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学因其历史悠久、教学卓著、名师荟萃、人才辈出而闻名。一百多年来,各个时期曾先后在扬州中学执教的有著名画家吕凤子、通俗小说家李涵秋以及名师张煦候、汪桂荣、鲍勤士、徐公美、汪二丘、黄泰、王伯源、朱白吾、吴遐伯、方剑岑等。而各个时期曾先后从扬州中学毕业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其中除原中共著名理论家胡乔木、著名作家、学者朱自清、作家袁鹰等,还有“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征镒、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良镛等46位两院院士,“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毕季龙、谢启美等等。
扬州中学肇始于1902年创立的官办仪董学堂、1908年设立的扬州府中学堂,以及光绪年间的尊古学堂;后历经两淮中学堂、两淮师范学堂、淮扬合一中学校、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校等时期;1927年,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合并,定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由时年28岁的周厚枢出任校长,从此被称为“扬州中学”,简称“扬中”或“省扬中”;同年8月,江苏省试行大学区制,学校改隶大学,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立扬州中学;因大学名称的变化,随之又前后改名为江苏大学区立扬州中学和中央大学区立扬州中学;1929年9月,大学区制度废止,学校复名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1953年9月,更名为江苏省扬州中学,其校址位于扬州淮海路,即过去俗称的大汪边,直至现在。
七七事变后,日军步步逼近,形势日趋紧张,到1937年11月,扬州已危在旦夕。日军继续沿江西犯,江苏沿江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当时的江都县政府已做好了撤离扬州的准备。包括扬州中学在内的城内所有学校已经停课,政府对所有的教师发了两个月工资,便宣布解散学校,师生各自寻找出路。
1937年12月14日,就在日寇侵占南京、制造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的第二天,日军由施家桥两江口先后登陆,循镇扬汽车公路猛扑而上,攻破沿途防线,扬州城陷。日军进城后,烧杀抢夺,奸淫掳掠,尸横街巷。日军先在“绿杨旅馆”设立临时司令部,后在汉奸的指引和帮助下,将包括盐商富户宅第在内的众多民居变成日军的军营、仓库、慰安所和浴室等,如汪氏小苑、廖氏宅第、田家巷等。
扬州为数不多的学校、医院等更不能幸免。日军进城后,将大汪边扬州中学的“树人堂”作为苏北司令部,整个偌大的扬州中学成为日寇的军营,教室变为马厩,操场变为牧场,门窗桌椅变为烧饭和取暖的薪柴,日军还丧心病狂地把大炮拉到了树人堂顶楼上。而其马路对面的原两淮盐务稽核所的“红楼”(今扬州市建工学校)则成为日军的宪兵司令部。
除扬州中学外,日军还将浸会医院(今苏北人民医院)、浸会慕究理学校(今育才小学本部)和美汉中学(今扬州大学盐阜路校区)作为关押欧美人士的集中营,曾拘禁过约1400位欧美平民。其中私立慕究理学校在扬州沦陷初期曾利用其美国教会学校的特殊身份,为无家可归或来不及逃难的扬州市民提供避难场所。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慕究理学校校舍又被日军占据,也成为了日军军营。
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1937年12月,扬州沦陷。当时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为躲避战乱,遂将全校师生化整为零。于是,不愿当亡国奴、坐以待毙的扬州中学广大师生分散到各地。时任扬州中学校长的周厚枢先生带领扬州中学的大部分骨干教师和学生背井离乡,几经辗转,历尽艰辛到达武汉。当时武汉聚集了来自沪、宁、苏、浙、皖等省市的师生,为了安置这些师生,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安排,师生们转往北碚和合川,成立了国立四川临时中学,校址四川合川县(今属重庆),后曾改名国立四川中学、国立第二中学(国立二中)。
1938年1月,成立国立四川临时中学。学校1938年3月改名为国立四川中学,1939年又更名为国立第二中学。周厚枢在国立第二中学任校长仅一年,但他为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模式,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扬州中学将国立二中视为其历史沿革过程中的一个部分。
据原国立二中校友李维均回忆,国立二中多为原扬州中学老师执教,所以二中在教育体制、教材编选、教学等方面,长期保持了“扬中模式”,体现出两者之间深远的历史渊源关系。
扬州中学一负责人介绍,从扬中走出的49名院士中,四川国立二中就有15人,如吴良镛、徐皆苏、盛金章等。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