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大学 > 内容正文

抗日战争期间迁往四川的48所高等院校名单,看看有没有你的母校
来源:四川文史资料(第14期)   2019-09-10 08:37:55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全国共有专科以上学校(含国立、省市立、私立)108所。七七事变爆发后的7、8月起,各高校师生开始带着大量书籍、实验仪器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迢迢千里从华北、华东迁到内地。当然,说 “内”只是相对的,它不仅指西部内陆,包括本省边远地区,也应包括一定时间内的租界和香港。

  除了日后大家熟知的西南联大,当年参与迁徙的几乎囊括所有高校。早在1936年,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就预测“国家的前途将会更危险,教育要有所准备”,开展内迁准备工作,于1937年12月迁到重庆沙坪坝。大部分学校迁入四川、云南等西南几省。如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迁到重庆,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和交通大学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先后迁往湖南、贵州和四川璧山,武汉大学内迁四川,浙大迁到贵州。一部分大学迁往西北几省,如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安,焦作工学院迁往陕西天水,东北大学和民国大学迁入山西。还有一部分大学由大城市迁往本省内比较偏远的县镇。如中山大学迁往梅州、山西大学迁往晋南,厦门大学迁往长汀,广西大学迁往柳州,安徽大学迁往沙市,湖南大学迁往辰溪,河南大学迁往鸡公山,这类大学占全国高校的1/4左右。

  受战事的超预期发展影响,部分高校内迁次数太频繁,饱受战祸之苦,如同济大学共迁了6次,辗转于沪、浙、赣、桂、云、川等地。据不完全统计:迁校4次以上的约有19所,其中7次的有中山大学、山西大学等5校;8次的有广东省文理学院,各学校所到之处,皆为落后的山区,备尝艰辛。  高校内迁于1939年底基本完成。到1940年,高等学校和在校学生都恢复到战前水平,大学113所,学生52376人。  在上述高校大迁移中,其中迁往四川的高校共有48所,详细名单如下: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