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大学 > 内容正文

西北联大抗战中的教育
来源:共产党员网   2021-06-17 15:10: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号教学楼正门,是该校标志性建筑。1936年秋建成,当年号称“西北第一楼”。抗战期间3次遭日军飞机轰炸,多间教室被炸毁,主楼却安然无恙。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同时组建于1937年9月,是抗战时期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西北联大始称西安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后迁至陕南汉中一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并发展为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和西北师范学院等五所子体高校,子体各校延续了西北联大的战时大学联合管理体制和办学精神,至1946年底部分子体高校“复原”平津冀。西北联大在极困难的环境下,宣扬和实施战时教育思想,支持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同时不忘高等教育的本职,尽心竭力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谨严于科研教学,完成了保存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撒布西北高等教育火种的重任。

  西北联大的抗战爱国教育 抗战以来,民族爱国主义宣传及实践活动在国内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西北联大更是将组织抗战爱国思想的传达与宣传作为第一要务。《西安临大校刊》在《发刊词》中这样描述中华民族所处之环境及民族抗敌之决心:“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今日吾国抗敌战争不竞至此,大多数同事同学之故乡父老,已被芟夷虔刘一空,试问此时此日,成何现象?岂非吾辈最高学府中人所当泣血锥心,锻炼磨砺,以与暴敌相周旋者耶?”意在使师生明了时局、激励士气、抗敌救国。

  教授李季谷、许寿裳等在军训过程中给师生们所作的演讲,在西北联大抗战爱国宣传史上留下了佳话。李季谷演讲的题目叫《中国历史上所见之民族精神》,他说,越王勾践为复国大业忍辱负重,精心计划的精神值得我们效仿;荆轲知其一去不得返而义无反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祖逖枕戈待旦、击楫中流,以光复中原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践履;文天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学生们也自发地组织各种以抗战爱国为主题的活动,为了调动师生捐献的热情,学生们竟然想出了以“节约献金竞赛”的方式进行募捐活动,得到了师生积极响应。

  西北联大的军事教育 围绕抗战救国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加大军体教育分量,是当时西北联大师生的共识。军训成为学生的日常必修课,被认为是“矫正过去文人的孱弱积习”、“培植抵抗侵略的能力”的绝佳途径。学校师生对于军训工作相当重视,训练成效不佳,学生主动联名提出申请,要求学校批准延长军训,学校甚至还将军训当做假期作业。

  军事教育增加了师生抗战的信心与热情,一批师生直接走上了抗战的最前线。最为传奇的是西北联大地质系郁士元教授投笔从戎的故事。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43岁的郁士元申请放弃大学教授的职务,要求参军上前线杀敌立功。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批准,蒋介石亲自接见并特授予其少将军衔,《大公报》这样宣传他:“自知识分子从军运动成为风尚后,大学教授之申请入伍者,此为第一人。”

  西北联大的社会责任教育 西北联大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社会教育功用,经常组织学生,积极发动民众的抗战爱国热情,组织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对陕南小学教师进行暑期讲习培训,以及组织各种针对校内外积极分子的培训班,如家事讲习班、看护训练、下乡宣传队等。并在师生中积极推行实业教育内容,鼓励研究实用问题。

  在西北联大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国民政府逐渐意识到西北联大对“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开始为构建西北高等教育格局做长远考虑。1938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西北联大“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南迁汉中后,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进一步指示:“西北联合大学“尤负西北文化重责,钧以为非在万不得已时,总以不离开西北为佳。”久居平津繁华之地,现在要永久布局西北,西北联大的师生虽然从感情上不愿意,但从理智上,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个安排,并且乐意做“文化开秦陇”的先驱。1939年5月,在西北联大城固校区举行的开学典礼上,常委报告中说明了改名西北联大的意义即在于“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

  西北联大“为未来储才”的专业教育 西北联大师生在异常艰苦的时代,用实际行动支持了抗战大业。除此之外,师生们并未放松对专业知识的求索,他们将专业学习与个人修养看成了抗战爱国的一部分。国文系黎锦熙教授推出了汉字拼音方案,他编写的《方志今议》更被学界奉为现代方志学的“金科玉律”;王子云在国内首次进行艺术考古,出版了《中国历代应用艺术图纲》等10余部著作;黄文弼发现西汉纸,首次论证了楼兰、龟兹等古国位置;数学系的曾炯以两个“曾定理”和一个“曾层次”蜚声海内外;地质系张伯声的地壳波浪镶嵌理论被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地质构造的五大学派之一。

  面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高校的境况,如何统一人才培养的标准遂成了一个问题,但西北联大并未弱化学生的修养要求及学术标准,而是最终选取了向高标准看齐的态度。为督促学生刻苦学习,工学院推出了非常严苛的“末位淘汰制”:凡考试两门功课未及格者必须留级。高标准严要求也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学生们昼夜苦读,学风极佳,出现了名噪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一段“七星灯火”的佳话。

  西北联大的战时教育体系无疑是当时国内高等教育战时教育的典型代表。它加深和拓宽了中国抗战战线的深度和广度,也为抗战及战后建国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极大贡献。西北联大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高起点、高层次的西北高等教育体系,更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她贡献了振兴西北、扶助国家复兴的巨大力量,其深沉的社会责任意识也留存并激励着西北的文化教育事业。(作者:西北大学 赵万峰)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