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大事件 > 7.7事变 > 内容正文

“九一八”到“七七事变”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作者: 蔡伟 李华   2017-05-17 09:51:30

“九一八”到“七七事变”

  国民政府的“内忧”和“外患”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制造了民国以来,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中国领土的先例。刚刚完成形式上统一的国民政府在建立伊始,就面临着外族入侵。中华民族的生存开始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

  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对日本侵略的最初反应是“不抵抗”,并要人民保持“镇静”,对抗日运动进行压制。在东北沦丧引发的全国抗日怒潮中,人民更加迫切要求国民政府放松或放弃对内的高压政策。而在国民党内部,反蒋派趁机倒蒋。在各种反蒋势力逼迫下,蒋介石不得不宣布下野,新上台的孙科政府却没有能力推行有效的统治,导致国民党各派陷于分裂。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多次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苏区面积迅速扩大。国民政府背后,两广的军事政治力量也在同蒋介石的中央政府作军事对抗。如何保持国民党统治?如何处理对日关系?采取何种对日政策?这些迫切问题,成了蒋介石和当时处于危机中的中国统治集团最大的难题。在处理内政外交,特别是对日政策的基本原则上,蒋介石提出一个理论:“攘外必先安内”。

  1932年1月11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尚未复职时,在奉化溪口发表《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的讲话,提出为人诟病的“三日亡国论”,表示“不可轻言绝交宣战”,中国只能作“外交之抗争”、“经济之抗争”,但“不订丧权割地之条约”,同时防止“不逞之徒”乘机“倾覆政府”。否则“如果对日开战,三天就要亡国”。但1月下旬,蒋汪通过交易刚刚共同执政,就遭遇日本发动的一二八事变。蒋介石不支持十九路军抗日,并不惜屈辱签订《淞沪停战协议》,执行的正是“溪口讲话”的精神。从此“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政府的基本政策,蒋介石对此表示:“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之战,共匪乘机扩大了湘赣粤闽的‘苏区’,就在瑞金成立所谓‘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并且开辟了豫鄂皖区、鄂中区、鄂西区与鄂南区,相互联系,包围武汉。其扰乱范围遍及于湘赣浙闽鄂皖豫七省,总计面积至20万平方里以上,社会骚动人民惊慌,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势。这时候朝野人士看清了国家面临此两个战争,为了挽救着严重的危机,又一致要求我复职,继续承担困难。我乃于淞沪停战之后,宣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

  1934年4月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部长羽英二发表谈话,表示日本是中国的保护国,日本要排挤英美等国的在华势力,实行独占中国。

  1934年秋天,经蒋介石口授,由陈布雷执笔,写成题为《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的长文,以徐道邻为名发表在1934年12月的《外交评论》上,阐述了蒋介石对日中关系的基本态度。1934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发表题为《抵御外辱与复兴民族》的长篇讲话,主要阐述了在“攘外必先安内”国策下对日作战的战略设想。对国民政府对日本的妥协,蒋介石甚至引用“一战”中列宁力排众议与德国言和的往事,以证明对日本妥协退让的理由:

  “以现在的情形来看,他(日本)只要发一个号令,真是只要三天之内,就完全可以把我们中国要害之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中国!”“所以现在这时候,说是可以和日本正式开战,真是痴人说梦!”在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虽仍不放弃妥协的主张,表示“和平未到完全绝望的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绝不轻言牺牲”。

  在一次又一次地对日退让和签订丧权辱国协定的同时,国民政府却加紧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及其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围剿”。国民政府几乎所有的重要军事建设,目标并非日本,却直指国内:1933年10月9日,蒋介石电令限期完成赣浙、赣鄂、赣湘、赣粤、赣闽五大公路,以利于“剿共”。1932年6月,军事委员会颁发陆军师暂行编制表,统一各师编制,全国48个军,96个师。1934年12月,依照全国编成60个师为标准,暂定3年至4年编练完成;并先后拟制了5年、3年和4年的空军建设计划,以“援护地面部队剿共作战”。

  1934年,国民党全力对共产党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围剿”,此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左倾冒险主义掌权,“反围剿”陷入重大失利。在蒋介石大军的逼迫下,共产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对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来说,1934年是胜利在望的一年。红军的实力和根据地损失惨重,而在追击红军的过程中,国民政府一举接管了原来实际上处于军阀割据的西南。“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似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步步进逼的日本

  然而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四省后,却未能给国民政府所谓“安内”的机会。对于“九一八”后日本侵华造成的中日间一系列问题的处理,蒋介石提出了“四不”外交方针,即“不绝交,不宣战,不讲和,不订约”,然而日军的侵略步伐并没有因为已经吞并了东北而停步。就在蒋介石致力于围剿红军的同时,日军不断向南向西扩张。

  1933年1月,日本侵略军攻占榆关(山海关),2月占领热河,3月向长城发起进攻。国民党的爱国官兵出于民族义愤、自发起来抵抗,发起长城抗战。然而面对部分国民党军队自发的抵抗,国民党中央政府却没有实际的支持。3月9日,蒋介石到达保定,与宋子文、张学良晤商抗日问题后,仅抽调中央军3个师的兵力组成第17军北上应付。结果悲壮的长城抗战仅两个多月即全线放弃。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退至延庆,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及热河等地的占领,为日本打开了华北门户。

  1935年6月27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秦土协定》,规定取消察哈尔省内一切国民党机关,国民政府第29军撤退,成立察东非武装区,担保日本人在察省的自由活动。日本实际上控制了察哈尔省。

  1935年7月6日,国民党代表何应钦在日本的多次逼迫之下,无奈以含混不清的非正式方式,复函了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提出的要求,以一种全然非正式的敷衍方式承诺了日军对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取消在河北省的党政机关,撤退在河北的一切驻军,严禁在河北的抗日活动。这样,连蒋介石也承认:“华北实已等于灭亡。”日本在1935年秋策动的“华北自治”,进一步威胁了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国民党内部反对对日妥协的势力逐渐增长。当时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指责说:“这三年间的所谓外交,都是出卖民族利益的鬼把戏。从东北之沦陷到华北之败破,再到整个中国之被钳制,这是所谓南京外交的成绩。”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