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儿童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护花使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儿童的救助与培养
来源:中国纪念馆   2024-08-28 15:00:48

  万千难童流离失所、冻馁交加

  流离失所的难童

  九一八事变后,成千上万的中国儿童被日本侵略者强行卷入战争漩涡,不得不承受各种灾难与不幸。原本需要国家和家长呵护的幼小生命,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万千儿童流亡道路或迫于经济而冻馁交加,或困于环境而教养失时,甚且中途遗弃,哭声遍于四野,沿门求食,死亡枕藉于通衢”,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儿童人数在7000—8000万,其中包括大量难童。七七事变后中国难童约400万人,一时间,“九江、安庆、京汉线、京浦线、浙赣线、陇海沿线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及内地,到处可见流浪的儿童,他们成了战争灾难最惨的受害者”。

  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动救助难童事业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早期发起人合影(前排左二为邓颖超)

  难童的凄惨遭遇,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中共领导人的关注。为了更好地“集体育儿,养教并举”,1938年初,周恩来在武汉就发出倡议,得到国民党军政大员及社会贤达的支持;邓颖超也多方联系宋庆龄、郭沫若、沈钧儒等知名人士,酝酿在武汉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收容和救助难童。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国共两党、各民主党派及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参与到救援难童的事业中来。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及部分负责人合影(后排右一为邓颖超)

  1938年3月10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全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简称“保育会”)在汉口成立。“保育会”是一个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救助儿童的社会团体,其宗旨是“抢救民族后代,培育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成长为抗日建国的力量”,以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邓颖超等5名中共党员为常务理事。

  随后,“保育会”在全国各地建立分会,并迅速形成每集中300至500名儿童就“向后方输送一次”的工作机制。抗战时期,该会在全国16个省及香港地区成立了分会以及50所战时儿童保育院,抢救并收养了近3万名难童。仅在1938年10月武汉民众撤退最紧张的时期,“保育会”连续开展了几场抢救行动,前后共收容难童1.5万名。

  第一临时保育院开幕典礼在汉举行

  邓颖超(前排左三)在第一保育院与部分保育会理事合影

  1938年5月1日,“保育会”下属的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正式开办,周恩来等人前往参加开幕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还专门为该院题写了“为国育英”的牌匾。入院的500名难童在保育院开启新生活后,有了一个新身份——保育生。

  武汉沦陷前夕,武汉战时儿童保育院师生在赴四川的江轮上

  在经历颠沛流离的苦难后,保育生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但在日军的步步紧逼下,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的第一批保育生,共计100人开始向重庆歌乐山保育院转移。截至10月23日,最后一批保育生成功撤离。汉口第一临时保育院共计接收转运儿童约8000名,分送香港、广东、湖南、贵州、四川和鄂西均县等各地保育院。这些孩子在汉口的“临时之家”度过了一段短暂且安宁的时光。

  从“小难童”蜕变成“小战士”

  在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这一时期儿童的政治引领与教育培养工作,将其视为抗日救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家、民族未来的主人翁。周恩来也特别强调,“儿童是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是抗日斗争中的一支小生力军。孩子们的抗日救国要和大人联合起来,要发扬救国、革命、创造三种精神”,要“一手打倒日本强盗,一手建设新中国”。

  中共中央领导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机关刊物甚至还提出了战时小学儿童训练的目标:“培养儿童民族的和社会的意识,学习抗战的理论和技能,提高政治的水准,坚强抗战的意志,在抗战建国这一国策底下,训练儿童成‘战士’,成一个‘建设新中国的健练工作者’,来参加抗战,来完成中华民族之自由解放,建设自由平等幸福的国家。”

  在抗日根据地,儿童使用的教科书、课外读本以及儿童刊物等都直接服务于抗战。连儿童的日常生活空间,包括学校的校门、校道、教室等校园环境都被充分利用起来,甚至连学生宿舍都被纳入抗战动员的范围。除了“悬挂‘闻鸡起舞’‘枕戈待旦’‘卧薪尝胆’等警惕标语”,历史上勇于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祖逖、苏武、蔡公时……等名人遗像”也都出现在学校等公共场合,让儿童随时可见。

  借助环境的营造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国共产党将抗战动员融入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使儿童的日常生活与抗战动员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抗战动员,中共成功激发了儿童的爱国之心,强化了其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使之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洪流,参加各抗日组织和儿童团,奋力抗击日本侵略者。

  少年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命运与国运始终紧密相连。在抗战的阴云下,他们的童年被剥夺了欢笑与幸福,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学会了坚强与勇敢,学会了担当与责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少年儿童应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怀揣理想,努力学习,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长大后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