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专题栏目 > 奥运与抗战 > 内容正文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地区的体育实践
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 P575-580   2024-06-13 10:47:03

  摘 要:延安地区体育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发展的体育运动的统称,既是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色体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体育实践因战争原因及窘迫的物质条件而变得因陋就简,但边区的学校体育发展卓有成效。延安地区体育的建设经验对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与陕甘宁边区政府相关的文献及相关论文进行分析,梳理了延安地区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地区体育的特点和作用,即军事体育是延安地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地区体育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斗志。应汲取延安边区体育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融合发展的经验,结合新中国体育发展中的具体实践,进一步促进新中国体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延安地区;陕甘宁边区;学校体育;红色体育;体育教育;群众体育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在坎坷的革命道路中探索建 立了新中国,建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事业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体育”发展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体育,历经百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校体育体系、体育组织体系、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体育竞赛体系等。在当前的中国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建设的革命根据地体育极具时代特点,不仅对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经验。以史为镜,回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体育的建设历程,总结其建设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1 中国特定时期的国情形成了特定的体育文化

  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了不同的功能,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体育文化。

  1.1 “红色体育”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军民发展的体育运动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给近代饱受战乱、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发展体育运动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得以实践,并逐步形成独特的体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而有学者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革命根据地的体育称为“红色体育”,并在学术界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体育思想。而这一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体育运动的指导思想①。

  1.2 延安地区体育是“红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体育”也被称为“赤色体育”或“根据地体育”,因为其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各个根据地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与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在农村广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央革命根据地,也就是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掀起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高潮。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区域几乎全部是在农村或山区,开展体育运动受到了地理条件与经济因素的极大制约,同时为反击国民党反动军队的频繁“会剿”“围剿”而作战,根据地军民生活不稳定、日常活动范围广,不利于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但是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发展根据地的体育运动,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相应的体育运动,使得苏区的“红色体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仅明确设置了各级体育组织机构,例如:在1933年中央苏区举行的第一次运动大会上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会,选举项英、王盛荣、邓发、张爱萍、施碧晨5人为体育会委员,负责统筹开展整个苏区的“红色体育”工作,后来在江西和福建还建有分会,被视为苏区体育运动的最高主管组织机构[1][2]207-209。此外,还在各省、县建立了赤色体育会及在基层建立了各种体育俱乐部和列宁室等[3];而且还多次召开较大规模的体育运动会,例如:中央苏区五卅运动大会、福建省游艺体育运动大会、龙岩学生运动会、八一江西全省运动会等,甚至在红军长征中异常艰难困苦时期为调节指战员们的紧张生活,三大主力红军都曾经举办过运动会[4]。

  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9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并逐步建立了多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开展的体育实践具有较为稳定的社会条件,使得这一时期的根据地体育得到了发展,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因此,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体育实践是“红色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本研究所指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地区的体育实践,即延安地区体育。

  2 延安地区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延安地区体育”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体育实践的统称,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的13年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所在地,因此,延安地区体育既是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色体育”发展历程中的特殊阶段。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体育运动,要面对日军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剿与经济封锁,因而将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部队指战员和广大群众加强军事体育训练,不仅能够锻炼体魄以应对战时所需,而且能强化边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因此,边区政府主张突出军事体育运动项目。例如:1937年8月,毛泽东在“八一抗战动员运动大会”开幕式上提到:“这个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而动员起来。”[5]

  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体育实践因战争原因及窘迫的物质条件而变得因陋就简,但却是中国体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边区的学校体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以高等学校为例,抗战期间,边区创办的高等学校主要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上述各所学校均设有开展体育活动的俱乐部[6]。1941年春,为了培养体育干部和体育专业人才,中共中央青委军体部在青年干部学校创办了体育训练班,后来并入由多校合并组成的延安大学,就是之后的延安大学体育系。该校开设的体育专业课程有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滑冰、体操、舞蹈、解剖学、卫生学等。这些体育课程的开设虽然异常艰难,体育教师全部兼职并且是义务劳动,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全部要体育教师自己解决,但是师生依然热情高涨,很多学员到部队或边远地区学校担任体育教师,为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270。

  2.1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地区逐渐加强体育教育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学校进行的体育教育具有特殊性。因创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农村及县城为主,几乎没有城市,普遍不具备发展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器材等,尤其是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文化普及程度极低。即使在陕甘宁边区,交通要道汇集、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但是也正因为这里地处三省交界之处,相邻省份动荡均可波及于此,加之陕甘宁边区长期的兵匪战乱使这里的贫苦群众无法受到教育,更不知道有体育教育,除了极少数地主、官僚和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读书写字;文盲大概高达90%左右[7]。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发展体育运动,提高边区军民的受教育程度及在边区普及体育知识就成为首要任务,所以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的体育实践不仅只是简单地开展运动项目和进行运动训练,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社会环境中探索出了“红色体育”道路。因此,延安地区体育的建设经验对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

  2.1.1 根据地学校体育逐步发展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对群众体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在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所有根据地,广大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以陕甘宁边区为例,陕甘宁边区建立以前,虽然有小学却不过120所,中学屈指可数;边区建立后,在边区范围内,1 500 000人口中有1 000 000余人未接受过教育,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曾经提到: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学校稀少,知识分子若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在某些县,例如盐池县100人中识字者有2人,再如华池等县200人中仅有1人[8]。中国共产党在边区群众教育普及程度极低的状况下,从建立并完善边区学校教育和教育机制入手,提高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而且强调了学校教育中体育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是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人民战争,唤醒和发动民众尤为重要。因此,恢复与建设边区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就成为必要的前提。在1934年1月18日湖南省和江西省的苏区教育部颁布的《小学体育运动教学法》一文中就提出了小学体育运动“担负了锻炼强健身体的革命新后代参加民主革命斗争,同时在这一基础上训练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大任务”[9]。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设立了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并在其直接领导下制定了各种相应的教育法规和实施纲要及细则,在根据地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使根据地的学校教育在极短时间内就逐渐步入正规,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加强了根据地学校的体育工作。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群众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因陋就简地逐步开展学校教育,学校与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以延安为中心,陕甘宁边区各地纷纷建立中小学,小学数量在1940年就达到902所,学生人数达到26 911人(见表1)。陕甘宁边区的青少年儿童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学校教育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逐渐完善。

表1 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小学数量及学生人数统计结果[10]

  2.1.2 延安地区初期的体育实践具有军事体育特点

  中国共产党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时,以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在发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就是具有军事体育特点,并且在延安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开展军队体育。毛泽东在主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就一直将军事体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将理论课授课时数定为252 h,军事体育课定为128 h,并提出既学理论知识,又学实际本领,为武装斗争作好准备[11]。

  边区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中也强调“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原则[12],彰显了革命根据地体育为军事战争服务的特点。中共中央于1938年明确提出了“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战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3],在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边区小学教育应依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提高儿童的劳动兴趣,锻炼儿童的健壮体格,增进儿童所必需的知识”[14]11。

  在延安地区根据地教育制度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15]54。边区学校的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都被列入学校教育的范畴,并且具有军事化特点。例如:小学体育课所占课时比例仅次于语文课[14]102,小学体育课中的队列、军操、野外露营、行军、紧急集合等训练内容的军事色彩极其浓厚;课外活动不仅定时,而且课程内容依然以露营、防毒、反托匪等为主;自然常识课中注重讲解防毒、卫生知识等[16]。在中学或高等学校中,军事体育的特点更为鲜明,均开设有相关的体育课与军训课程。例如,《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中就有相关规定:“整理体育教材,使与军训、童训取得连贯”“中等以上学校一律采取军事管理方法”[17]。

  这种军事体育特点的形成,体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政治局势。这种融入军事作战技能训练的学校体育是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地区体育的时代特点。

  2.1.3 延安地区后期的体育实践体现了民族救亡的思想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已经转变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这个总目标。因战争局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地区的体育实践已与中华民族救亡紧密结合[18]。陕甘宁边区普及教育并提高群众受教育程度的目的就在于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抗战救国而战斗。因此,在根据地创建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学校教育与民族救亡相结合、将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克服根据地外部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强调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应战争的需要[15]53。

  在边区根据地制定的一些教育指导性文件中,强调体育运动要融入军事作战技能训练,为培养军事战争后备力量作准备,要求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和训练的内容有很多。例如:1938年12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的一份文件中就提出“实行军事化的训练,为适应战时环境的需要。中等以上的学校实行军事训练,小学生应实行半军事化的组织,使学生在必要时可直接参加抗战”[19]。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中再次提出“体育课应加简单的军事训练,学习侦察、通讯、站岗、放哨、坚壁清野、埋地雷等实际技能,培养迅速敏捷、灵活机动的生活习惯,使教员及年龄较大的学生具备最低限度的自卫能力”[20]127。

  可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边区体育蕴含了将根据地的体育发展与民族救亡相结合的思想,在使根据地军民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为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积蓄了有生力量。

  2.2 延安边区将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地广泛开展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边区各级学校体育的逐步发展,体育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并得以广泛开展,并且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紧密结合,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延安边区体育。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延安边区体育得以发展,恰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2.1 根据地的体育人人皆可参与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政权是民主政权,体现了根据地广大军民人人参与建设的思想。这一思想同样体现在延安边区体育中。对于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更是强调“与民同乐”“军民共乐”,例如:1937年5月21日苏区体委决定在“八一”举办全苏区运动会时发出的通知中就提出:使工人、农民、学生、红军指战员都能在工余时间到运动场上活动,真正使苏区人民有更加健康的身体[2]157[20]157。使“各种体育运动的方式,普及到军民中间,造成风气,养成习惯,经常进行”[21]。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各个根据地,广大军民都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在延安边区,各行各业皆热衷于参与体育活动和举办体育竞赛,虽然缺乏标准的运动场地和运动项目规则,但是根据地的军民依然从中享受着运动的乐趣。据有关资料记载:根据地“每天,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战士、学生、工人和机关干部都成群结队地跑步,做集体操。午间,篮球、排球场上总有排成长龙似的队伍,大家轮流换班打球……夕阳西下,吃过晚饭后,山坡沟渠和延河两岸就更热闹了,球场上、空地上都是锻炼的人群,还有许多人在跳集体舞蹈,做集体游戏”[22]。

  在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上,延安地区体育也充分体现了人人参与的思想。根据地发展的体育运动将军事作战技能训练与体育运动相结合,从根据地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来看,除军事技能项目之外,例如:射击、骑术、拼刺、野战术、擒敌、捕俘、攀爬、测距等,群众也可以参与其他运动项目,包括队列、出操、打球、赛跑、体操、游泳、武术、赛马、体育游戏和秧歌等,这些运动项目既有体育竞赛项目,又有娱乐性运动项目,因而不仅参加的人数多,体育比赛的受关注程度也很高,每有比赛,观众人山人海[23]。

  2.2.2 边区根据地的运动会趋于经常化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使边区广大军民参与体育运动,使每个人都能到运动场上参与体育运动,使每个苏区人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同时,随着学校体育的普及和边区军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延安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不同规模的运动会,每逢节假日组织不同类型的运动会,例如:“三八”“五四”“八一”“九一”。

  陕甘宁边区的运动会不仅比赛制度日益完善,设置的比赛项目也日益多样,有军事技能项目,例如:射击、拼刺、马术等;竞技运动项目,例如:各种球类运动、举重、摔跤、游泳、登山等;还有娱乐性的运动项目,例如:秧歌、荡秋千等[24],而且运动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参赛队伍及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仅在1937年9月至1943年12月,敌后抗日根据地举办的各种运动会就达到21次之多[25],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42年的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参加该次运动会的人员身份十分广泛,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商人,还有一些国际友人。该次运动会参赛人数达到1 766人次,是延安边区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运动会,因其影响深远而被载入新民主主义体育发展史中[26]。

  3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地区体育的特点及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进行的体育实践,是将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发展的过程,顺应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形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为取得最终胜利而充满希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地区的体育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3.1 军事体育成为延安地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延安地区体育形成的过程中,军事体育不容忽视。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延安边区发展体育运动时,就特别注重将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有机结合,由于抗战,因此,延安地区体育融入了军事体育。延安边区的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军队中的体育运动也从未停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仅经常开展体育竞赛活动,而且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军营生活中,影响着新中国军事体育的建设与发展。

  延安地区的广大军民不仅能够观看军队训练与体育竞赛,而且军队的指战员也与群众一起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其中球类运动竞赛最为普遍,随着延安边区体育的普遍化和经常化,延安地区开展的诸多运动会更是成为军事体育与群众体育相融合发展的极好形式。

  延安地区体育不仅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提高了延安边区广大军民的军事作战技能,也使得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军事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3.2 延安地区体育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斗志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各种随机应变的对敌作战技巧,形成的不惧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品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具有的优势,而且在党的建设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前,延安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思想趋于保守甚至愚昧,难以有鲜明的革命理想。然而,随着延安地区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延安地区人民群众的视野逐步开阔。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体育实践也从无到有,延安地区的各类体育活动虽然是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开展的,但是军民共同开创了延安地区的体育活动场地,丰富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更在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而激发军民斗志和锻炼强健体魄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 结束语

  延安地区体育作为“红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不断发展壮大,依靠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无数壮烈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的传承。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至今历经百年发展历程,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应从党的建设历史中汲取经验,尽管延安地区根据地的体育实践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但是坚持实事求是,吸取延安边区体育中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相结合发展的经验,同时结合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促进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注释:

  ①此处观点来源于1999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苏肖晴著《新民主主义体育史》;1981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1989年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谷世权和林伯原著《中国体育史》;1998年中华出局出版,崔乐泉著《中国近代体育史话》;200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汪智和梁峻著《20世纪的中国·体育卫生卷》;2008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罗时铭和赵袋华著《中国体育通史(第四卷)》。

  参考文献:

  [1]蔡鸿源,徐友春.民国会社党派大辞典[M].黄山:黄山书社,2012:81.

  [2]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体育史文集[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1983:601.

  [4]刘德佩.红军长征途中的体育运动[EB/OL].(2018-05-07)[2021-06-01].http://www.ahscb.com/page/1/2018-05/07/13/2018050713_pdf.pdf.

  [5]毛泽东.在“八一”抗战动员运动大会上的演讲[EB/OL].(2007-06-07)[2021-06-01].http://cpc.people.com.cn/GB/64 162/82819/83774/84787/index.html.

  [6]张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学校体育的发展[J].新西部,2012(23):68.

  [7]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210.

  [8]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G]//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6.

  [9]曾飙.苏区体育资料选编(1929—1934)[M].合肥:安徽体育史志编辑室,1985:77.

  [10]陕西省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27.

  [11]曹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694.

  [13]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34.

  [14]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教育部分)上[M].西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5]毛泽东.论新阶段[M].北京:华北新华书店,1948.

  [1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460.

  [17]何启君,胡晓风.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206.

  [18]陈彩祥,马廉祯.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国防体育政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7:88.

  [19]王增明.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G].西安:陕西省体育文史委员会,1986:260.

  [20]陕甘宁边区体育史编审委员会.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21]朱德.祝九月运动大会[N].解放日报,1949-09-02(1).

  [22]马海德.忆延安时期的体育生活[J].新体育,1980(8):32.

  [23]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80.

  [24]徐国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体育活动的特点[J].华夏文化,2005(4):48.

  [25]李浩波.抗战时期中国三大区域的体育发展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6]罗时铭,赵諓华.中国体育通史(第4卷)(1927—1949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6.

Research on the Sports Practi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Yan’a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MA Jing

  Abstract:Yan’an regional sports is the general name of the sports practice in the Shaanxi Gansu Ningxia border region centered on Yan’a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modern newdemocratic sports,but also a special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red sports”.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the sports practice carried out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base region appeared to be simple because of the reasons of the war and the poor material conditions,but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border region achieved fruitful development.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sports in Yan’an reg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papers issued by the Shaanxi Gansu Ningxia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comb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ports in Yan’an region,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role of sports practice in Yan’an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Military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ports in Yan’an region;sports in Yan’an greatly stimulated the revolutionary fighting spirit of the army and the people in the base region.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in the sports in Yan’an border region,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por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Keywords:anti-Japanese war period;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Yan’an region;Shaanxi Gansu Ningxia border region;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red sports;physical education;mass sports

  中图分类号:G 80-05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1-04-14

  第一作者简介:马敬(1971—),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和民国时期体育发展,E-mail:majing@cu pes.edu.cn。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191。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 P575-580  作者:马敬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