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儿童 > 战时儿童保育院 > 内容正文

湖南分会第四保育院(湘四院)简介
来源: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网 作者:朱力士   2017-08-04 09:53:13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犯湘,人民流离失所,特别是沦陷区无辜儿童在死亡线上挣扎,情况危急。1941年夏,湖南保育分会得知已沦陷的岳阳、临湘两县又送难童500多名来长沙,急需筹建新院收容教养。分会电促当时在茶陵的第二保育院教保主任李融中在一个月内建立湖南第四保育院,并委以院长重任。

  李融中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从事小学教育多年,在长沙教育界颇有声誉。在第二保育院的筹建工作中,她协助齐新,付出了艰苦劳动;以后又同齐新一起带领学生逃难、迁院和开展教学工作,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接到新任务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李融中受命于危难之中,鞠躬尽瘁地日夜奔忙。首先选定院址,既要考虑交通、给养及与省政府联系的方便,又要考试环境和安全等问题,几经周折,才选定距耒阳省府驻地较近的攸县郊外六轮陂文家大屋,安顿下这500多难童。同时,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购置了所需生活、教学及医疗卫生设备。当时,战火纷飞,教职员匮乏,李融中忙中生智,向齐新借用第二保育院的毕业生(已升入初中,适逢假期)以及高年级学生多人,请他们当“小先生”。这批“小先生”既熟悉保育院生活,又是岳阳、临湘人,故乡情,语言通,年龄也相近,“同是天涯沦落人”,倍极亲切。他们为四院新生安定情绪、引上生活正轨并辅导学习,比成人效果更显著。不多久,新院秩序井然,气氛和谐温馨,院内员工及远近居民无不赞叹。

  随后,李院长设法聘请了一批教师来院任教,使教学走上了正轨。特别是她吸取了在湖南第二保育院教学的经验,针对战时环境及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等特点,从实际出发,实施了一套效率高而朴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集体主义教育:学生因受到小农经济影响,多有自私、狭隘、散漫等毛病,院方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并通过多种竞赛活动,培养自觉纪律。

  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离开家乡亲人,痛恨侵略者,最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每天的早会和晚会必唱《保育院院歌》(安娥词,张曙曲),歌词是爱国主义内容,学生常常边唱边流眼泪。

  三、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作力所能及的劳动,改善生活,又弥补了保育院经费不足的困难。

  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农家孩子文盲多,素质不高,保育院很重视文化学习的质量。当时有随院逃难的作家王西彦教高小语文,深受学生喜爱;其它数学、史地都有名师执教。

  五、战备教育:平日常作防空,救护演习和紧急集合。在后来的紧急撤退中,战备教育表现出显著效果。

  六、娱乐教育;孩子们离乡背井,常思乡想亲人,产生消极情绪。保育院每逢佳节开展娱乐活动,平日常组织体育、歌咏、戏剧等赛事,在娱乐中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1943年曾组织学生去耒阳公演《最后一课》、《逃出牢笼》、合唱等节目,反映极好。

  由于李融中带领教师实施了以上教育,使学生们的思想和文化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在三年比较安定的时间内,送走了一批学生上了中学,也使一些孩子由低年级提升到了中、高年级。

  1944年6月,风云突变,日寇为打通粤汉线,猛扑湘南。第二、四保育院在茶陵、攸县,是敌人必攻之地。当时不可能冒险撤向重庆大后方,只能朝省府后撤方向运动。因此,两院长商量,从茶陵、攸县出发,有分有合,互相支持,最终到达了湘南一隅的汝城。沿途崇山峻岭,荒无人烟,经常挨饿露宿山野;有时难民拥挤抢道,尸骨横陈,惨不忍睹。因为长途跋涉,时疫流行,孩子们染病卧倒者百余人,缺医少药,呼救无门,竟有少数人被时疫夺去生命,令人心痛。当年秋,全院抵桂东,找到医师护士,抢救病生。秋末抵汝城,喘息初定,病生亦渐痊愈。敌人虽陷汝城附近数县,却未能继续进犯,大局稍安,保育院又恢复了学习生活。

  1945年8月,传来日军投降的大喜讯,保育院师生欣喜欲狂,李融中院长带领他们结束了长达6年的艰苦历程。

  1946年3月,奉重庆保育总会指令:战时儿童保育院已完成了历史任务,各院应将孩子有家可归者送返原籍,无家者由地方慈善机构安置。四院即分别由各班老师将有家者交其亲属认领,无家者恰逢中国善后救济总署湖南分署接管,改为湖南第四育幼院,收容战后难童500名,仍由李融中任院长。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