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三中 > 内容正文

国立第三中学简介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整编   2017-05-07 14:26:37

  中文名:

  国立第三中学

  历史变迁:

  1938年4月20日——创建“国立贵州中学”

  1939年4月22日——改名为“国立第三中学”,简称“国立三中”。

  抗战胜利后——更名为“贵州省立铜仁中学”,简称“省中”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贵州省铜仁中学”,简称“铜中”。

  1973年——定名“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简称“铜仁一中”。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Tongren No.1 Middle School of Guizhou)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川硐教育园区,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贵州省重点中学、贵州省首批示范性高级中学。

  学校始建于1938年4月20日,时名“国立贵州中学”,1963年,学校被定为贵州省省属重点中学。1973年定名“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简称“铜仁一中”至今。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1年,学校成为全省首批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2015年9月整体搬迁川硐教育园区。

  根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新校区规划占地近500亩,一举投资6亿元,建成了铜仁一中新校区。2014年高一年级新生入住新校区,2015年8月全校整体搬迁,学校发展规模在校生7200人。

  办学历史: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始建于1938年4月20日,初为“国立贵州中学”,不久正式定名为“国立第三中学”,简称“国立三中”。

  抗战胜利后,改由贵州省接办,更名为“贵州省立铜仁中学”,简称“省中”。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贵州省铜仁中学”,简称“铜中”。

  1973年,定名“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简称“铜仁一中”至今。

  1963年,学校被定为贵州省省属重点中学。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1999年,首家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并获优秀等第。

  2001年,学校成为全省首批示范性高级中学。2014年9月,学校被国家人社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5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至铜仁市川硐教育园区。

  历史原因: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及沿海滨江的大片国土沦陷,数以千百万计的不愿做奴隶的中国百姓,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离乡背井,自北向南,由东向西,颠沛流离,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踏上了苦难的流亡历程。沦陷区的半个中国,已经不能安放一张平静的课桌,逃亡的学生日以万计。为了使下一代人不至于荒废学业,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薪火相传,维持和发展战时教育,收容安顿这数百万撤退出来的中学师生,教育部决定“内迁学校,设置国立中学”,使其能继续发挥教育的作用,充实民族的内在力量。1938年一二月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战区中小学师生审查登记检定办法》、《国立中学暂行规定》及《国立中学课程纲要》,对收容教育战区流*学生作出了全面部署与具体安排,并在河南镇平西峡口、四川合江、贵州铜仁、陕西安康设立了国立河南、四川、贵州、陕西四所临时中学。不久取销“临时”二字。后因国立中学陆续增加,全国已经国立中学34所,1939年春便改以序数为校名,于4月22日将贵州国立中学改名为国立第三中学,简称“国立三中”。1937年12月28日,教育部指派督学周邦道先生负责筹建国立贵州中学,31日,指定周邦道任校务委员会的主席委员、许恪士为校长。1938年2月26日,因原委任的校长许恪士未到任,教育部另委任周邦道为校长。

  国立三中选址确定后,校务委员会随即于1938年1月指派委员贾国恩在长沙、黄质夫在汉口、魏孝亭在南昌三地分别设立战区失学青年登记处,开展流亡师生的登记工作。登记手续非常简单,因为大多数流亡学生都没有证件,因此一件校服、一枚校徽、甚至一颗印有学校名称的纽扣都行。一个多月后,先后共登记了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省来自全国各地460所中学的流亡学生1600余人,教职员工270余人(含家眷一千多人)。  全体登记师生编为三个大队。1938年2月20日,第一大队师生从长沙出发;南昌登记的师生自行到湖南第一师范报到,3月4日,第二大队师生从长沙出发。师生们乘汽轮横渡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到达湘西重镇常德,再换乘木船溯沅江过桃源、沅陵、渡辰水到达辰溪。武汉登记的第三大队师生乘坐火车到达岳阳,等待征集了一批木船后,再出发横渡洞庭湖抵达常德,沿第一、二大队的行程奔赴铜仁。

  湘西自古以来匪患频仍,流亡师生虽然沿途有各地的地方武装分段护送,仍不时遭遇土匪鸣枪拦截。由于周邦道校长途经湘西时事先拜会湘西行署专员陈渠珍,所以一旦出示了了陈渠珍的指示后,一来地方豪强得买这位湘西王的帐,二来流亡师生的遭遇也确实令人同情,所以每次都是有惊无险。然而到了辰溪后,原本可沿辰水直奔铜仁,但“麻阳地区地头蛇不准通行。他们的条件,收大量过路费,招收他们的子弟入学,他们的条件,苛刻猛于虎,领队无权答应。”只好舍舟由陆路绕道,年幼或体弱的乘汽车,稍大点的都步行,经榆树湾(今怀化)、芷江、晃县,历经艰辛,直趋铜仁。4月14日,第一、第二大队基本到齐,4月26日,第三大队也全部到齐。

  为了做好创建国立中学的前期工作,周邦道校长一家提前在3月初由陆路乘坐一木炭汽车由长沙出发,沿湘黔公路经益阳、常德、沅陵、辰溪、晃县,于3月18日到达铜仁。

  铜仁是一座由四面青山环绕着的小城,三条江水左盘右绕,夹岸的桃花争相怒放。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年月,能寻觅到如此山青水秀,风光旖旎,环境谧静,民风淳朴,堪称世外桃源的一方净土,周邦道非常满意。创校伊始,百废待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周邦道多方联系,拜见时任铜仁县的县长吴星汉和当地的绅士,在开明绅士欧阳巨卿、何荆丞、李汤丞等人的协助下,将铜仁当时最高的一栋四层的旅部大楼、闲置的文坛、文庙、车公馆、江西会馆和黄家祠堂等祠堂庙宇划给贵州国立中学。

  有了如此众多的现成房舍可供修葺利用,校务处对铜仁地方的大力支持深感欣慰,总务处立即加班加点,日夜赶造桌椅、黑板,因陋就简,修理门窗、粉刷墙壁。1938年4月20日,创建于铜仁的国立三中的前身——国立贵州中学的学生们,齐集操场,在灿烂的阳光下,由周邦道先生主持,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开学典礼。

  国立三中将校本部设在旅部(今一中),首任教务处长为原江苏中学校长黄新远,总务处长为教育部视察员贾国恩。学校下设高中部、初中部、师范部及附小。高中部设在旅部,首任高中部主任为原南京棲霞师范校长黄质夫;初中部设在文坛(今地区医院后原电影公司),首任初中部主任为原杭州中学校长叶桐;师范部设在府文庙(原地区老中级法院),首任师范部主任为原常州中学校长吴学增。附小和女生宿舍在车公馆(今老年大学),男生宿舍在江西会馆和黄家祠堂。有来自全国各地460多所中学的学生1600余人、教职工270余人。

  知名校友:

  肖洋:河海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河流泥沙工程、河流管理、环境泥沙、河流模拟

  朱彤: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苏文超: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