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来到慕国芬老兵的家中时,慕老正在家中躺椅上看着报纸。环顾老兵不到10平米的卧室,四周墙上贴满了老兵当年的军装照。慕老看到我们来了后显得很高兴,脸上一扫夏季午后给人带来的倦态,十分热情的招呼着我们。老兵的家中比较简朴甚至可以说简陋,家中家具桌椅大多已显老旧。“几十年了,住习惯了,我觉得挺好的。”
1米85左右的个子,说话声音中气十足,哪怕当老兵见到我们到其家中时从床上起身的动作也不失矫健。从老兵的坐姿和谈吐间我们依稀能看到一个军人的轮廓。
“当时日本人炮弹落下来离我也就7,8米远,我没被炸死,但散落的弹片扎进了腰部”,现年86岁的老兵慕国芬在回忆的同时掀起衣服给记者看了当年负伤的地方,70多年过去了,弹片留下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1945年豫西中日大会战,日军集结兵力20万西进谋攻潼关。蒋介石派胡宗南等国军将领率重兵坚守潼关,最终击退了进犯的日军。当年年仅18岁的慕国芬隶属国民党15军135旅404团,作为装甲兵参加了此次战役。
18岁就参军抗日,是谁给了他这样的勇气?
“本来就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我父亲是慕中岳,曾任国民党少将副军长,黄埔四期毕业,这也算是我们家族报国的共同愿望”。军人家庭的从小熏陶加之正直血气方刚的年纪,一颗爱国心让
18岁慕国芬选择了参军。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一个18岁孩子的想象,在如此凶险的战争环境下慕国芬并未胆怯和退却。“我记得我们守潼关守得特别艰难,小鬼子凶得狠,打退一次反扑一次,每次的反扑比上一次进攻更凶!我们咬着牙跟日军打拉锯战,那个时候拼的就是毅力,拼的就是勇气!” 老人自述,当时部队一度只剩下一个连的兵有战斗力,国军的设备都是空运过来。“我们部队当时有9部大坦克,8部小坦克,我当时开的是英国2吨半的菲亚特坦克。我们部队大部分装备还是没有日本的好,日军还有大口径火炮和空军作掩护。但我们都很拼命很英勇,当时跟敌人在潼关前搏杀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也没想多,对于死亡没有什么恐惧,日本人都侵略到我们家来了,这个时候不跟他拼命还想什么?死了就死了!”
然而正是这一仗让慕国芬差点丢了命。“当时我在装甲车内,日军炮弹落下离我不远爆炸,背部严重受伤,自己当时有医药包,很吃力的包扎了下,后来很幸运被担架队救了下来。”
随后的半年慕国芬一直在医院疗伤直到抗战胜利。“记得当时在医院听到日军投降的消息,那种高兴和激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时至今日,老兵在回忆中面部表情依然掠过一丝抽搐...
续:伤愈后回到部队,不再开坦克,任重机枪排长2年;因国民党正规部队升职严格,1948-1949年入黄埔军训班16期进修,升为上尉连长,仅3个月,部队在巴东起义投诚;后抗美援朝期间任作训参谋、后转业到地方工作,直到退休。现任武汉市黄埔同学会理事。
免责申明:上传内容未经对证核实,本站只提供传播途径,文章只代表原作者立场观点,与本站无关。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