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大学 > 内容正文

抗战烽火中的甘肃学院(二)
来源:   2025-05-26 11:22:07

  日机轰炸兰州与甘肃学院师生反空袭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腹地,是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更是连接中国和苏联的重要交通运输管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作用,使兰州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地区,抗战时期中日空中对决的重要战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空战歼敌最多的辉煌战果,就是在兰州空战中产生。在此背景下,毗邻西北国际交通线重要通道——兰州黄河铁桥的甘肃学院作为当时甘肃青年抗日救亡的中心,在日军飞机轰炸空袭中也遭到了重大损失,但学校积极发挥智力优势,在带领师生反空袭、引导市民防空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院学生》等抗战刊物

  1939年12月26至28日,日军对兰州进行连续3天的空袭,共被中国军队击落10架,这是第二次兰州空战大捷。然而,在空战胜利的背后,兰州各地遭到巨大损失,兰州大学也无例外。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1939年12月28日空袭中,毗邻兰州黄河铁桥的甘肃学院校园落弹数枚,尚有一弹未炸。经调查,日军空袭炸毁房屋45间,震坏者二十余间,其他门窗玻璃,损坏甚多。兰州大学档案馆档案显示,1940年甘肃学院将被炸后教员宿舍、医科教室、储藏室、学生宿舍等处损失的器物造具整理成册,共计56类,813件。1942年2月20日,甘肃学院向省政府呈报遭日机轰炸后,教员宿舍、医科教室、贮藏室、学生宿舍等处房屋、器物损失清单。在1941年日机轰炸中,甘肃学院共被炸毁、震倒、震坏校舍房屋204间。根据1939年度的统计,甘肃学院共有校舍391间。可见,仅此次日机轰炸,就使学院52%的房屋倒塌或受损。在日机轰炸后,甘肃学院曾两次对轰炸造成的损失进行上报。甘肃学院第一次报告为54680元,第二次又补报增加53227元。1942年8月31日,甘肃学院上报省政府,学院遭日机轰炸救济费,共计40000元。1945年7月,由院长宋恪签署的抗战期间《国立甘肃学院财产间接损失报告表》显示,学院先后支付疏散费、救济费等共计88302元。这对于经费拮据的甘肃学院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支出。从总体来看,多年的日机轰炸,给甘肃学院的校舍和财产、设施造成巨大的损失。到1945年5月抗战胜利前夕,甘肃学院仅剩各类房屋244间。

  为向全校师生普及防空知识,做好应对日机轰炸的准备,1937年8月中旬,学院特请于湘卿先生于每日早晨7时至8时,在理化教室讲演,介绍防空问题,并要求全院各系级学生及工友,准时前往听讲。1937年11月,甘肃学院还要求王景槐先生在讲授战时救援时将甘肃防空协会下发的材料进行讲述。甘肃学院还组织3个学生宣传队,到兰州各处向民众宣传防空知识。为了应对日机轰炸,在1937年底,次年初,甘肃学院花费3000余元,在校园内修建了防空洞。1939年冬,日机频繁地对兰州进行狂轰滥炸。教育部训令:“查近来敌机屡至内地滥施轰炸,各学校亟应从速筹建防空设备,以免无谓牺牲。合行令仰该厅转饬所属各学校切实遵办。”甘肃学院遵照训令,先将高中部迁往“费家营防空校址上课,以避危险而策安全。”甘肃学院在费家营勘察设计补修校舍一案,委托甘肃省疏散建设设计委员会工程处接洽办理,预算总计建筑费11790元。甘肃省档案馆保存有当年修建费家营校址的建筑工程概算表以及平面图。抗战期间,甘肃学院的师生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同呼吸、共命运,甘肃学院竭尽全能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战初期甘肃学院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刘日修

  全面抗战爆发时,甘肃学院是省内建校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高校,不仅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而且还竭尽所能服务地方社会。抗战全面爆发初期,受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影响,甘肃学院学生规模化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这所高校迅速成为当时全省青年救亡运动的中心。1937年10月中共甘肃工委成立后,首先在青年学生中开展活动,宣传抗日救亡,发展党的组织。刘日修,化名刘南生,男,生于1917年12月,陕西安康人。1937年9月,刘日修考入甘肃学院教育系,掌握该院学生自治会任常务干事,主办进步刊物《甘院学生》,散发各校。同时在学生中物色对象,培养发展罗扬实等人入党,由罗扬实负责组织甘肃学院的学生运动。在兰州师范,经过培养吸收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党支部。此外,在兰州中学、兰州工校、兰州农校也发展了一批新党员,1937年12月建立“兰州市学生委员会”,直属甘肃工委,由刘日修领导。被同学们推举为学生自治会常务干事的甘肃学院学生、甘肃工委青年工作负责人刘日修,在“七七事变”后,发动同学们组织抗日宣传队、歌咏队,出壁报、搞劝募、做演讲、办演出。兰州大学档案馆资料显示,当时甘肃学院学生在劳作课中,赶制毛袜手套送给前方将士。派遣医学毕业生,到战时后方服务团担任救护课程教学。

甘肃学院附属中学志愿从军学生名册

  在炮火轰鸣的年代,刘日修和其他同志不断发展进步学生入党,形成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进步学生群体,主导了学生自治会和《甘院学生》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很快,《甘院学生》成为在甘肃全省颇有影响的进步学生刊物。刘日修撰写的《坚定抗战的信心》、同为甘院学生的罗扬实撰写的《对持久抗战的正确认识》等文章,在《甘院学生》发表,对宣传抗日救亡,起到了积极作用。《甘院学生》构筑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战舆论和爱国宣传。此后的日子里,刘日修在八路军办事处、中共甘肃工委和谢觉哉的直接指导下组建兰州学委,领导甘肃学生运动。刘日修与罗扬实等进步同学积极参与组建了青年救亡团体——甘肃青年抗战团,简称“青抗团”,甘肃学院的很多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在社会上发起了慰问前线抗日将士的募捐运动,有力激发了兰州各界群众的抗日热情。青抗团还利用寒假返乡机会,在全省各县扩大青抗团的组织,广泛建立各地青抗团分团,将抗日救亡运动推向全省。据相关史料记载,甘肃全省各地共建有72个青抗团分团,团员3000多人。广大青抗团成员在各地城乡开展了抗日救亡工作,募集了大量捐款、衣服和各种慰问品,使爱国精神深入人心。

刘日修致院长朱铭心信函

  兰州大学档案馆保存有当年刘日修写给时任甘肃学院院长朱铭心的书信,表达了对时局的看法:“自卢沟桥日寇兆祸,三月以来,倾举国之力,向我全盘进攻。截至今日,全国各大都市,遍遭毁灭,而各地文化机关,亦随之变作灰烬!这样以来,全国数十万莘莘学子,均罹失学惨祸!”根据相关档案显示,刘日修起初是要去当时的北平投考学校,当途经郑州时,卢沟桥事件爆发,因此终止了行程。等他再转到兰州报考甘肃学院时,也早已过了考期,因此才写信给时任甘肃学院院长申请试读。在投报甘肃学院时,刘日修曾表达出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报国之志:“兹因学识浮浅,能力绵薄,难以胜任,乃宿志继续升学深造,一起将来学有成就,再图献身国家。”甘肃省档案馆保存的刘日修《甘肃学院学生状况调查表》,当被问到对于个人婚姻意见如何时,刘日修写道:“现值国难当头个人问题暂不考虑。”在对自己以往思想的评价时,他写到,过去的思想一切均着重国家民族之复兴运动。入校后,刘日修被同学们推举为学生自治会常务干事,在学生们当中有很高的威望。刘日修利用在自治会的合法身份,在学校内外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战宣传,直至1938年离开兰州赴延安。

罗扬实

  罗扬实,原名罗沔,男,生于1920年,陕西沔县人。1936年,16岁的罗扬实在西安上中学时,已经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救国会”等革命组织,成为当时西安青年运动中心之一的西安二中学生运动负责人,1937年春考入甘肃学院附设高中一年级读书。他在发售爱国书刊的进步青年团体——同仁合作社中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意气风发地论评时政,极力呼吁抗战和民主。1937年10月,刘日修发展罗扬实加入中国共产党。

谢觉哉

  刘日修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形成了强有力的进步学生群体。在这一学生群体夜以继日的辛勤努力下,由他们主导的《甘院学生》杂志很快成为全省青年中和社会上颇有影响的进步学生刊物,与同时期《甘肃国民日报》《西北日报》等抗战报刊,共同构建起声势浩大的抗战舆论和爱国宣传。为了将兰州各学院和全省的学生、青年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起来,在八路军办事处、中共甘肃工委以及谢觉哉的直接指导下,刘日修等组建甘肃工委领导下的兰州学委,具体领导学生运动。罗扬实是三名学委委员之一。刘日修还同甘肃学院的进步学生一道,组建了青年救亡团体——甘肃青年抗战团。谢觉哉曾评价甘肃青年抗战团为“团结广大不愿做亡国奴的青年,来担负抗战工作”的组织。谢觉哉还为甘肃青年抗战团指明了方向,即“抗战第一”“抗战高于一切”“处处不离抗战”“敞开门”的方针。“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在刘日修、罗扬实的领导和参与下,甘肃青年学生、妇女和广大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1937年12月初,经过选举,进步青年罗扬实当选总务部长,从而使甘肃青年抗战团成为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的甘肃青年团体,得到迅速发展。甘肃青年抗战团还利用寒假学生返乡机会,在全省各县扩大青抗团的组织,将抗日救亡运动推向甘肃全省。

  到1939年,据不完全统计,兰州已有党员五六十人,“其中工人党员二十余人。”中共兰州市委领导的组织计有:兰州邮电支部,书记陆云龙(后由陆治安担任);西北公路局汽修厂支部,书记甄廷兰;兰州印刷工人支部,书记梁朝荣;水夫工人支部,书记不详;兰州医院支部,书记薛志超;兰州空军机场支部,书记魏立人;兰州师范支部,书记汉尚忠;兰州农校支部,书记金树智;甘肃学院支部,书记芦渊安。当时比较活跃的抗日救亡团体有省外留学生抗战团、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西北青年救国会)、甘肃青年抗战团、伊斯兰学会、回民教育促进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甘肃青年抗敌自卫会、在乡军人抗日联络委员会(以帮会组织为基础)等。以上各团体中以甘肃青年抗战团的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它是由甘肃学院附中学生罗伟(任团长)和外地回兰的大学生谷苞等人发起,由共产党员蔺克义、樊大畏、罗扬实等先后担任各部部长,大力发动组织、推动救亡运动的开展。在兰州学习的外县籍的团员,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进行抗日宣传。在榆中、靖远、临洮、徽县、武威等25个县建立72个分团,团员约3000人。

罗伟

  罗伟(别名伟之),甘肃会宁人,1934年从兰州一中毕业后,考入甘肃学院。那时,血气方刚的罗伟,异常活跃,扶危济困,刻苦攻读,在同学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还被推选为学院学生会主席。在甘肃众多的抗日救亡组织中,以甘肃青年抗战团的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罗伟曾任甘肃青年抗战团的总团长,在甘肃学院“易长风波”中带领学生抵制新任院长,受到当局迫害离开兰州。1938年夏,甘肃青年罗伟在武汉演唱花儿,显然这是一次动员抗战的集会。罗伟唱了三首花儿:

  其一:阴山阳山倒对山,游牧人占的是草山;阿哥们抗日到前线,尕妹们家儿里生产。

  其二:尕马儿骑上者枪背上,老百姓个个打东洋;收失地嘛夺回沈阳;来呀,来呀,收失地嘛夺回沈阳!

  其三:战马成群的绿草滩,白帐房扎下的营盘;头一回打了个闪击战,把日寇,杀给了千千万!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