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大学 > 内容正文

南京大学校史中的抗战记忆
来源:南京大学新闻网   2020-04-18 16:04:03

  抗战期间,南大前身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师生员工,以各种形式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在炸弹下淬炼出摧不毁的民族脊梁。

  顾毓琇:历史剧《岳飞》激起爱国豪情

  淞沪战争爆发后,顾毓琇教授亲率中大学生到南京车站为十九路军送行壮志。从车站回来,他翻出昔日所作的《荆轲》剧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让他热血沸腾,豪气顿生。他不分昼夜,伏案挥毫,写成了四幕历史剧《岳飞》,并请张静江题签,连同由吴稚晖题签的旧作《荆轲》印成一个单行本,及时推向社会。

  顾毓琇用《满江红》唱出了人民奋起抗敌的共同心声,激起了广大军民的同仇敌忾:……偏安耻,犹未雪,失地恨,何时灭?要从头完整金瓯残缺!民众同仇拼骨肉,将士敌忾涂膏血。到最后胜利定属我,弥前阙!

  陈裕光:永远不用日货

  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金陵大学,全校沸腾。当年10月9日,时任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带领金大教职员呈请国民政府移师抗日。学校迅速成立“反日救国会”,组织师生军事训练,并开誓师大会,陈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宣誓,永不使用日货,大大增强了全体师生的爱国热忱。

  陈裕光校长“永远不用日货”誓词如下:“我校师生以复我之青天为誓,以照我之白日为誓,以祖国山河为誓,以祖国丘坟为誓,誓以热血,誓以至诚,终我一生,永不使用日货。如有悔心,或生二志,人天共戮。此誓。”

  罗家伦:寇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七七事变前,国立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均处于稳步发展时期,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8月15日起,日机连番轰炸南京,中央大学建设万人大学的宏大计划随之夭折。校长罗家伦面对敌机留下的弹坑,愤怒而坚定地说:“寇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罗家伦在重庆警报声中写作的文章《炸弹下长大的中央大学》中提到:“敌人可以炸毁的是我们的物质,炸不毁的是我们的意志!炸得毁的是我们建设的成果,炸不毁的是我们建设的经验!”

  他提出,“我们抗日不只是我国的兵找着敌人的兵来抗。而且,要我国的农找着敌人的农来抗,工找着敌人的工来抗,商找着敌人的商来抗,学校找着敌人的学校来抗。所以中央大学抗日的对象,就是敌人的东京帝国大学。我们现在应该问我们的科学和一般学术,抵抗得过敌人的科学和一般学术与否。我们希望我们以科学与一般学术,压倒敌人……”。

  王伯沆:临大节而不可夺

  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前夕,中大教授王伯沆身染重病,上有八旬老母,不能外出避难,家中一贫如洗,常无隔宿之粮,不得已出卖藏书维持生活。一天,王伯沆获悉出高价收买他的藏书的是大汉奸陈群,他立即退还书款,收回原书。掮客多方劝解,他愤怒地说:“我的书卖给识者,决不卖给汉奸。”后来汪伪政府的立法院长陈公博知道这件事,特派人送来五百元伪币,他拒而不受,陈公博复驱车前往拜访,先生拒不接见。后着人送来参事室的参事聘书,月薪三百元,先生责令儿子退回,并对家人说:“人是要生活的,但要问问自己怎样活下去才有意义……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与他们同流合污,出卖灵魂,为虎作伥,那不是等于拿屠刀杀害中国人么?我死后也不要接受分文救济,否则,不是王氏的子孙。”先生忧愤成疾,不久病倒,临终前嘱咐家人“身后千万不要发丧,悄悄埋葬在后院,以免招摇,惹出麻烦”。

  1946年,中央大学复员回到南京后,为王伯沆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国民政府敬送了“爱国耆儒”的金字匾额,以表彰逝者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民族气节。

  大纛坪:师生众筹旗杆

  1934年秋,与金陵大学毗邻的日本领事馆内,兀然竖起一座钢骨旗杆,每日升挂“太阳旗”。金大师生入门翘首,无不“触目刺心,忿而共慨”。学生朱恕、郑槐等30余人联名拟就《从速竖立旗杆启事》,在《金陵大学校刊》上发表,短期内就募集到大洋680多块。次年8月,一座高耸入云的旗杆在该校大礼堂南侧拔地而起。此旗杆入土5米,地上部分由28节钢管套接而成,高40米,比日本领事馆的旗杆高出10尺有余,质量与外观都胜日本旗杆一筹,以镇其邪、挫其锐、克其霸!

  为举行庄重的升降旗仪式,金陵大学秘书处专门发出通告:“自1935年10月14日起,每日上午6时15分、下午5时举行升旗、降旗仪式,全体师生于所在地点一闻号音,即需中止一切活动,自动立正,目送国旗徐徐升、降。”

  1964年5月,南京大学(院系调整时由四牌楼校园迁至天津路金大校园)因需在旗杆竖立处建造教学楼,遂将旗杆迁立大操场南侧,并镌文于旗杆基座,以作永久纪念。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南京大学特将此处正式辟成“大纛坪”。每逢节日庆典,广大师生便列队坪上,隆重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全校师生:防空洞中潜心学术

  重庆大学东北面的两个小山丘,就是中央大学在重庆选定的校址沙坪坝松林坡,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的中大师生,在这里度过了8年艰苦的抗战生活。

  虽然中大师生长期处在“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的状态,但是中大师生依然坚持潜心科研,取得非常不错的成就。金大教授李方训在钻防空洞、躲空袭的情况下,取得了一系列的创造性的成果,发表了十多篇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论文,并曾不止一次作为我国化学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国西北大学于1948年特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并赠予象征着已打开了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在西迁办学近9年时间里,中大、金大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遍布抗战和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其中有4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3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5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大学58人,金陵大学7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