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大学 > 内容正文

抗战烽火中的甘肃学院(一)
来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文   2025-05-26 11:13:55

  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在兰州成立。辛亥革命之后,1913年,学校改名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1928年学校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31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兰州中山大学遂更名为甘肃大学。1931年5月,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邓春膏任院长。1937年,朱铭心任甘肃学院院长,倡导创办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1938 年2月,王自治任甘肃学院院长,1941年宋恪接替王自治担任院长,1944年3月,改为国立甘肃学院。1946年,在原甘肃学院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辛树帜筹办,并为校长。1949年,兰州解放,辛树帜校长率兰州大学回到人民手中。

  抗日烽火中慷慨激昂的甘肃学院校歌

  据张克非先生主编的《兰州大学校史》记载,抗战期间,甘肃学院的师生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尽可能地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伴随着抗战的烽火和日军飞机的炸弹声,甘肃学院的师生们在1938年7月19日上报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甘肃学院校歌》中悲壮地唱出自己的爱国激情:

  甘肃学院校歌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

  割断我们长衫,

  抛却我们浪漫,

  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

  大踏步冲出潼关,

  看一片漫天的烽烟,

  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

  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

  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迟延,

  捣碎我们花冠,

  停止我们歌筵,

  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

  乘长风冲上青天,

  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

  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

1938年7月19日,甘肃学院在给当时教育部核鉴校歌的呈文

  甘肃学院校歌创作于1938年,反映了甘肃学院师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觉醒,展现了甘肃学院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勇担国运的英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预示着这所历经坎坷的学校终将在全面抗战的艰难困苦中获得新生,走向全国。时值抗战初期,战火逐渐烧到中国西北边陲,军民奋起抵抗,揭开兰州保卫战的第一页。甘肃学院校歌通过广大师生的传唱,很快响彻西北,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甘肃学院的猎猎战旗,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强不息的兰大精神化作了抗战时期西北青年学子的向往、追求和憧憬,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心中最难忘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这首校歌,尽管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词曲作者,但那明快的节奏,浑厚的年代感和历史底蕴,一下子就把人们拉回到兰州大学前身——甘肃学院时期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触摸到了广大师生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历史记忆。

  抗战初期甘肃学院的“易长风波”

朱铭心

  朱铭心(1895—1974),字镜堂,甘肃靖远县三滩乡人,1895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时在本地私塾读书,后求学兰州,进入甘肃省第一中学就读。1923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1926年考入北京研究学院,毕业后留北平师大任教。在此期间,曾与李大钊、章伯钧等人交往,深受影响,追求民主科学。1932年,受甘肃学院邓春膏之聘回甘执教,任甘肃学院教授兼事务长。1933年,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1936年,倡导创办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1937年经甘肃省政府委员会研究通过,报教育部批准任命朱铭心为甘肃学院院长。甘肃学院内设有法律科、文史科和医科,附设高中部、实验小学,在校大、中、小学生1500多人,其中大专学生500余人。当时大学西医教室甚缺,为了提高西医教学质量,朱铭心费尽心机,四处奔波,从张学良部队中聘请来曾在德国留学的西医专家王敬怀担任科主任,充实师资力量,为甘肃培养了高质量的西医人才。朱铭心还曾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铭心同情鼓励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支持保护青年抗战团,引起国民党甘肃当局的注视,于1938年2月被软禁,受到迫害,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脱身离开兰州,流落西安、重庆等地。此后,投笔从戎,通过贺耀祖(曾任甘肃省主席)介绍,在汉口第三集团军孙相司令部任上校参议,随军开往郑州、永川等地抗日前线。

朱绍良

  1937年4月,朱铭心接任院长后,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号召指导下,甘肃学院师生的爱国热情迅速高涨,很快成为兰州地区和全省青年爱国活动的中心,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引起国民党甘肃地方当局的不满。1938年2月,甘肃省主席朱绍良下令,将朱铭心调离甘肃学院,调平凉中学校长王自治接任。此举遭到甘肃学院进步师生的抵制。广大师生挽留朱铭心,拒绝接任者。2月21日,王自治奉命到甘肃学院进行工作交接,学生代表罗伟等组织学生公开阻拦,使王自治十分尴尬,朱绍良大为恼怒。朱绍良当天发布甘肃省政府令,对朱铭心和甘肃学院师生严加训斥,威胁“对于此次鼓动风潮、行动出轨、不接受政府命令之学生,着即开除学籍,其能悔过自新者,故念其一时错误,准予留校,以观后效。”24日,甘肃省政府又训令王自治“兹定整理办法:一、现任职教员一律解聘,另候聘用;二、住校学生一律离校,重行登记,听候通知入校;三、如非该校职教员学生而仍盘踞校内,显系别有作用,即于逮捕。”以高压手段平息了甘肃学院学生抵制更换院长的活动。

王自治

  王自治(1889-1965),字立轩, 清光绪十五年(1889)二月生于甘肃省正宁县宫河镇南庄堡。清宣统二年(1910)十月,在西安上中学期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开展反抗满清政府的革命活动。1917年10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时为3年制)。1920年8月,王自治从北大毕业,参加了新兴国会议员竞选活动,和陇东帮统张兆钾被选举为新兴国会议员。但由于直皖战争爆发,新兴国会未能召开,王即回到兰州。同年12月,任省立兰州一中数学教员。1921年2月至12月,任兰州农业学校教务主任。1922年至1924年,任省教育厅第一科科长。1928至1929年,任甘肃省建设厅第四科科长。1930年1月至1931年1月,任陕西省第一中学物理、数学教员。1935年任平凉中学校长。1937年,王自治在兰州中等以上教职员训练班受训,任西北训练团处长,每天早晨早起,坚持锻炼身体,引起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的注意和好感。朱绍良向旁人打听王自治的情况,加之王自治之前任校长的平凉中学连续3年考试成绩名列全省第一,故而甘肃省政府于1938 年2月任命王自治为甘肃学院院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