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历千里艰辛 延教育命脉——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入川
来源:南方网 作者:高勇   2018-03-17 09:26:20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同时,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摧残和破坏。为保存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从1937年秋,全国各地高校无论是国立、私立,还是教会学校均纷纷挥泪告别昔日宁静的校园,开始了艰难困苦的内迁流亡之路。

1943年,国立同济大学学生在四川省南溪县李庄禹王庙内听课。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同时,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摧残和破坏。为保存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从1937年秋,全国各地高校无论是国立、私立,还是教会学校均纷纷挥泪告别昔日宁静的校园,开始了艰难困苦的内迁流亡之路。其间,由各地先后迁入四川省的高等院校共计48所,占全部108所高等院校的44%。四川人民为支援抗战,保存全国教育事业的命脉,谋求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流离失所 历磨难入川

  全国各地高校迁川,主要通过三条路线:第一条是由汉口溯江而上,经宜昌,入夔门,过万县,到重庆;第二条是从湖北经安康,入汉水,走汉中,取道川北入川;第三条是从桂林经贵州入川。

  高校迁川,大体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37年至1939年,全部或部分迁川的院校有31所;第二个时期,自1940年下半年至1943年春,又有11所高校迁入四川;第三个时期,自1944年夏季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经过这三个时期的搬迁,共有48所高校先后迁入四川,其中重庆26所、成都7所、璧山3所,万县、江津、乐山各2所,巴县、三台、金堂、泸县、南溪、江安各1所。

  内迁四川的高校,除少数是溯长江而上直接入川的以外,大部分高校都因国民政府对高校的迁移工作没有整体计划,缺少指导,更无切实的支持,致使学校往往经过几度搬迁而难以安身;每至一处,喘息未定,便又因战事逼近而不得不继续流亡。搬迁次数最多的是国立同济大学,经历了7次大搬家。该校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前,撤离吴淞,迁往上海市区;后因战事日趋紧张,决定内迁。该校先后迁往浙江金华以及江西赣州、吉安,历尽磨难于1938年7月迁入广西八步,随后,又迁到云南昆明,并于1940年冬开始陆续撤离昆明,迁往四川省南溪县李庄。

  全部迁川的高校有大学14所、大学研究所2所、独立学院13所及专科学校19所。迁川各高校,除国立中央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政治学校等少数几所外,一般规模不大。因辗转搬迁,各校教职员和学生的人数不断减少。据国民政府教育部报告:抗战前,全国大学及专门学校学生4万余人,教职员约7000人;到1938年,学生减少了2万人,教职员减少了2000人。

  由于遭受国破家亡之痛,迁川各校师生远离故土,在搬迁途中又饱受颠沛,所以他们从事教学、学习及科学研究,一般都十分刻苦认真,同时,参加各种抗日民主进步活动也较为积极。

  入川之初,大部分高校只能借用破旧庙宇、祠堂当校舍,大都简陋不堪。如国立武汉大学先后借用乐山嘉定文庙、崇圣祠、三清观、大佛寺等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十分不便。

  战争旷日持久,物资奇缺,米珠薪桂,政府救济更是杯水车薪。教师的薪金锐减,七折八扣,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学生的生活更是清贫不堪。

  慷慨接纳 共促进发展

  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四川,在短短的时间内要接纳安置如此众多的高校,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四川的民众和地方政府机构对历经颠沛,从广大沦陷区迁来的高校师生们给予了援助。如国立同济大学入川时,“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四川省南溪县李庄乡绅慷慨解囊,解决了该校的燃眉之急。四川人民的热情与支持,使迁川各高校师生虽饱受搬迁之苦,也为求得一席安身之地而深感欣慰。

  大批高校迁川之后,形成了四川地区文化与教育界人士相对集中的局面,在客观上给四川文教界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学习借鉴的机会,也为四川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四川省教育厅提出:“要因利乘便,利用各大学的设备与专门人才,加强合作,做好各种推广工作,促进四川省教育文化建设事业。”一是利用迁川大学的专门人才指导所在地区中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并为他们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如所制订的职业教育计划以及中等学校分区辅导办法均请金陵大学、齐鲁大学等校教师参与会商,并协助实施。二是与各大学切实合作,如举办学术讲座、讲演,推广农业合作运动,指导医药卫生,指导和推广职业补习教育等。三是借助众多大学迁川,为学生升学提供便利条件,创设清寒优秀学生助学贷款及奖学金。

  在迁川高校与文教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四川的文教事业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快发展。国立中央大学新设师范学院拥有常道直等一批著名教授。一些著名的文化人士,如徐悲鸿、潘天寿、马思聪、戴爱莲等,也举办过画展或音乐会。而教育界人士积极参与教育管理与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在四川省教育厅内,省外的教育界人士纷纷担任要职,较为著名的有主任秘书陈伯钧,主任秘书兼督学室主任章柳泉等,而教师参与教育行政办学成绩显著的也不乏其人。

  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四川教育的帮助指导,大大改善了省内教学的质量。如冯友兰、梁漱溟和国立东北大学姜亮夫、武汉大学的叶圣陶等都先后担任暑期教师讲习会的讲师,分期分批对当地教师进行教学示范。叶圣陶曾担任四川省教育科学馆第二组主任,参与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编辑有《精读指导》《略读指导》《小学生诗选》等教学补充读物,并代表教育厅对成都近郊各县的国文教育进行巡视指导。此外,四川省教育厅还与梁漱溟合作兴办南充民众教育馆,与晏阳初合作开办新都平民教育实验县,并请冯玉祥、冯友兰等人到迁川各高校进行各种讲演。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川各高校在经历了8年的流亡之后,开始陆续返乡。到1947年春,迁川的大部分高校返回原址;有一些私立院校因各种原因而留川,或另创新校,或由川人接办、变换校名。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留在了四川,如宋君复、刘承钊等人,继续为四川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11月6日 总第2833期 第二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