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6岁的贾善明,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身体用孙女的话形容“还能骑自行车呢”。
几十年来,南口那段“打鬼子”的经历,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直到如今才有了一个宣泄口。于是,看到记者这位听众与记录者到来时,他忍不住大哭起来。
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记忆有人倾听,老人哭了
人物档案
贾善明:191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市通许县,1936年入伍,加入国民党21师121团2营2连,任重机枪手。1936年参加南口战役,曾在湖北枝江战时干部训练总队学习一年,后到71军补充团,后复员务农。
“给南口战役死去的战友敬个礼”,终于能光明正大的谈及抗战,贾善明含着泪,做了他最想做的事
老兵特写
埋藏的记忆等来记录者 他大哭起来
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城关镇东水沃村,一座三层小楼房是贾善明的家,1917年出生的老人,双手仍孔武有力,一身灰色的休闲服装朴素但是非常合体,子孙经济条件尚好,日子过得不愁。
曾经的军旅生涯让他多年来坚持锻炼身体,现在每天骑自行车能骑上几公里,速度之快,不输年轻人,他的生活平静而充满乐趣。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采访刚刚开始,贾善明右手用力一挥,唱起当时的爱国歌曲。
刚刚唱了几分钟,老人忍不住大哭起来,他的五孙子在旁边轻轻劝他,老人叹了一口气,平静下来。
过了一会,老人又执意给记者唱一个欢快的歌曲,这次他唱的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打鬼子!”是老人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的经历,这段经历他曾经引以为豪,也曾经深埋心中,如今,这成了他难以了却的心愿,他想找人记录下这段历史。
驰援南口
后勤供给线遭日军轰炸 他生吃大米
1936年,19岁的贾善明参军,加入了国民党军李仙洲任师长的21师121团2营2连,成为一名让人羡慕的重机枪手。
当时,部队里有不少东北军人,他们希望能打回东北老家,军队里到处有爱国的情绪蔓延,贾善明自然也受到影响。
贾善明所在的部队,是从延安附近驰援南口的,他们守在南口村北侧的一个山头上,左侧是89师阵地,上前线之前,军队就下了死守阵地的命令,上级明确告诉他们,只能向前跑,不能后退,后退就被枪毙,连长打排长、排长打班长、班长打士兵,谁敢撤退就打死谁。
其实,当时中国军队的士气非常高涨,上山之前,官兵就已经下了必死的决心,脸盆、茶缸子这些与打仗无关的东西都扔在了路上,山上什么都没有,时值八月,南口阴雨霏霏,士兵浑身衣服都湿透了,趴在石头上射击。
由于后勤线遭到日军轰炸,饭菜送不上来,贾善明三天没有吃上饭,每个人身上背着三四斤大米,他们只能生吃大米。
第四天,好不容易盼来了伙夫,贾善明甚至已经看到了伙夫的影子,突然,日军飞机的轰炸开始了,一下子就将伙夫炸死,连长又派了一个人去把伙夫用生命换来的米饭抱上来,贾善明终于吃上一顿熟饭。
残酷战场
死去的同伴拿来当掩体 他说对不起
贾善明使用的武器是马克沁重机枪,有近一米长,非常重,平时要三个人扛着才能走路,他们将机枪拆成三部分扛到山上,贾善明要在步兵冲锋的时候提供机枪掩护。
阵地上,重机枪手是敌人的重点打击对象,天上飞机炸,地上大炮机枪轰,贾善明前方连个土坝都没有,只好搬几块石头凑合着挡着,但是作用不大。
掩体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上级急了眼,命令他们拿已经死去的士兵当掩体,没有办法,贾善明堆了三四个士兵挡在前面,躲在遗体长城后面向敌人猛射。
提起这些,老人忍不住深深叹了一口气,“对不起那些死去的同伴啊。”
贾善明将满腔的怒火都发到日本军队头上,重机枪枪管只有小手指粗细,外面包着冷却水,一次能打250发子弹,机枪一刻不停的“突突”,冷却水都烧开了,机枪烫的不敢碰,远处的日本兵像“稻草捆”一样倒在地上。
生死一线
捡回一命 他伤退战场获勋章
中国军队的武器不如敌人,白天基本上处于守势,日本军队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进攻,最近的时候两军相距只有不到100米,贾善明甚至能听到日本军人“嘿哈嘿哈”的狂叫声。此时,中国军队也以“杀杀杀”的呼啸与他们对抗,一些勇敢的士兵嫌趴着射击不过瘾,竟然站起来,中国军人的强大气势一点不输日本军队。
敌人进攻时,贾善明根本顾不得害怕,也不知道生死。一次进攻被打退后,士兵们也聊聊天,贾善明唯一的希望就是战争结束后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
8月21日上午,南口下起大雨,阵地上起了大雾,大雾刚刚散去,10点左右,日军就发动了攻击。
贾善明成为敌人机枪大炮“照顾”的重点,他正在射击时,从左前方一束子弹打来,擦着头皮呼啸而过。
头躲过去了,胳膊没有逃过,贾善明感觉胳膊被砸了一下,回头一看,左侧的衣服被打烂,一颗子弹将胳膊打穿,鲜血流到了手上。
战斗结束后,趁着间隙,贾善明用绑腿缠住受伤的部位,连长让他自己下山找伤兵部队。
来到山下时,贾善明惊呆了,漫山遍野都是等着被医治的伤员,在康庄的铁路上,伤兵摆在铁轨旁边,一眼望不到头,重伤兵的头部、胸部、腰部受伤,走不动路,到处是伤兵的哭声喊声。
贾善明下山没几天,南口战役就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贾善明跟随部队一路后退,退到了山西阳泉的战地医院才停下来休整。
养伤期间,贾善明被授予一枚“华北抗日伤兵”的勋章,既是身份象征又是荣誉象征。
记忆解封
含着热泪 他送上迟来的军礼
1944年,由于家中有事,贾善明回到河南老家,再也没能回到军队,他就在老家复员重新成为一名农民,随后娶妻生子。
曾经参加国民党军队成为他最大的“污点”,加上家里成分被划为“富农”,在各种“运动”中,贾善明一直是批斗对象,儿女学习成绩优秀,但是不准考大学。
他根本不敢跟人提起曾经“打鬼子”的经历,“文革”时,他烧掉了在南口被打烂的衣服,荣誉勋章也偷偷扔掉,这段历史埋在了心中。
直到近年,他才敢明目张胆地跟人聊聊“抗战”,但是由于缺乏记载,他的经历无法被有关部门认可。
“我得给南口战役死去的战友敬个礼。”采访结束,贾善明缓缓抬起右臂,向着远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胳膊迟迟没有放下,眼角已经湿润。
本版文/记者 蒋桂
免责申明:上传内容未经对证核实,本站只提供传播途径,文章只代表原作者立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