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大事件 > 7.7事变 > 内容正文

七七事变后,日本媒体如何疯狂助推侵华战争
来源:文史博览 文/南晨   2025-08-23 08:57:39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四天后,日本政府把报纸、通讯社等约50人的代表叫到首相官邸。首相近卫文麿向他们说明了政府对七七事变的处理方针,并要求“举国上下一致配合政府的方针”。月底,陆军又把报纸、通讯社的代表召集到内务省警保局,为《报纸法》第27条征求意见。《报纸法》第27条规定:“陆军大臣、海军大臣以及外务大臣可以对报纸下命令来禁止或限制刊登关于军事或者外交的事项。”根据此法案,内务省警保局提出了名为《关于与时局有关的新闻管制事项》的细则。最终,报纸陷入了就算是基于事实的批判也不能写的状态。

七七事变中,在卢沟桥防御的中国士兵

  七七事变后,《东京日日新闻》立即表示出容许军事行动并给予支持的强硬态度,而《东京朝日新闻》在一开始还比较谨慎,主张“不扩大”方针,但后来也转变了态度。全部的报纸和日本政府合为一体,举国上下的一致报道促成了“讨伐暴戾的中国”运动的开展。

  之后,日本侵华战争逐步升级。在高峰时,朝日新闻社和每日新闻社各向中国派出了大约300人,“同盟”派了约150人的特派员,详细报道部队的战绩和战争的进展。日本国民都抢着读新闻。

  不仅如此,日本陆军自日俄战争以来第一次给予新闻机构的特派员“从军记者”的正式身份,这些从军记者被称为“笔部队”,军方为他们采访提供方便,还让他们享受特别待遇。此时,日本的报社所有活动都染上了战争色彩,比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更加“繁忙”。

1938年的日本报纸,大肆宣扬侵华战争

  除了新闻报道之外,报社还开展了向海陆军捐款和捐赠武器等后方报界支援运动。

  朝日新闻社举办了“军用机捐献”“皇军慰问”活动,每日新闻社开展了“中国以及满洲驻屯皇军慰问金、遗属救护”活动,读卖新闻社开展“海陆军国防捐款”等活动。福冈日日新闻社捐款、报知新闻社捐赠被子、国民新闻社捐赠燃料、旭川新闻社捐献弹药,各报社都不甘落后,绞尽脑汁争着向军队捐献。而压倒其他报社,并引起巨大轰动的是实施“神风”号周游世界一周活动的朝日新闻社。

  朝日新闻社在截至1937年12月中旬的半年间,收到了巨额的捐款。朝日新闻社用这些钱购买了最先进的侦察机10架、战斗机20架、轰炸机10架、轻型轰炸机5架等,先后共计90架飞机捐献给了海陆军。

  在这之后侵华日军军歌便广泛流行,而点燃这把火的也是报纸。《朝日新闻》以1500日元的赏金来征集《捷报之歌》,《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每日小学生新闻》以赏金600日元来征集《少年国民爱国歌》。当时唯一的广播电台,即日本广播协会的大阪中央广播局(JOAK),从1936年6月开设“国民歌谣”栏目,七七事变后,这个栏目一下子被战时歌谣、军歌占领。

  如何快速报道家乡部队的战绩呢?尽量多刊登战死者的姓名和照片成了各报社竞争、获得读者的重要方式。当时的朝日新闻社名古屋分社的社会部记者这样回忆道:

  名古屋师团在上海实行登陆时,陆续出现了无数的战死者。由于靠内地传送战死者的名字在时间上难以保证,上海支局就向伦敦传送稿件后转往日本。这比军队公报还要快,完全压倒了其他竞争报纸。不久,新闻报道被军队的公报限制,于是就开始了刊登头像的争夺战。

  值得提及的是,朝日新闻社使用的飞机的性能甚至超越了军用飞机。七七事变后,朝日新闻社在上海设立报道据点,派遣记者、摄影记者、无线电技师、航空部员等总计137人。其中社用飞机6架,航空部员20名,拥有了飞行距离达到2400公里的“神风”“朝风”号——当时日本陆军到中国内地进行军事侦察都没有如此高性能的飞机。为此在1937年9月,陆军曾征用了“神风”“朝风”号飞机及航空部员在中国的太原等地执行侦察任务。

  战争蔓延至上海后,由于朝日新闻社用飞机不能再自由飞行、传递信息,“为了保持对其他媒体的压倒性优势”“活用”军方航空部队,朝日新闻社主动要求海军征用自己的社机,保证了战况报道、照片以及输送记者和物资的顺利进行。随着战线扩大,朝日新闻社用飞机的航线也在扩大,不仅是南京、九江、汉口等大都市,甚至还飞到了台湾。

日媒出版《国际写真情报》,为侵华战争摇旗呐喊

  在日本报纸和《战线写真集》上,从军记者以拍发“沾满鲜血的战地记事”为敬业精神的最高表现。记者经常搭乘战机观战,与地面部队“直接协作”,有的甚至携带照相机爬上飞机后座取代投弹手的位置。在战场上“用毛毯蒙住头,打开手电筒写起稿子……刚写完,联络员接过稿子就跑下山,跳上等在那里的汽车送往驻地”。在乘轰炸机采访“轰炸衡阳”时,文部省社会部记者高田一郎再也没有回来,新潟地方报社记者中仓五六也在乘船去长沙采访时“战死在湖上”。从军记者经常搭乘军用运输机把报纸空投给前线地面部队,鼓舞士气,有时甚至把在空中侦察到的中国军队情况写个纸条塞进通信筒,按照地面用红、白布铺设的标记投给日军。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开始后,一片战争赞美之声的日本媒体界唯一的例外是马场恒吾在《读卖新闻》主持的专栏“日曜评论”。马场恒吾一直主张早日解决“支那事变”,实际上也就是主张早日和中国政府展开谈判,但就是这个主张也不能被军部所容忍。1940年10月以后这个专栏更换执笔者,从此以后全日本的报纸都是“断乎一蹴”“无敌陆军”之类的勇猛语言了。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