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儿童 > 战时儿童保育院 > 内容正文

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
来源: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网   2017-08-05 09:18:02

  中外记者团到延安后,多次去“保育院”、“保小”参观。在他们的笔下,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保育院之一。他们在新闻报道中说: “延安保育院的孩子活泼可爱,他们的歌声和舞蹈,给参观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延安保育院儿童在游戏

  虽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但孩子们都很健康。他们不分男女孩,一律穿着统一的公家发的小灰制服,戴着小军帽,清一色的小八路打扮。他们穿着整齐干净,吃得也不错,一律实行供给制,享受着边区政府最高的伙食标准——小灶。据说是和延安中共最高领导人享受一样的伙食标准,所以他们都长得胖乎乎的,十分可爱。

 

  在延安参观访问,记者们的自由不受任何限制。我们参观了孩子们住的窑洞、做饭的厨房、活动室、学习室、游戏场以及洗澡房、体检室、洗衣房、病号隔离室……)

小八路们和彭总在一起

  赵战生小朋友是凌莎院长的儿子,他长得活泼可爱但并不特殊。记者参观时,他是小合唱队的成员,小家伙雄赳赳气昂昂的站在队列里,那表情,那姿态,活像一个久经考验的老兵。他们唱完《黄河大合唱》后,面前的记者们拥了过来,把他们围在了中间。路透社记者武道走过来,先把镜头对准战生拍了一张照,又伸出胳膊亮出他的手表向战生夸耀说:‘好看不好看?’战生抬头看了看那亮闪闪、金灿灿的手表,脸上露出了喜色,小家伙刚要说好看,话还没出口立刻又咽了回去,马上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把头转了过去。记者仍不放松地问:‘喜欢吗?要是喜欢我就送给你。’说着就准备摘手表。保育院的娃娃,如何应付这场面,真让旁边的先生、阿姨着急!小战生又抬头看了手表一眼,出乎记者意料地摇了摇头,坚决地大声说:‘不要!如果我长大了工作需要,公家会发给我的。’说完就想走开。记者们仍围着他问:‘那么,你长大了做什么呢?’ 回答更加响亮:‘长大了像爸爸、妈妈一样,当人民的勤务员。’”

小小合唱队

  这真是一语惊天下,使这些饱经世事的外国记者目瞪口呆。他们所料想不到的是,这话是出自一个延安幼儿园孩子之口,他们不得不相信,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事实。他们又实在弄不懂,这些小孩子是如何教育的……

  小朋友们的表演,更给参观者带来浓厚的兴趣。这些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娃娃,一点不认生,不怯场。看到那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一个个显得很精神,他们挺着小胸脯,高昂着小脑袋,神气十足的唱着、跳着……记者们不时举起相机,拍下了一张张动人的照片。即使带着不同政见的记者,看到这一切,不能不由衷地感慨: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征服的!

朱德和孩子们

  这就是延安的娃娃,人人都有一颗亮晶晶的心。人们常说小孩子不懂什么。其实,对于幼儿教育,大有研究之处,也许在他们智巧刚刚萌发时,正是人生德育、智育开发的最佳阶段。延安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是教者有心,学者无意,在生活、游戏、玩耍的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养成了习惯,在积极暗示、鼓励赞扬、严格要求、批评帮助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记者们信服了,这里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有一群普通而又伟大的人,他们在神奇的社会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培育出一代新人。中外记者参观团中的国统区代表赵超构先生,回到重庆后,发表了《延安一月》的特别报道,在文中盛赞保育院儿童精神面貌是在国统区“从未见到过的幸福愉快”!

“保小”师生创作的歌舞

  赵超构先生的《延安一月》在重庆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44年7月30日的重庆《新华日报》,在头版上发表了一篇专题报道,题目是《延安保育院怎样对儿童进行教育?》:

  “保育院孩子学习、生活有个显著的环境特点,就是半军事化。他们起床、早操、吃饭、上课、睡觉等,都有严格的纪律。但在课外活动、民主生活、师生关系上民主平等、独立自主,一点也不受半军事化管理的限制。正因为这样,孩子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就特别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