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英雄名录 > 抗战老兵名录 > 综合资料 > 中华老兵 > 内容正文

离乡85年的抗日老兵 亲人给你带来了家乡的雪梨
来源:燕赵晚报   2015-03-17 14:43:53

  新闻闪回 赵县王荣印抗战时期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定居云南保山,再也没能回到河北老家。3月11日,王荣印的侄子王震偕妻乘火车,不远万里去云南给伯父扫墓。

  “伯父伯母在上,我们代表赵县亲人,来看您们来了!”赵县王震、吴静霞老夫妇不远万里赶到云南保山,祭奠参加过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的伯父王荣印。他们在伯父墓前,供上一瓶家乡清水、四个赵州雪梨,洒上三杯家乡酒、两抔祖坟土,诵读《祭伯父文》,告慰伯父在天之灵。

  连线云南

  抚摸着伯父的碑文 王震泪如雨下

  昨日,记者电话连线赴云南祭奠伯父的王震,王震讲述了云南之行的经过。

  3月11日11时许,王震和老伴吴静霞从石家庄乘火车出发,12日19时到达昆明。当天22时转车赴大理,13日凌晨6时许到达大理。然后在大理乘坐长途汽车,傍晚抵达云南保山。

  “在路上辗转了3天,到保山后,整个人累得像脱了一层皮,多亏老伴照顾我,否则我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肯定走不了这么远。”王震说,“一到保山汽车站,就见到了伯父的四儿子王正义、八儿子王振喜在迎接我们,开心啊!见到亲人了,立刻又觉得精神饱满,一点也不累了。”王震和老伴吴静霞当晚住在王振喜家,受到了盛情款待。

  14日一早,王震和吴静霞不顾舟车劳顿,旅途疲乏,就要去祭奠伯父王荣印。可依当地风俗,王荣印和妻子合葬之墓,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高山上,正所谓“青山埋忠骨”。而去年正月,王震从梯子上摔了下来,造成腿部骨折,至今还有一根钢钉没有起下来,走路还有障碍。“听说还要爬大山,我真有些害怕了。大家都担心我的身体,劝我别去了。”王震说,“我们不远万里来到了这里,就是为了祭奠伯父。如果不上去,岂不前功尽弃?爬我也要爬上去。”

  云南的大山也很陡峭,密林中只有羊肠小道通往山顶,王震拄着拐杖,吴静霞搀扶着他,和云南的亲人一起爬山,走累了就歇一歇,总共歇了12次,终于在中午时分到达山顶。伯父王荣印的墓在一片丛林中,松柏掩映。

  王震看到,伯父王荣印的石雕墓碑上,外侧刻着对联:“戎马生涯为安邦,风水宝地兴后人”,里面刻有碑文:“王公讳荣印,原籍河北省石家庄赵县。少壮从军,为抗击倭寇转战南北。原中国远征军一九八师,至缅甸再回云南,为抗日战争献出毕生青春。战后退役,落户于云南保山城关……”王震抚摸着碑文,泪如雨下:“伯父、伯母在上,我们代表赵县亲人,来看你们来了!”

  王震一行人动手清理了伯父墓前的一些杂草,然后把不远万里带来的一瓶家乡清水、四个大赵州雪梨,以及雪梨茶、烧饼等礼物,供在伯父墓前。王震说:“大伯,你从1930年离开家乡赵县,再也没能回去,肯定特别想吃咱们老家的特产……”

  摆好之后,王震、吴静霞和云南亲人站成一排,向伯父王荣印的墓三鞠躬,把从赵县带来的三杯家乡酒、两抔祖坟土撒在伯父墓前,然后拿出三弟王振敏撰写的《祭伯父文》,铿锵有力地诵读起来:“呜呼伯父,生于乱世,少年丧母,弱冠从军,离家一别,成为永诀。伯父成年,又逢国难,八年全面抗战,冲锋在前,赴缅作战,保家卫国,不世之功,可昭日月,当代英豪,后世楷模。抗战胜利,落户云南,子孙满堂,寿终他乡。今逢盛世,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亲侄王震携妻吴氏,千里寻亲,今至坟前,吊唁致祭,家乡清水,供至坟前,老家黄土,撒于墓上,望伯父在天之灵得到安息……云南河北,常来常往,亲如一家,太平永享!”

  随后,王震又拿出赵县家族合影,向伯父在天之灵讲述家乡的变化,现今的幸福生活。直至午后,王震迟迟不肯离去,感觉很多话没说完。

  家国记忆

  爱国华侨梁金山侄媳

  改嫁老兵王荣印

  祭奠伯父王荣印之后,王震便向亲友们打听伯父的故事,尤其是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那段历史。

  王荣印的四儿子王正义介绍:“在我们小时候,父亲很少提起他参加中国远征军那段经历。但他身上枪伤、刀伤十多处,一到雨天就疼痛难忍。这是无法掩饰的。再说云南保山紧邻缅甸,至今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的指挥部和秘密官邸尚存,很多耄耋老人都参加过对日作战,他一个河北人为啥大老远落户在这里?在我们的多次追问下,父亲才说出他的点滴经历。我们才知道他去缅甸打过仗,和日本鬼子拼过刺刀,至死还有弹片藏在身体里没有取出。他还守卫过中缅边境的惠通桥。”王荣印一生节俭,去世后也没留下什么遗物,目前只剩下一把剃须刀。

  这两天,云南的亲人还带王震夫妇参观了梁金山纪念馆,透露了他们家和爱国华侨梁金山一段不解之缘。

  梁金山,1884年出生于云南保山市,后成为缅甸巨富,华侨领袖。怒江上那座著名的惠通桥,就是梁金山捐资,聘请美国工程师设计建造,成为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的重要桥梁。他还组织领导“救国联合会”,在上海保卫战中,捐助蔡廷锴将军部白银4000两;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捐给保卫古北口宋哲元将军白银5000两,又捐卡车80辆、飞机一架给国家,并坚持每月捐100盾卢比直至抗战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梁金山历任全国侨联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侨联主席等职,曾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8月,93岁的梁金山在家乡——保山蒲缥方家寨去世。

  抗战期间,梁金山的亲侄子牺牲在印缅战场,留下遗孀郭氏和三个孩子。抗战后期,郭氏改嫁给了赴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王荣印,后来又生了王正义等五个孩子。

  “在我小的时候,母亲让我们喊梁金山外公,外公对我们非常慈爱。”王正义向王震介绍说,他不知道母亲郭氏和父亲王荣印是自由恋爱,还是“外公”梁金山的有意安排。大户人家的侄媳改嫁不是小事,至少梁金山认可了母亲郭氏改嫁父亲王荣印,并“玉成”了此事。母亲郭氏改嫁后,开明的梁金山把她当成自己女儿对待,让他们继续住在梁家的大宅院里,直至文革前才搬出去。

  “在我们小时候,也听说过伯父王荣印在云南找了个富婆!其实这是赵县人对大伯的一种误解,郭氏的确是大家闺秀,但在抗战期间,谁也不会有多富裕。”王震说,他想,更多的是在爱国情怀促使下,冲破封建藩篱,使天南海北赴缅甸抗日的远征军士兵,落户云南,在那里结合成一个个和美的家庭。

  血脉相连

  梨花开时云南亲人

  将再来赵县祭祖探亲

  “从伯父王荣印离开家乡,至今已经过去85年。河北赵县和云南保山,又隔着千山万水,但伯父的后人与我们之间,却没有一点隔阂。”王震介绍,他和老伴要在云南多住几天,好好转转。过两天,他们还要到保山市腾冲县看看,据说那里新规划出一片200多亩的土地,建设了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公园。还曾向海内外广泛征集中国远征军名单,将30多万名中国远征军将士的姓名永远镌刻在纪念墙上,以纪念中国远征军在中缅印抗日战争中建立的不朽功勋。

  据王震了解,这几年,很多抗战时留在缅甸的老兵,在有生之年也相继踏上了返乡探亲之路;很多抗战后落户云南的远征军老兵以及他们的后人,也到内地寻亲;很多内地的中国远征军的亲属,也纷纷到云南、印缅边境给长辈扫墓。“每一位中国远征军老兵及其后人的寻根之旅,寻找的都是‘爱祖国爱家乡’之根,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根,文化之源。”

  “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王震说,“再过一段时间,赵县梨花开了的时候,我伯父在云南的后人,将组团到赵县祭祖,赏梨花。”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