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儿童 > 战时儿童保育院 > 内容正文

为了祖国的未来——忆江西战时儿童保育院
来源:《南昌文史资料(第一辑)》   2024-05-22 14:51:08

  “七七”事变,响起了中国人民全面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炮声。当时,南昌市几个学校的女校长和几位知名妇女,自动起来组织江西妇女保育委员会。其中有南昌女中的刘恒,葆灵女中的周兰清,江西卫生厅的王傑仪和民政厅的傅以蓉、财政厅的潘某等十多人。为了救济战火中的难童,为了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能及时得到关心照料,江西妇女保育委员会向社会发起募捐,创办了江西战时儿童保育院。首任院长是南昌女中附小主任熊珍,后来由葆灵女中总务主任、具有献身于孤儿院事业精神的陈庆云接任院长职务。

  日寇侵入九江时,葆灵女中的汤一雯、章映芬两位女教师不顾个人安危,亲赴前线抢救儿童。还接受了九名来自浙江的难童和河南来的二批难童百余人,奉新县七、八十名遭受瓦斯毒害经抢救幸存下来的少数儿童,也被吸收到儿童保育院内。战时,儿童保育院的难童最高数达五、六百人,在抗日胜利后,仍有三百余人。

  一九三八年,马当失守南昌告急时,江西妇女保育委员会成员四散逃难,无法维持下去。保育院由江西省政府接办,归省妇女指导处领导,该院首先迁往赣西南永新县台上,这时儿童保育院除陈庆云院长外,有保育员和教师四、五十人。年幼儿童由保育员带领辅育,大的孩子半工半读,除参加生产劳动外,有文化课学习,院内设有小学校,小学毕业后,女生送葆灵女中读初、高中,男生送予章中学深造。

  葆灵女中与江西战时儿童保育院是两个不同的单位,但它们之间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期间,保育院陷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它既没有经济基础,又没有物质条件,当时,保育院不少儿童由于营养不良和缺衣少鞋,患有夜盲症和冻疮。迁在雩都的葆灵女中师生们想方设法以举办游艺活动的形式,一面宣传抗日爱国主义,一面以卖出戏票及小手工艺品的收入,购买鱼肝油、纱袜等赠送给保育院的孩子们,以增加他们的营养和温暖,为了要国民党省委和官员的子女缴纳学杂费而豁免该院儿童学杂费用一事,曾遭受到省教育厅厅长周邦道的责难。

  过去在炮火中成长的难童,今天均已成为建设四化大军的组成部分。

  小荣临是新四军战士邵唯和刘桂英夫妇的独生女儿,当时刚满周岁的小荣临因其父母要随军北上抗日,行军不便携带幼儿,只得留在儿童保育院内,托给陈庆云院长和周兰清等人保护和照料,直到解放后,孩子父亲是华北大学文工团团长,后改为北京市人民艺术剧院副秘书长。母亲是延安保育院顾问,后为中国人民大学保育院副主任顾问,来函查询,这时,小荣临已近十二岁了。邵式平主席赴京参加第一届国庆时,将小荣临带去北京,让他们一家得到骨肉团聚。邵荣临在北京读中学和师范大学,她现在在天津粮食局搞党务工作,爱人是铁道军代表,孩子已参军,荣临寡母刘桂英退休后,与独生女儿在一起,过着幸福的晚年。正是:三代战士共命运,齐奔四化鼓干劲!

  当时保育院女童孙金凤和张婉华等人,在葆灵女中高中毕业后分别升入大学学习。张婉华现在是天津化工部研究院化学工程师,孙金凤在武汉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还有不少男、女院童分布在国防、工业、卫生等各条战线上。这些在逆境中成材的孩子们,他们饱尝了过去的苦,更珍惜今日的甜。

 

文章作者系周兰清,摘自《南昌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南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3年内部发行,108-109页)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