校内迁大转移运动的研究也仅有1988年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学校》一本论文集和2001年12月由四川师范大学侯德础教授所著,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一本学术专著。从这一课题研究的学术论文来看,就所能掌握的资料,到目前为止也仅有14篇论文是专门研究抗战时期高校内迁问题的,而其它的关于我国教育史、民国史、文化史、现代史、地方史、抗日战争史、学生运动史等的一些专著、档案史料、文化典志、杂志报纸期刊、以及一些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的传记、文集、论著、回忆录和一些我国高校校史里也只是粗略地提到过。不过近些年来,史学界开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关注,许多学者纷纷投入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史问题的研究当中,并结合我国改革开发、科教事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等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为以后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崭新的领域。

  二

  近二十年来,史学界对于抗战时期我国高校内迁及其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诸多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得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关注日益密切和重视,现将近年来史学界对抗战期间我国高校内迁运动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总结和归纳如下:

  1 主要学术论著和论文集的出版

  ]988年由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关于抗战时期我国高校内迁研究论文集即《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学校》。这音论文集是由诸多史学工作者分别对抗战时期内迁至西南的众多高等院校进行研究,如对各高校迁至西南的时间、迁移路线、行程过程、办学概况。师生的教学、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卫生、社会风俗等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个案研究和阐述,所以这是一部研究抗战期间我国高校内迁西南运动的论文总汇集,不过此论文集里只是对迁入西南地区的高等院校进行了研究,而并未对高校迁入西北地区、港澳租界、中南部地区、华东南部地区以及在本省内地区迁移的情况进行研究,同时论文集里所牵涉到的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只是部分学校,并没有把所有迁入西南的高校作逐一研究,因此此书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高校大迁移运动这段历史的研究并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彻底性、全面性和宏观性。而在2001年12月由四川师范大学候德础教授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则是一部具有拓荒性意义的研究抗战时期我国高等院校内迁大转移运动的学术专著。通览全书,可觉内容详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作者是以一种“通史”的眼光,从中国教育通史这一角度来研究抗战期间我国高校内迁那段历史,并将之置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下来总结高校内迁运动的经验教训,在充分掌握运用前人研究成果和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该书首先回顾了抗战前中国高等院校的起源和发展概况,接着评述抗战期间内迁院校的艰难办学,后论述国民政府的战时高教政策及其对内迁院校的影响,最后指出高校内迁对保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脉,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衍进,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此外,内迁高校将发达地区较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传播到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并积极投身于大后方的经济开发和科技文化建设当中,促进了西部地区科技文教事业和经济的发展,这对当今我国西部大开发建设有着极大的历史借鉴作用,体现了现代学者不拘泥于书本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当然,正如此书书名“史略”,作者对某些问题只是简略叙述,点到为止,并未作更广更深的探讨,内容稍显单薄和干枯,部分行文欠缺流畅之感等等,正是此书的不足之处。不过因该书是目前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研究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史的学术专著,具有拓荒性的贡献,所以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史学界对这一课题的关注越来越多。

  2 主要研究论文的学术观点

  (1)关于抗战期间我国高校内迁概况研究(“高校内迁”概念和“迁移路线”之争)

  1985年以来,最早研究这一问题的论文是经盛鸿的《抗战期间沦陷区的高校内迁》(《南京师大学报》1989.2)一文,作者把内迁运动大致分为1937年到1939年,1940年下半年到1943年春,和1944年到1945年这三个时期,认为内迁高校多集中在四川的重庆和成都、云南的昆明的等地,并对抗战期间全国高校发展情况制作表格进行统计,指出内迁高校的发展与增长占据全国高校发展与增长的最主要成份。徐国利的《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概述》(《天津师大学报》1996.1)一文,关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这一概念,对史学界的一些说法即简单定义为抗战爆发后至1935年武汉、广州沦陷后中国高校向西南、西北地区迁移提出质疑,认为高校内迁大致出现三次高潮:1937年到1938年武汉、广州沦陷后约一年半时间,1941年冬至1942年上半年,1944年2月到12月豫湘桂战场大溃败时期。其次,指出“高校内迁到西南、西北地区”的说法是片面的,认为高校内迁集中地区有4个: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南地区南部山区、华东南部丘陵地区。此外,对战前中国几个高等教育中心如华北、沪宁苏杭、广东、湖北、福建沿海等地区的高校内迁方向和路线作了粗路的叙述。他的另一篇文章《关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8.2),以表格的形式对抗战时期我国共内迁约124所高校的迁移情况作了充分明晰的分析。宫炳成的《略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校的内迁》(《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3)一文指出高校内迁是在抗日战争的爆发,伴随着国民政府、工厂、学校和大批难民西移的背景下形成的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大规模西迁运动。同时认为高校内迁的路线大致呈由东部向西南、西北方向迁移的特点,并采取合并办学与联合办学的办学模式。总的说来,虽然学者们对高校内迁的概念、迁移方式、路线等都作了具体细致的描述,但高校,内迁的特点以及高校办学的模式、学校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都是不足的。

  (2)关于抗战期间高校内迁的作用和意义研究

  对于高校内迁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大多数学者都是持肯定和赞扬态度的。如经盛鸿认为,高校内迁运动表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中激昂的爱国热忱与艰苦奋斗以教育报国的可贵精神,有力地支持了全国抗战,在中国反帝爱国斗争史上与文化教育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成绩与意义,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缺陷与教训,如由于国民政府对形势估计不足,致使高校内迁仓促行事,损失惨重,另外国民政府对内迁高校坚持和发展封建法西斯式的思想文化统治政策,阻碍了高校抗日民主运动。徐国利《浅析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作用和意义》(《安徽史学》1996.4)认为高校内迁对我国抗战的胜利,开展抗战民主运动、恢复和发展战时高等教育、推动落后地区教育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余子侠也认为,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保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仅不为战争所中断,而且这种现代化的高校事业还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我国落后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在客观实际上为我国内地尤其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文明开发运动。因此这篇文章已经开始把对高校内迁作用和意义的研究视角触及到中国西部地区,这对于高校内迁与西部开发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但史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

  (3)关于抗战期间高校内迁的专题性研究

  高校内迁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含的内容很宽泛,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近年来一些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专门从某一角度着手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如侯德础《高校内迁与战时西南科技文化事业》 (《抗日战争研究》)1998.2)一文就着重阐述了高校内迁对战时西南科技文化事业的影响。他认为高校内迁是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西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破了西南地区长期封闭、发展停滞的状态,一方面给西南地区传播了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推动了教育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启了民智民风,一方面培养了大批后方开发与建设的急需人才,推动了西南地区学术文化的发展,从而促使当地经济文化出现一段“跳跃式”的发展,加快了西南地区近代化的过程。熊贤君《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的西部开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1)一文着眼于高校内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认为一些富有战略眼光的高校别具心裁、深谋远虑地选择内迁路线和校址是为了使学校的内迁与当地经济开发相结合,并结合当地经济的特色,根据本地物产寻找研究课题,进行经济开发和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时期的经济困难。同时内迁高校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培养了大批西部开发所需的人才,为西部开发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也为当今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初步的经验。虽然这些文章对高校内迁与西部开发的关系做了详尽的阐述,但在高校内迁运动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联系当今西部大开发实际等方面的研究还是欠缺力度,因此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的研究。

  (4)关于高校内迁问题的区域性研究

  抗战时期内迁之地较多,但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等若干区域。如李铁虎《抗战时期北平高等院校的兴衰》(《北京党史研究》1995.4)一文通过论述抗战时期北平这一地区的高校的辗转内迁和兴衰沿革来反映当年教育事业的颓败。禄旭《试论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高等教育》(《贵州大学学报》1995.2)一文通过论述内迁至贵州的高校和国民政府于抗战期间在贵州兴办高校的史实概况,来论述抗战时期贵州高等教育的空前发展并在贵州经济开发和近代化历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夏绍先《抗战时期云南的教育——内迁院校与云南教育的发展》(《云南师大学报》2002.6)一文阐述了大量院校内迁云南,使昆明成为中国大后方教育中心之一,同时为云南带去了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活跃的学术氛围,云南教育史上出现了难得的黄金时期;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社会教育都得到发展,为云南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袁武振《论抗战时期大后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经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4)一文认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扩展教育规模,保证教学质量,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文化交流及直接服务抗战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从而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内迁高校个案研究

  抗战时期我国内迁高校数量众多,史学工作者对其中若干高校进行个案研究。如杨应康《中山大学在##江》(《中山大学学报》1984.4)对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槲江的概况,办学条件、教学实习、社会调查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进行阐述,认为中山大学对##江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伊秀芬《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大学》(《民国档案》2002.1)论述了河南大学在抗战期间辗转办学的艰辛历程,生存与发展及办学特色,在河南教育史和河南大学校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黄薪宪《抗战时期的福建协和大学师生》(《福建论坛》1995.4)叙述了该校师生在战时艰苦的环境中发扬爱国精神,积极投身抗战,坚持办学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吴文革、辛文义《学运系于国运——抗战中的安徽大学流徙纪实》(《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5.2)阐述了抗战时期安徽大学的流亡过程。近年来,史学界对西南联大的研究颇为重视,主要集中在对西南联大的办学、管理、培养人才等方面的研究、如盛冰《浅析西南联大联办的特色》(《广州大学学报》2000.2)对联大的教育组织、行政管理、资源利用、课程设置和科研等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其成功经验,目的是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杨绍军《西南联大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学术探索))2000.6)对联大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进行了总结,如教授治校、自由流动、科教并举、通识为本,从而揭示出其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俞海洛《西南联大教育理念对当今高校合并融合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4.3)认为联大提倡的通才为本、兼容并包、大师为重的办学思想是联大的成功之道,对今天高校合并有重要的启示。应该说,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内迁高校坚持办学和发展的典范,,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对当今大学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对该校的研究还是有待于进一步突破的。

  (6)关于国民政府战时高教政策与高校内迁研究

  随着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遭受到巨大的破坏也因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制定的战时教育方针和政策对高等教育能否保存和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影响的。然而以往的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国民政府推行的法西斯高教统制政策对战时教育的消极影响,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高等教育状况不仅缺乏系统的研究,也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估。不过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开始关注并有了重新的认识。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梁月兰、袁武振的《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高等教育述论》(《唐都学刊》1995.4);王安平《浅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的作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2);张谦、黄升任《抗战与中国高等教育》(《档案与史学》1994.4)。这些文章对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方针和政策进行了阐述和评价,大都认为国民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战时教育政策,特别是对高校内迁、整顿及其改进高等教育的各项措施不仅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连续性,推动高等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对于落后地区的文明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论及到国民政府对战时高校采取的整顿和改革的措施方面,仅局限于史料的罗列和叠加,缺乏评述,具体政策、措施等内容的阐述也只是粗略的探讨,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一定的深度。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不足的,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展开。

  综上所述,抗战期间大迁移运动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部宏伟壮丽的史篇,虽然近年来史学界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一专题,但这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是甚少,在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上尚有欠缺,在史料方面还有继续挖掘和开发利用的余地,尤其在对战时高校的办学、发展及其对当今高校建设提供的经验借鉴以及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方面尚可做进一步细致深入地探究。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