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大学 > 内容正文

抗战期间复旦大学旧址
来源:百度百科   2020-01-07 08:47:17

  抗战期间复旦大学旧址位于北碚东阳镇夏坝。由著名教育家马相伯于1905年在上海创办,1938年2月内迁北碚。1997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情况

  抗战期间复旦大学旧址位于北碚东阳镇夏坝。由著名教育家马相伯于1905年在上海创办,1938年2月内迁北碚。1997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学校设有文、理、法、商、农五院二十二系及两个专修科,并设置有科学馆、新闻馆、商科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室等,培训各类人才。广大师生高举抗战、团结、进步大旗,积极加入抗战洪流,成立了《中国学生导报》、菊社、话剧社、文摘社、新民主主义青年社等进步团体,创办《中国学生导报》、《文摘》、《夏坝风》等刊物和壁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复旦成为大后方坚强的民主堡垒。夏坝与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并驾齐驱,成为战时后方文化民主的“三坝”之一,有“小延安”之美誉。由于学校倡导“学术独立、思想解放”的方针,吸引了如陈望道、周谷城、孙寒冰、曹禺、胡风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和各地的热血青年前来任教和学习。

  1946年7月,复旦大学迁返上海,留渝校友又在此成立了私立相辉文法学院,开设外语、文史、经济、法律、农艺等学科,聘请知名学者任教,解放后并入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和成都财经学院。

  1987年,在旧址上竖起了一块3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纪念碑,上书“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校址”几个大字,是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亲笔写的。碑的背面是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手书的碑文:“陋室绳床,坚持教学,含辛茹苦,研读不缀”,介绍了当时工作和学习的情景。

  在碑的后方,有一处小礼堂,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名曰“登辉堂”。它是复旦大学迁建时修建的第一幢建筑,是当时的办公大楼。楼名是以老校长李登辉之名命名的,至今保存完好。

  登辉堂后,还有当时学校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孙寒冰墓园一座,铭刻有《复旦大学师生罹难碑记》、《孙寒冰教授墓志》,记载着当年日军飞机轰炸北碚时的情景。

  1995年5月,复旦大学校友第四届世界联谊会在重庆召开,来自美洲、欧洲、我国台湾及大陆各地的300多位抗战时期在这里求学的老校友,曾结伴前来旧地重游。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