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大学 > 内容正文

太行山里的“抗日军政大学”
来源:《寻访河北红色印记》   2022-06-28 10:05:23

  “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这首抗大校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晓,然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它鼓舞了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投身抗日的战场。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是太行山麓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敌后总校就曾设立在此。

抗大陈列馆前厅

  威武抗大的发展历程

  1935年10月,由红军院校组成的红色干部团随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到达陕北后改组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此基础上,1936年6月1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在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移驻延安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毛泽东兼任政委、教育委员会主任,林彪任抗大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罗瑞卿任抗大教育长、副校长。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为了吸收和培养更多的抗日力量,进一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与巩固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10日,经过整编的抗大离开延安,挺进华北办学。1940年11月4日,进驻邢台县浆水一带。在此办学两年零三个月,谱写了抗大校史光辉而重要的篇章。1943年1月24日,为了最大限度的保存干部,准备进行战略反攻,抗大返回陕北绥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抗大也随之完成了其伟大的历史使命,后分为各解放区的军政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合并成立国防大学,成为全国最高军事学府。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抗大先后培养了十多万名军政干部和专业人才,为中国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第一次授衔的将军中近90%曾在抗大工作、学习过。

抗大总校太行山驻地碑文

  抗大与邢台浆水的情缘

  自1940年11月抗大总校进驻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抗大的教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群山环绕中,有砖石垒砌的校舍,数千名抗大学员分住在农家或是整修过的戏楼、寺庙、马棚。为了减轻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负担,全校师生大搞生产,厉行节约。他们吃谷糠,打赤脚,石板为桌,石块为凳,沙土为纸,木棍做笔,认真接受文化与理论知识的培训;山坡上,瞄准射击,刺刀拼杀,军事战斗科目个个素质过硬。

  1941年1月28日,抗大总校第七期开学。中央军委特别指示,要求总校“坚持在华北训练部队干部,着重训练上级干部,训练参谋人员,培养教员,有计划地编写教材,整理总结教育经验,加强对于分校的领导”。后来,这套教材被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誉为“敌后教育的灿烂之花”。同年6月1日,抗大总校在总部驻地前南峪举行了抗大建校五周年纪念大会。大会上,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对学校的成绩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欢乐的氛围中,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新华日报》(华北版)、《解放日报》等报刊纷纷刊发了校庆盛况的报道。毛泽东、朱德等为大会题词。

  日寇把抗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下狠心要“消灭抗大”。据称,冈村宁次曾声称:“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边区的一半”,“宁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1942年5月,日军以四路合击扫荡前南峪抗大总校。抗大师生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积极配合八路军将士对敌人空虚的老巢进行猛烈袭击,炸毁碉堡几十个,缴获大量战利品。抗大在两个多月的转战中,边战斗边学习,配合主力部队彻底粉碎了日寇的“拉网扫荡”,6月底,胜利返回前南峪。

抗大陈列馆

  抗大精神与太行山精神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抗大师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使得抗大实力得以不断增强,抗大精神得以继承发扬。1995年,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大陈列馆兴建在前南峪村的南山坡上,建于1997年,1999年9月竣工,由杨成武将军题写馆名。2001年,抗大陈列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名为“国防教育基地”。馆藏的960件文物、图片、资料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被誉为“革命熔炉”的抗大历史。

  解放后的前南峪人民传承弘扬抗大精神,他们植树造林、修地造田、兴修水利、兴办工厂。特别是到了80年代,前南峪成为河北省“太行山道路”的受益者。河北农业大学的李保国与课题组的老师们走进太行山区,利用他们的技术服务老区人民。当他们来到前南峪时,针对山体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干旱少雨的特点,陆续提出有针对性的蓄水技术、整地技术、防洪减灾工程技术,让前南峪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植被覆盖率达94.6%,林木覆盖率达90.7%,1995年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有“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美誉。在专家的指导下,老区群众栽果树、种板栗。如今的浆水苹果等品牌已享誉全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诠释。

  走进前南峪,面对满山遍野的果林花香,“再造秀美山川”六个大字赫然醒目,她静静地诠释着抗大精神、太行山精神中“为国为民”的主旨所在。

  选自《寻访河北红色印记》,花山文艺出版社,2020年11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