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首页 > 战时中国 > 战时教育 > 战时国立中学 > 国立四中 > 内容正文

从战火中走来的国立四中
来源:梧桐子网   2017-05-08 10:03:13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河北、绥远、察哈尔及平津等地相继失守,造成沦陷区各地中学师生员工大量流失。民国政府限于人力、物力,原有中学无法扩充学额,为收容安置战区(包括东北三省)师生,从1938年1月起,分别在河南、陕西、四川、贵州等地设立临时国立中学。

  1939年4月,民国教育部将国立中学按成立先后为序,陕西中学改称为国立第四中学。这年夏天,陕西安康干旱,又遭到历史上最严重的蝗虫灾害,加之日军正压境与之比邻的湖北,战事十分吃紧,安康地区的粮米菜价十分昂贵,师生员工生活艰难,患病者与日俱增。国立四中迁到物价相对低廉的四川阆中,选址城郊明清时期的书院--治平园为校舍。

  四中的教职员工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还有许多人是知名大学毕业者,更有不少人留学过日、法等国。他们的文化素养高,又饱受离乱之苦,富有爱国心和同情心,工作极端负责,且教学质量也高。国立四中的学生更是珍惜劫后余生,淬励奋发,衣服穿破自己补,草鞋穿烂自己做,常常夜以继日在桐油灯盏下苦读毫不懈怠。师生如父子兄弟一大家人,互相砥砺爱怜,研究学问,陶冶身心,爱人如己,爱国无己,勇敢豪迈,乐观进取----他们的这些精神也被称为国立四中精神。

  国立四中师生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或“民先队”,后并入青年救国会)的影响下,办小报、设立流动图书馆、成立演话团和歌咏队,传播进步思想,激发热爱民主和抗日爱国的热情,使不少同学从中受到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在那个年代,国立四中的“一九四0”、“冲锋号”话剧团、“隆格隆”国乐队、“北辰”歌咏队经常到阆中剧场、阎家丝厂、东门街口和陈家沟等地演出抗日题材剧。他们时常自己动手用竹子做乐器,用彩色粉笔和红墨水化妆,用被面和床单当幕布,每场演出都十分逼真动人。《风在吼,马在哮》、《到敌人后方去》、《我们都是神枪手》等歌曲,一时间响彻了阆中的城市乡村、各个校园和街头巷尾,极大地鼓舞了后方青年奔向前线杀敌的热情。

  那时,教育部米贷金偶尔接济不上,伙食低劣,知名绅士陈皋飏出资助学,改善四中的办学条件,国立四中被阆中人称为“四中大学”。1943年秋,国立四中经民国教育部批准招收了一个蚕桑职业科班,成为一个真正带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专科学校。

  1946年6月,国立四中撤销,校址校产移交给四川省立阆中中学,除川籍未毕业学生外,原沦陷区的师生都各自返回原籍。国立四中的学生当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了党、政、军界干部,有的任职交通、电讯、新闻、医卫行业,有的是实业家、职员或店员,更多的是从事教育文化工作。原中央党校二部主任姬也力,原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原四川省省长肖秧,原国家化工部基建局副局长王凤璋,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知名画家李畹,原台湾铁路局局长张寿岑等都出自国立第四中学。

Copyright ©2014-2023 krzzj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8022032号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5531328 19118928111

纠错电话:15116420702(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