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儿童 > 综合资料 > 内容正文

抗日儿童团:红缨枪下的烽火童年
来源:中部号角微信公众号 作者:郭茹   2025-09-10 15:45:05

  英雄档案:

  抗日儿童团是抗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的少年儿童抗日组织,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主要吸纳7至14岁的儿童少年,覆盖陕甘宁、华北、苏北等主要革命根据地,总人数超过85万。

▲晋察冀儿童团站岗放哨(太原市档案馆)

▲全副武装的抗日儿童团(太原市档案馆)

  1938年10月,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通过《抗日儿童团组织章程》,明确儿童团的任务是:一、宣传大家打日本;二、侦察敌情捉汉奸;三、站岗放哨送书信;四、尊敬抗战官和兵;五、帮助抗属来做事;六、学习生产不稍停。

图片 7

▲晋西抗日儿童团组织简章(太原市档案馆)

  为应对日军的“大自首”运动,晋察冀边区儿童团制定“五不”规约:不告诉敌人一句实话;不报告干部和八路军;不报告地洞和粮食;不要敌人东西,不上敌人当;不上敌人学,不参加敌人组织。儿童团的孩子们站岗放哨、捉汉奸、送情报、照顾掩护伤病员,利用年纪小、不易被人注意的特点,深入敌后抗日,涌现出一大批抗日小英雄。

  王二小, 1929年出生于河北涞源县上庄村,父母都是贫农,在家排行第二,村里人都叫他二小。他的家乡是八路军根据地,日军经常对其进行“扫荡”。作为一名儿童团员,经常一边放牛,一边放哨。1942年,日军“扫荡”至涞源县狼牙口村附近迷路,胁迫王二小带路。他佯装顺从,将敌人引入八路军埋伏圈。当伏击枪声响起,日军发现中计,先是残忍砍去王二小右手五根手指,然后用刺刀将王二小挑杀在巨石上。当村民赶到时,他浑身是血倒在巨石旁,年仅13岁的王二小英勇就义。他的事迹被改编成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至今。

▲1942年1月1日发表的《歌唱二小》词谱,后改编为广为流传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

  王璞,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完县野场村,自幼随父母一起抗日,11岁担任儿童团团长,带领儿童团放哨、查路条、送情报,曾自制地雷炸死汉奸,还协助民兵俘获过两名日军,牺牲在日本人制造的野场惨案中。

  1943年5月,日军发动春季大扫荡包围野场村,用刺刀胁迫村民们交出八路军工厂物资。王璞带头高呼:“宁死不低头!”,百余村民无一人松口。敌人用机枪无差别疯狂扫射,14岁的王璞及母亲等110名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集体殉难。晋察冀边区政府追授王璞为“抗日民族小英雄”。

▲1943年5月27日《晋察冀日报》发表《为野场惨案告同胞书》《野场惨案》等文章控诉日寇暴行(中部战区某档案馆)

▲王璞浮雕

▲《少年英雄李爱民》连环画封面

  李爱民,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武乡县白家庄,父母是佃农,家境贫寒。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爱民加入儿童团,因表现积极被推选为儿童团团长。1943年5月,日军封锁根据地,村民们摸黑返回白家庄割麦抢收庄稼,返回途中遭遇日军巡逻队,为掩护乡亲们安全撤离,挺身主动吸引敌人注意力,敌人严刑拷打逼问村民和粮食的藏匿点以及八路的行踪,誓死不开口,壮烈牺牲在敌人刺刀下,年仅13岁。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儿童团,他们利用年龄优势,常常能完成成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部分儿童团员还直接参与战斗,比如山东海阳儿童团曾协助民兵埋地雷,河北行唐儿童团破坏日军通讯线路等。

▲冀中儿童团员开讨论会(太原市档案馆)

▲晋察冀儿童团员查路条(太原市档案馆)

▲“消息树”上的小哨兵(《儿童抗战》)

▲1942年“四四儿童节”毛主席在《解放日报》为儿童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中部战区某档案馆)

  历史学者刘大年指出:“抗日儿童用稚嫩的肩膀分担了民族苦难,其贡献不应因年龄而被低估。”广大儿童群体成为敌后战场不可或缺的支援力量,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他们用稚嫩的身躯填补人力缺口、激活情报网络、凝聚抗战信念,童躯虽陨,国魂永铸!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98230121(微信同号)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