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抗战大事件 > 8·15日本投降纪念日 > 内容正文

71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大后方的“钢铁记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陈舒 刘恩黎 柯高阳   2016-08-30 17:12:16

这是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天。71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胜利的喜悦中,人们不会忘记,有这样一家企业,抗战期间生产的钢铁产量占据全国大后方钢铁总量的90%;这家钢铁企业,在西迁过程中上演了长江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家迁至重庆的企业,在遭受日军长达6年多的连续轰炸下,却不曾停过一天工,持续不断地向前线供应着制造武器所需的“银色血液”。

这就是当时位于重庆大渡口区的钢迁会 (现重钢集团),其前身是中国近代实业家张之洞创建的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西迁  长江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位于中国东北、华北等地的钢铁厂相继落入敌手,海港、码头等也被日本人封锁,进口钢铁来源断绝,国内钢材和生铁奇缺。

“1936年中国钢铁年产量仅14万吨,而当时全国的消耗量已达75万吨,相差约60万吨,完全依赖进口来弥补。”重钢集团档案馆馆长温勇耀说,随着这些进口源头被日本人封锁,钢铁可以算得上是当时战争中最稀缺的物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抢在日军攻陷武汉前将汉阳铁厂的机械设备和钢铁物资转移,1938年2月7日,汉阳铁厂奉令迁渝,同年3月,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成立。5月,决定将厂址设在如今的重庆大渡口区。

5.68万余吨机器材料 (其中专属钢迁会的3.7万吨),长达900公里的距离,日军不断轰炸,这一路何其艰难!    据了解,在1958年峡江航道整治前,由于夜航风浪大,危险系数极高,大小船舶一律不能夜航。“可是,当时形势所迫,只能日夜航行,就想尽快将物资转运。”温勇耀说,一面要躲轰炸,一面要斗风浪,西迁进程困难重重。

据史料记载,运输途中,行船在湖北省内即遭日机轰炸9次,炸死员工23人,伤50余人,损失物资2000余吨。尽管如此,押运人员用汗水、热血乃至生命,换取了数万吨兵工物资的安全抵达。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说:“钢迁会主导了大量机器设备的西迁,上演了长江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历经坎坷、牺牲巨大。这种拼命精神和牺牲壮举,对全民抗战起到了精神上的鼓舞作用。”

“钢铁抗战”狠狠回击侵略者

1939年2月,钢迁会第一个钢厂在重庆正式投产。至此,一场更为血腥和顽强的“钢铁抗战”就此进入高潮。

据了解,从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日军飞机对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10个月的战略轰炸,而钢迁会是其中的主要目标。

曾亲历日军轰炸的老工人邹宗友说:“我们当时一边安装设备,一边生产,一边还得躲避轰炸,每天都要注意高处挂出红气球没有,如果挂了,就预示着日军很快就要丢炸弹了。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多炼一些钢铁出来支援兄弟兵工厂,多出产一些子弹、枪炮,好狠狠地回击日本侵略者。”

温勇耀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仅记录在案的较大规模的轰炸就至少有3次,死伤员工约200人。“钢铁是当时战争中最稀缺的物资,抗战期间,中国生产的武器有近60%出自二十一兵工厂(现长安厂)。而厂内生产武器所需的钢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钢迁会钢厂。”周勇说,钢迁会生产的大量钢材,通过制造成武器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战场前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资料记载,1940年至1945年钢迁会钢铁厂共生产生铁96057吨、钢28657吨、钢材15456吨,分别占抗战时期大后方钢铁总产量铁的90%、钢的65%、钢材的40%。

在档案馆里,记者见到了当时钢迁会工作人员的一份手记:“抗战是这样紧急,人们的生活是这样煎迫。我们的生活目标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利,我们只有一个愿望,一个思想,一个期待,那就是努力造械,争取抗建大业早日的完成,以及和平的早临。”

如今,一些在抗战时期用于生产钢铁的老机器,仍留在了大渡口的重钢老厂区。这些烙印着历史痕迹的齿轮似乎在提醒着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