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四中 > 内容正文

国立第四中学简介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整编   2017-05-08 09:39:31

中文名:国立第四中学

目的:接纳流亡学生

校训:“学习”“奋斗”

历史变迁:

1938年3月在陕西安康成立“国立陕西临时中学”

学校成立半年后,又迁到四川阆中

1946年国立四中撤销,四川省立阆中中学迁此(现名“阆中东风中学校”)

  国立四中,即国立陕西中学。1938年3月在陕西安康成立的,原名是国立陕西临时中学,主要接收从察哈尔省、绥远省和山西省战区逃出的流亡学生,同时接收了在西安登记的其他省市一部分流亡学生。学校成立半年后,以当时该地办学条件太差,生活供应不能保证等原因,又迁到四川阆中。

  国立四中由陕西安康迁来阆中(师生一千七百余人全系沦陷区人)。高中部设书院(今东风中学),初中部设今五马乡。

  抗日战争初期国立四中迁入四川阆中,1946年国立四中撤销后,省立阆中中学迁此。1955年建为阆中第一初级中学,1958建为完中,六十年代更名为阆中东风中学校。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国政府为收容安置华北、东北三省战区失学师生,从1938年1月起,分别在河南、陕西、四川、贵州等地设立了临时国立中学。1939年夏天,陕西安康干旱、又遭遇严重的蝗虫灾害,加上当时日军正压境与之比邻的湖北,导致此地粮米菜价十分昂贵,广大师生员工生活艰难,民国教育部批示将国立第四中学迁往阆中城郊的古治平园(现东风中学校址)。这年9月,国立四中师生员工共1000余人,另加一个育儿园,分成两路人马,高中师范部走西路翻越秦岭南下金牛道;初中部走东路米仓道越巴山,他们爬山涉水,扶老携幼,徒步三千里行程来到阆中办学。由于最初校舍不够,国立第四中学将高中师范部设于治平园,初中一分校设在今五马乡陈家沟的陈家大院,二分校设在闫家丝厂内。当时,在国立第四中学师生中建立有中共党组织,在党领导下建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团结广大进步学生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读书会、壁报社、歌咏队、剧团等,在阆中城乡开展宣传演出,动员后方青年奔赴前线参军杀敌,掀起了阆中人民的抗日救亡高潮。该校曾为祖国培育了大批精英,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解放后,这些学子分散在海内外,遍及祖国各个行业,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后来身任党、政、军界干部,有的是教授、工程师或实业家,如原中央党校二部主任姬也力,原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原四川省省长肖秧,原国家化工部基建局副局长王凤璋,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知名画家李畹,原台湾铁路局局长张寿岑等都出自国立第四中学。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